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美德的重要源泉
2015-01-09新灵
新灵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有一个论点尤为引人注目。在谈到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的关系时,他强调:“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在纪念孔子诞辰活动上,他又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这些论述对于我们如何通过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教育理论研究需要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我们现在的各种教育教学实践主要是建立在现代教育理论和心理学理论基础上的,也就是所谓的教育规律、教育原理。其实,无论是教育学还是心理学,都曾经是哲学的派生,教育学和心理学如果囿于哲学,不可能有今天的学科发展,成长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但是,脱离了孕育它们的哲学、脱离了它们所处的文化,脱离了历史的教育学和心理学同样不可能有一条光明的道路。不仅是在中华文明的繁盛时期,就是在近代、现代,包括荣格在内的许多西方的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和社会学家都在从东方的智慧寻求解决各种精神问题、教育问题,特别是育人问题、德育问题的方法。因此,有必要回头去看看我们的先人,有必要回头去品品优秀的传统文化。回归自己的文化传统来汲取思想资源和历史经验,并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相反,体现的是我们教育思想的开放性和宽容性。
其次,教育实践推进需要借鉴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当前,我们正在如火如荼地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教育领域的热点难点问题绝非一朝一夕形成,也非一朝一夕能解决的,历经多次改革和治理却难以见到显著的实效,综合改革中对沉疴顽疾的治理需要新的思维、新的智慧。一方面,需要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如教育治理体系的构建、多元化办学的实践、特许学校的建设、私立教育的发展经验等;另外一方面,也需要从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拓宽思路,特别是当前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学校道德教育中的问题,传统文化中既有很多可以挖掘的资源和素材,也有很多值得继续倡导和发扬的美德,更有许多值得传承的思想和方法。比如,儒家思想注重经世致用,注重发挥文以化人的教化功能,把对个人、社会的教化同对国家的治理结合起来,对今天的学校德育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又如,“文道结合,文以载道”“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蒙以养正,以小见大”“潜移暗化,自然似之”“长善救失,防微杜渐”“笃信好学,学志于道”等许多教育思想和方法至今仍然适用。当然,许多传统美德要结合时代发展赋予新的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好,都是一个特别宏大的概念,对于很多从事学校德育的教育工作者而言,往往因为过于宏观而难以把握,难以在教育实践中找到落脚点和切入点。今年上半年,国家教育部专门出台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前不久,北京市教委印发了中小学语文、英语、初中科学类学科的《学科教学改进意见》,在强调回归课程标准、突出社会实践的同时,也特别突出了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这些文件的出台给广大教育工作者如何从教育教学实际出发,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具体指导。
当然,让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美德的重要源泉,仅仅只有教学改进是不够的,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比如,要引导学生从小就循序渐进地阅读一些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慢慢地通过诵读、讲读、导读等方式学一点自己文化的历史;要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的饮食起居、风俗习惯、节日节庆、神话传说等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味道;要引导学生从一些文明礼仪教育活动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礼”和“仪”内涵;要引导学生走进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去切身体验、实践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等等。
■ 编辑 江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