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日军工之柳树店兵工厂镌刻于历史丰碑上的功勋·纪念抗日胜利七十周年

2015-01-09王楗夫

国防科技工业 2015年5期
关键词:陕甘宁边区兵工厂步枪

□ 王楗夫

抗日军工之柳树店兵工厂镌刻于历史丰碑上的功勋·纪念抗日胜利七十周年

□ 王楗夫

延安城东门外约十多华里处,延河南岸,有一道南北走向的山沟,一条小溪从沟底流入延河。山沟两侧的半山腰上,一排排高低错落的窑洞组成一个山村,这个山村名叫柳树店。1936年底,中共中央根据时局变化,决定将中革军委总供给部兵工厂从吴起镇迁移至柳树店。柳树店从此成为人民军工发展史上永恒地标之一。

草创

据史料记载,当时兵工厂搬迁到柳树店村后沟的几座窑洞和一所小庙里。庙前一棵柳树上挂着一个炮弹壳,这是兵工厂工人劳动作息必敲的时钟。那时,柳树店兵工厂有几十人,其中包括经历长征的红军战士、陕北本地的红军战士,还有十几位在太原兵工厂工作的技术工人。尽管人数不多,但只要钟声一响,工人们都会按时走进车间,开始新的一天。工人们的工作是紧张忙碌的,又是活泼愉快的。逢年过节,延安鲁艺秧歌队经常到这里演出,极大地活跃了兵工厂工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1937年8月的一天,柳树店兵工厂挂在树上的炮弹壳被敲响,工人们从车间里涌出,迎接从太原阎锡山兵工厂来的技术工人,领头人刘贵福带领十几名工友,跋涉七八百里来到延安投奔革命。他先后设计制造出中国第一支“无名式马步枪”、“八一式马步枪”、“五○小炮”、“新六五步枪”、“全新枪弹”、“八一式驳壳枪”等武器及多种专用生产设备,被毛泽东称为“生产战线上的英雄”。

柳树店兵工厂规模不大,只有一台五马力柴油机、两部车床、一台立铣、一台钻床。机床没有马达驱动,全靠人力摇轮。许多工具靠自制,主要原材料是铁轨和废旧钢铁。他们土法上马,制作出“通天老虎钳”等工具,并借鉴大工厂生产管理经验,分组开展枪械生产维修。党中央和中革军委非常重视和支持兵工厂的工作,周恩来、刘少奇、贺龙、徐特立、张浩等经常来工厂参观指导。冼星海为该厂的《边区机器厂厂歌》谱了曲:“自己的机器,自己的工厂,为抗战工作站在国防生产的岗位上。多一部机器,多一个抗战的武装。凭着比钢铁还强壮的臂膀,争取抗战的胜利,争取我们自己的解放。”

镌刻于历史丰碑上的功勋·

纪念抗日胜利七十周年

柳树店兵工厂初期主要任务是修理军械,在不到两个月时间修好轻重机枪一百二十余挺,还发明了哈奇开斯式重机枪“装弹修正器”,保证了机枪连发性能。

搬迁

抗战时期,八路军、新四军武器装备状况极其落后,三万多部队只有一万多支缴获于敌的杂枪,每枪平均只有三十发子弹。根据国共两党合作协议,国民党当局最初两年间象征性地配发给八路军、新四军几十万发子弹,但不久便停止弹药供应。八路军、新四军抗日所需武器装备依然要靠缴获于敌。

对此,毛泽东提出,“必须在一年内增加步枪一万枝”,“主要方法是自己制造”,“立即开始用一切方法在山西弄到一部造枪机器及若干造枪工人,即造土枪也好”。 这被称为毛泽东关于我军自产武器弹药、创办兵工厂的“第一号命令”。

为统一领导和加强陕甘宁边区军工生产,中革军委成立了军事工业局,建国后担任新中国第一任外贸部部长的叶季壮担任局长。

1938年3月,柳树店兵工厂迁往安塞县茶坊镇,更名为陕甘宁边区机器厂。同年2月,上海利用五金厂的厂长沈鸿带领7名工人和一批机器设备材料投奔该厂,为边区人民军工大规模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按照中革军委军事工业局确立的“先做设备,后大量做步枪”的生产方针,兵工厂克服重重困难,陆续建立起复装子弹、机器制造、枪械修造、火炸药制造、手榴弹及掷弹筒制造等一套较为完整的兵工生产体系。李强回忆:“当时造一部机器从设计到完成需三个月左右,但有些紧急任务不到一个月便可完成。”

1943年5月15日至7月9九日,茶坊兵工厂全体职工日夜奋战,为子弹厂、迫击炮厂、枪厂、火药厂和前方游动修械厂设计制造成套专用机器设备134种型号、数百台套。同时为制药、医疗器械、造纸、印刷、造币、化工、炼铁、炼焦、玻璃、石油等民用工业企业设计制造机器设备、单机和重要部件400多台件,受到边区政府和群众的好评。

沈鸿作为茶坊兵工厂机械总工程师,因业绩突出被评为“陕甘宁边区劳动模范”,并获得毛泽东亲笔题写的“无限忠诚”字样的特等劳动模范奖状。

为实现陕甘宁边区兵工事业大发展,茶坊兵工厂扩展为西厂和东厂两大部分,并作了明确的专业分工。西厂是机器制造部,主要任务是生产兵工生产设备;东厂是枪械修造部,主要任务是修理枪械和制造手榴弹。

壮大

随着陕甘宁边区军事工业迅猛发展,中革军委军工局随后对茶坊兵工厂进行专业结构调整:西厂就地更名为“陕甘宁边区机器厂第一厂”,习惯上称之为“茶坊兵工一厂”,仍以机器制造为主;东厂的枪械修理部迁至马家沟另设修械所,主要负责枪械修理。以东厂的枪械制造部为基础成立步枪制造厂,迁往延安城以西三十多里处的郝家岔温家沟村东边沟口,命名为“陕甘宁边区机器厂第二厂”, 主要负责枪械制造;东厂的手榴弹制造部就地组建“陕甘宁边区机器厂第三厂”,习惯称之为“茶坊兵工厂三厂”,主要负责复装子弹,造手榴弹、掷弹筒弹、引信和生产酒精。后来新成立的紫芳沟化学厂被命名为“陕甘宁边区机器厂第四厂”,主要负责火炸药的制造任务。到1942年上半年,陕甘宁边区基本建成专业分工比较明确、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军品产量日益增多的军事工业体系。

陕甘宁边区机器厂第一厂内设机工班、钳工班、锻工班、翻砂股(附设木型班),后来成立引擎班、铆工班和冶金班,以沈鸿带来的十一部机器和李强从西安购买的十多部机器为基础,从1939年5月开始为陕甘宁边区机器厂第二厂生产步枪制造专用设备。

当时工厂职工没有这方面经验。为此,他们一方面请以往在太原兵工厂做工的工人介绍造枪设备的型式、作用和性能要求,一方面参考有关军械制造等方面书籍,反复钻研,大胆摸索。在原材料紧缺情况下,他们靠收集废品解决生产原材料紧缺问题。没有铁,他们就收集破钟、犁铧、破锅等,还将部分废旧机床机架熔化成铁。没有铜,他们就组织边区群众捐献铜元、麻钱。没有钢,他们就组织军民拆运敌占区的铁轨。在如此艰难困苦的环境下,他们想方设法、集智攻关,在最短的时间内制造出简易平铣床、枪管拉丝机、枪栓铣丝机、枪管校直机、枪管钻眼机、枪栓双头立铣机等专用生产设备,从而为边区步枪生产提供了必要的技术装备条件。

与此同时,他们还为陕甘宁边区机器厂第三厂研制了碾片机、弹壳下料冲床、手板弹头紧口机、底火冲床、装弹头机、底火压药机、手榴弹木柄车床等17部专用生产机器设备,为前方部队制造出牛力动力机、小磨床、手摇钻、小铣床、小钻床等方便于行军携带和在农村环境条件下使用的小型金属切削机床,受到前线修械工人普遍欢迎。他们为紫芳沟化学厂生产酒精分馏塔、乙醚制造设备、三酸(硫酸、硝酸、盐酸)制造设备、蒸汽锅炉、脱脂锅、离心脱水机、切断机、打浆机、碾片机、光石墨辊筒机等专用生产设备,有力地促进了边区化学工业的发展。1940年1月16日,陕甘宁边区在延安新市场举办第二届工业展览会。陕甘宁边区机器厂第一厂生产的平铣床、锉刀机、钻床、车床等机器设备作为展品参展,以杰出成绩获得特等奖,并受到毛泽东等中央领导的称赞。

1939年该厂开始研制步枪,通过研究缴获的各种各样步枪,最终确定研制一种携带轻便、使用灵巧、可靠耐用的马步枪。全厂160名干部职工分工协作,于当年4月25日试制出边区第一支步枪。这支步枪采用捷克式马步枪样式,口径7.9毫米,长度比一般步枪短15至20厘米,重量仅有3公斤多,非常适合山地游击战和运动战。枪管下方装有一把折叠式三棱枪刺,它的凹进样式易使血液外流,刺杀后便于迅速拔出,休战时反贴于枪管,肉搏时按键钮可自动展开、自行固定,对提高作战效能、争取白刃战胜利,至关重要。而且经过技术处理,刃面不会反光,利于部队隐蔽。此枪式样精巧、新颖美观,经试验完全达到作战要求。这件诞生在自己厂里的枪支,被默默奉献的兵工战士们命名为“无名式”马步枪。

镌刻于历史丰碑上的功勋·

纪念抗日胜利七十周年

毛泽东当时称赞 “无名式”马步枪“ 我们自己造的枪很好嘛,也很漂亮,要创造条件多生产”。主要设计者刘贵福荣获“特等劳动英雄”称号。1939年6月生产出首批30枝“无名氏”马步枪并交付八路军部队,中共中央为工厂颁发“劳动创造一切”奖旗。

“无名式”马步枪1940年8月1日被命名为“八一式”马步枪,枪上的准星被彭德怀誉为“天下第一准星”。到1945年,已有近9000枝“八一式”马步枪装备八路军部队。全国解放后,“八一式”马步枪陈列在北京军事博物馆里,成为人民军工抗日报国的历史见证。

为解决火药生产难题,中革军委军工局成立之初就计划筹建火炸药厂,在陕甘宁边区机器厂第三厂化学车间基础上,筹建延安紫芳沟化学厂。经过化学厂工人和技术人员共同努力,紫芳沟化学厂从规划筹建、修建厂房、制造设备到投产,只用了两年多时间。1942年2月,开始生产硫酸,日产硫酸200公斤、硝酸50公斤。6月开始用铸铁缸生产硝化棉,硝化甘油以及雷汞、底火和雷管等,开创陕甘宁边区军事化学工业发展先河,解决了陕甘宁边区军工生产急需火炸药的问题。

1944年5月,陕甘宁边区召开厂长暨职工代表会议,沈鸿、钱志道、赵占魁被授予“特等劳动模范”称号,华寿俊、黄海霖、王河海、孙云龙、郝希英、周鉴祥、许云峰、张洪让、范阴谦、刘清和、张庆森等荣获“甲等劳动英雄”称号。1944年11月1日,军工局召开劳动与模范工作者大会,年底召开了边区群英大会。 苏、美、英和国民政府报界组成中外记者团和美军观察组也于当年先后参观陕甘宁边区兵工厂。他们目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军民克服困难、艰苦奋斗、坚持抗战的业绩,赞扬兵工厂工人艰苦创业、救亡图存的英雄气概。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陕甘宁边区军事工业伴随着抗日救国滚滚洪流,伴随人民抗日武装发展壮大,在艰难困苦中浴火重生,从设备十分简陋、人数不多的修械所逐步发展壮大。至1944年,陕甘宁边区建设各类工厂120多家,其中兵工厂8家、工人队伍1万2千人,形成复装子弹、机器制造、枪械修造、火炸药制造、手榴弹及掷弹筒制造等一整套较完整的军工生产体系。

统计数据显示:从1939至1943年间,陕甘宁边区兵工厂累计生产步枪9758支、子弹220万发、手榴弹58万余枚、掷弹筒1500门、掷弹筒弹19万8千发、“八二式”迫击炮弹3万8千发,修理枪支上万支,修炮4门,同时为地方民兵生产地雷上千万枚。在武器装备的支撑下,陕甘宁边区军民团结抗日,收复失地,使陕甘宁边区逐步发展成为东靠黄河、北起长城、西接六盘山、南临泾水、管辖20余县、拥有人口150万、面积近13万平方公里的广大地区。■

(作者单位:山东省国防科工办)

猜你喜欢

陕甘宁边区兵工厂步枪
未来兵工厂
未来兵工厂
未来兵工厂
陕甘宁边区的劳模运动
步枪口径之争(下)
未来兵工厂
陕甘宁边区政权治理经验探究
新中国的雏形:陕甘宁边区
从陕甘宁边区到解放前甘肃老区的扶贫工作回顾
AR—7救生步枪现代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