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办学策略践行教育理想

2015-01-09陈春红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4年12期
关键词:德育学校课堂

陈春红

我们今天所实施的一切教育教学行为都必须着眼于未来,着眼于学生未来的生存与幸福。为此,我校逐步确立了“为学生一生的幸福奠基”的可持续发展的办学理念,引领教师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健康的体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扎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经验和基本思维,使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其今后的学习生活奠定坚实基础。

建设队伍,提高素质,培育名师

在促进学校发展的诸要素中,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我们通过鼓励、磨砺、激励,提高教师素质,促进专业发展。

1.鼓励:倡导核心价值

办好学校,关键在教师。作为校长,要努力把教师的情感和自己的情感融为一体,用人文关怀感动教师、温暖教师。我努力做到“三个一”:每天见到教师夸奖一句;每个月与一个教师深谈一次;每个学期至少到一个教师家中探望一次。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树立服务意识,养成关爱习惯,用实际行动引领教师练就高效本领,修为平和心态。从而实现了从人文关怀到价值统一的升华,干部教师认真履行职责,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2.磨砺:锻造精湛业务

夯实基本功,历练真本领。基本功是教师专业提升的基础。学校通过开展以“三字”“三做”“三课”“三学”“三思”为主线的系列活动,引领教师夯实根基。

立足真课堂,提高执教力。课堂是教师的主阵地,学校引导教师结合课题开展课堂教学研究,提高课堂教学能力,进而科学提高教学质量。在研究中,我们遵循调研—诊断—实践—追踪—反思—分享的管理思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不断提高课堂执教水平。如:开展“概念的多元表征促进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课题研究,改变数学课堂;开展“儿童文学促进有效阅读”活动,改变语文课堂;开展“攀登英语”课题研究,改变英语课堂。经过不断努力,学校连续三年被评为教科研先进单位。

抓住小问题,提高研究力。学校改革了原有的单一教研形式,重新整合,采取合作研讨小组的形式,运用导师带教、研教的方式,请教研员、特级教师、课题专家定期指导。通过集体备课、课堂实践、学习反思等途径,促进教师与专家之间、教师之间的互动研究,形成了协作型和反思型的教研文化。

3.激励:树立名师典范

目标是激励教师持续发展的原动力。我校对不同发展阶段教师提出不同要求,引导教师依据自身特点制定个人发展规划,明确目标:新教师胜任教育教学工作;成熟教师探索规律,总结经验;骨干教师形成风格,成为名师。学校依据目标需求为每位教师提供不同的培训内容和提升方式。

教学改革,立足课堂,减负增效

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在课堂,改变师生教与学的方式,变被动为主动,变学会为会学,是学校持续发展的内驱动力。

1.改革教学管理,提高管理效能

改革教学管理模式,变分块式管理为流程管理,变单一式管理为系统管理。例如我校针对常态课,建立常态课提质系统,引导教师科学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每周二干部进行常态课点评,引领教师查找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每周四围绕重点一起研究,以点带面共同提高;每日反思成习惯,阶段成果勤梳理,完善学校教案库、题库;每课习惯成自然,坚持做到“两前两中两后”抓书写,“回答问题三步曲”,认真审题“五做到”,思维“三步想”等等。我们将管理中的点点滴滴进行反思梳理,撰写成文。连续三年,我校的学科管理经验刊登在小教通讯中;去年,我在全区教学工作会上做了管理经验介绍。

2.实施教材整合,实现拓展延伸

按照新课程的理念,根据我校学生的认知基础和知识储备情况,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和校本课程设置,我们将教材的内容进行补充和拓展,建立了各学科的易错点教材库、巩固练习题库和补充读物书库,实现教材全整合。为教师的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变革奠定了基础。

3.改革教学模式,切实减负增效

我们对课堂的基本教学模式做了一些研究和探索,各学科教学按照“主体探究、综合渗透、合作活动、知行并进”等原则实施教学,将学习知识、提高能力、培养习惯、提高品行有机整合。具体分为四部曲:课前,学生预习,建立基本认识;课始,同伴合作学习,质疑问难;课中,师生答疑解惑,探寻规律;课末,技能训练和解决问题。这一教学模式的变革,转化了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角色定位,变先教后学为先学后教,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科学处理了教与学的辨证关系。而“当堂训练”并非简单地把教学时间前移和后推,而是让学生在课堂上紧张有序地学习、思考、训练,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能够真正做到减负增效。学生的负担减轻了,学业成绩反而提高了,学校连续两年获得朝阳区教学质量优秀奖;去年英语成绩高于朝阳区平均分6分。

德育为先,塑造品格,健全人格

德育为先是我校的一贯坚持。学校引领师生每天要做到四有,即做人有想法、处事有方法、学习有收获、交友有分享,让每个今天都过得充实而精彩,从而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为明天的幸福奠基。

1.以课堂为主渠道育德,提升德育实效性

我校引领教师挖掘教材中丰富的德育内容,如爱国主义、艰苦奋斗、民族自豪感等,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实现德育与智育的有机结合。例如语文课教学,充分挖掘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之中的德育因素,通过指导学生朗读、默读、角色读等方式解读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情感及心理。学生在学习知识、探寻方法的过程中,受到品质及人格等各方面的熏陶,情感、态度、价值观也都随之形成。

2.以主题活动为平台育德,增加德育感染力

学校借助重要节点,依据学生成长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例如重阳节,走进福寿老年公寓,为老人讲故事、测血压;雷锋日,走上街道,擦洗站牌,指挥排队。每年如此,已成为传统,树立了学生良好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学生的视野从关注自我的发展扩展到关注人类的生存环境。

3.以诗文诵读为载体,提升文化品位

中华诗文源远流长,我们借助至圣先师之道,引领学生热爱和传承民族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感受为人处事的道理。“诵千古美文,育文明新人”是学校的传统活动:“每天午读、每周展示、每月评比、寒暑假争章”是常规性工作;定期开展“故事会”“赛诗会”等;设计使用《12生肖阅读成长手册》;“流动的情感”“大家的日记”“日知随笔”等,记录师生在阅读中成长的足迹。由于诵读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持久有效,学校被评为全国优秀诵读学校。有了书香的浸润,我们的学生更加儒雅,我们的校园更有文化品位。

创建特色,彰显个性,全面发展

1.创建体育特色,提高身体素质

学校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通过文化引领策略,营造特色育人氛围;应用开放办学策略,提升特色育人品质。在创建体育特色、强健学生体魄的同时,促进学生养成运动习惯:每天两遍体操,保证每个学生每天至少锻炼一个半小时;每天三遍眼保健操,养成良好用眼习惯;每月一比赛,激发运动热情;每学期运动会,培养竞技精神、集体荣誉感。两年来,学校的体育成绩一直位居朝阳区第一名。

2.构建课程体系,彰显办学特色

我校将武术项目与课程建设相融合,构建了以武术为龙头项目的特色课程体系。我们制定了详细的特色课程实施方案,把特色课程分为四大类别:武术类、游戏类、竞技类、健身类,并研发了校本教材—《“武”动幸福》,教材分为四个板块,即武之德、武之行、武之韵、武之美,分别由品社、体育、音乐、美术学科教师任教,形成了学科联动的局面。学科的融合,知识的整合,教育的契合,促进了学生德育、智育、美育等全面发展。

3.拓展教育视野,促进整体提升

学校充分利用资源,拓展教育视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学校目前拥有34个校级学生社团,拥有朝阳区朝华艺术团,学校是朝阳区科技示范校、体育(田径、篮球、武术)项目传统学校。门类齐全的社团成为学生培养特长、全面发展的摇篮。近两年我校学生社团接待了香港教育考察团,承接了美国哈林花式篮球交流活动,学生们流利的口语表达、落落大方的仪态体表、永不言弃的运动品格,给到访的国际友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去年5月,我校的三名有武术特长的学生代表学校到土耳其交流学习。今年4月23日,我校又与美国密歇根州多所小学签订了交流互访协议。在外事活动中,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交际礼仪、审美情趣等得到锻炼和提升。

学校目前有“紫禁杯”优秀班主任、区级学科带头人、班主任带头人、骨干教师、优秀青年教师、师德标兵等15人,教师梯队已经形成;有一名语文特级教师王文娟,三名年轻教师在特级教师工作室学习。这是我们农村小学的骄傲。

■   编辑  江泓   ■

猜你喜欢

德育学校课堂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