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创新:实现国防科技资源最佳配置的重要方式
2015-01-09张远军郭琳达
□ 张远军 郭琳达
协同创新:实现国防科技资源最佳配置的重要方式
□ 张远军 郭琳达
国防科技资源的协同创新配置就是围绕国防科技创新与武器装备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实现分散于不同领域、不同部门、不同行业甚至是不同国家的国防科技资源协同创新配置,实现不同创新主体、创新资源要素的多元竞争、多元协同,推动国防科技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合理配置
当前国防科技创新和武器装备研制,涉及学科领域越来越多,系统日趋复杂,投入成本日益增加,迫切需要选择新的国防科技资源配置方式。协同创新是实现国防科技资源最佳配置的重要方式,有助于突破不同国防科技创新主体间有形或无形的各种壁垒,高效集成各类国防科技资源和要素,推进国防科技创新与武器装备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国防科技资源配置一直实行封闭运行、计划配置的管理体制。与传统的国防科技资源配置方式相比较,协同创新配置开放性程度突出,可在全国范围内寻求地方高校、地方科研院所、民用工业企业等非传统国防科技资源的协同合作。有些重大国防科技创新与武器装备研制项目(如中巴合作的枭龙战机项目)甚至走出国门,实现国防科技资源在多个国家或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协同创新配置,推动跨国整合与国际协同合作。
主要矛盾及影响因素
政府主导与市场决定是国防科技资源协同创新配置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国防科技创新主体主要是围绕政府任务要求而进行国防科技创新与武器装备研制活动,不会过多关注国防科技资源配置结构的好与坏、配置效率的高与低。同时,市场机制是一种最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能够实现国防科技资源的充分有效利用。国防科技资源的私有物品属性则要求在国防科技资源协同创新配置中也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作用,提高国防科技资源协同创新配置效率。但是,由于我国科技资源尤其是国防科技资源市场的非完整性、信息的非对称性,不仅严重限制了国防科技资源协同创新配置中政府主导的有效范围,政府失效现象突出,也严重制约了国防科技资源协同创新配置中的市场决定作用,市场缺失现象明显。这必然造成国防科技资源协同创新配置过程中政府与市场的激励差异,从而影响国防科技资源的协同创新配置效率。
竞争多元化与安全约束性则是国防科技资源协同创新配置中的突出矛盾。国防科技资源的协同创新配置就是围绕国防科技创新与武器装备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实现分散于不同领域、不同部门、不同行业甚至是不同国家的国防科技资源协同创新配置,实现不同创新主体、创新资源要素的多元竞争、多元协同,推动国防科技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合理配置。但是,国防科技资源是国防科技创新与武器装备发展的物质基础,事关国家安全利益与发展利益。因此,在国防科技资源协同创新配置中必须充分考虑配置主体、配置要素来源多元化可能带来的各种国家安全、军事安全和技术安全风险,在安全风险可控范围内进行国防科技资源的协同创新配置。
国防科技资源协同创新配置中不同主体、不同要素的利益诉求差异性较大。来自于不同领域、不同部门、不同行业的国防科技人力资源个体利益诉求差异性比较明显,科技创新主体利益诉求也不尽相同,传统国防科技创新主体把参与国防科技资源的协同创新配置作为提升自身国防科技创新和武器装备研制能力的路径,而分散于高校、地方科研院所、民用企业的新生国防科技创新主体则把参与国防科技资源的协同创新配置看作迈入军品科研生产门槛、拓展自身发展空间的战略选择。国防科技资源协同创新配置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国防科技资源的配置优化,提高国防科技资源配置效率,推动国防科技创新与武器装备发展,为维护国家安全利益与发展利益提供战略支撑。
造成影响的因素
相关制度法律的缺失,是影响国防科技资源协同创新配置的根本因素。 推进国防科技资源的协同创新配置,需要在制度法律上做出合理安排。目前,国防科技资源的协同创新配置中,无论是国防科技创新主体的选择范围、选择标准,国防科技资源整合原则和方式,还是不同国防科技创新主体间的利益分割、信息分享、风险控制以及国防科技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归属等问题,国家都存在相关制度法律的缺失;同时,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国防科研管理体制,导致分布在不同领域、不同行业和不同部门的国防科技创新主体长期处于半封闭、半竞争状态,自成体系独立运行,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生产应用相互脱节,使国防科技资源协同创新配置面临严重的制度约束问题。
利益冲突是制约国防科技资源协同创新配置的关键因素。国防科技资源的协同创新配置活动涉及的国防科技创新主体较多,国防科技人力资源来源复杂,不同国防科技创新主体在国防科技创新活动中存在利益诉求的不同。尤其是国防科技创新活动过程中“主角”、“配角”的争夺涉及到相关利益的分割,必然导致不同国防科技创新主体间产生一定的利益冲突,从而影响不同国防科技资源间的有效整合与协同合作。
开放多元、合作共赢的社会文化环境,是降低国防科技资源协同创新配置成本和提高效率的土壤。传统的国防科技资源单位所有旧体制,成果归属、利益分配的传统意识等形成的文化藩篱,国人特有的“文人相轻”、“同行是冤家”等心理等都是妨碍科技资源协同创新配置的绊脚石。
国防科技创新与武器装备研制活动对于安全保密的特殊要求,必然要求严格控制国防科技协资源协同创新配置的主体范围,提高参与协同创新配置的国防科研机构、国防科研人员的选择标准,加大安全保密的风险教育与风险控制力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国防科技资源的协同创新配置效果。
科学设计有效路径
协同创新必须适应信息化条件下国防科技创新与武器装备发展的需要,科学设计我国国防科技资源协同创新配置的有效路径,有效克服国防科技资源分散和不同国防科技创新活动主体间的相互隔绝,提高国防科技资源配置效率,推进国防科技创新与武器装备研制能力的快速提升。
推进国内不同国防科技资源的系统集成。通过合理调整传统国防科技资源的配置结构,调整其专业方向、任务,积极吸纳地方高校、科研机构和民用工业企业参与承担国防科技创新与武器装备研制任务,实现分散于不同领域、不同部门、不同行业的国防科技资源的相对集中。同时大力促进各类军民技术研发的需求互通与科技成果的双向转化,推进军队院校、军工科研单位、地方高校、地方科研单位以及军工企业、民用工业企业的横向联合,整合各种国防科技资源,协同合作,实现国防科技创新与武器装备研制活动的有效开展。
创新国防科技创新基础条件共享机制。当前我国国防科技创新设施、基地和资源等存在着分布不均,优质资源过于集中,资源闲置浪费,缺少跨学科、跨地区、跨部门、跨领域的实验设备开放和共享机制等问题,应通过国防科技创新基础条件的公共平台建设,建构军队院校、军工企业及其科研院所、地方高校及其科研院所和民用工业企业间相互开放共享科研设施、设备的科学运行机制,以使各种国防科技资源及时、充分享用所需要的基础设施与平台,有效提高国防科技创新与武器装备研制能力。
为适应信息化时代国防科技创新与武器装备研制的需要,要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在全球范围内整合和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国防科技资源,开展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国防科技领域内的协同合作创新活动,实现国防科技创新与武器装备研制领域的相关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和信息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无障碍流动和高效配置。
同时要科学设计协同创新配置的动力机制,使需求、政策引导、利益驱动相统一,引导、激励分散于不同领域、不同部门、不同行业以及不同国家的国防科技资源实现多元协同、有机融合,解决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面临的战略性问题,突破国防科技创新和武器装备发展尖端领域的前瞻性问题。
国防科技资源的协同创新配置,涉及到多个国防科技创新主体、各类国防科技资源的协同参与,所以要保证国防科技资源协同创新配置的有序开展和良性运行,党和政府必须进一步强化组织保障和政策支持。首先,加强国防科技资源协同创新配置的顶层设计,积极组建由国家、军队相关部门组成的协调指导机构,对国防科技资源实施分类、分级指导,推动国防科技资源的有序整合和配置优化;遵循“整合、共享、完善、提高”原则,逐步健全国防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的政策法规体系,消除条块分割、相互封闭、重复分散的障碍;有效运用金融、税收、法律多种政策措施来充分培育并调动各类国防科技资源协同合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建立利益牵引机制。鼓励、刺激和保障不同国防科技创新主体充分释放和追求合理的经济利益和精神利益,由此引导其产生强烈的协同创新配置意愿,推动科技创新主体间突破壁垒,实现国防科技资源的高效整合与深度合作。完善利益分配机制,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合理设计协同创新配置中不同国防科技创新主体间利益分配方案,科学确定不同国防科技创新主体间利益分配的具体规则和分配方法,以利益分配链条紧密联接协同创新配置结构中不同创新主体和资源。健全风险互担机制,科学设计有效的风险分担机制,明确不同国防科技创新主体的目标任务、责任与义务,制定量化考核指标,分层次、分阶段分解风险责任。
搭建保障平台
建立健全有关国防科技资源协同创新配置的法律制度,对协同创新配置结构中各创新主体之间的法律问题提供科学、合理和高效的服务与援助;构建国防科技信息发布交易服务平台,依法向不同需求主体提供资源开放共享服务;成立军用技术及军民两用技术信息交流中心,实现国防科技创新信息资源无障碍流动;积极培育市场化、专业化中介服务机构,强化技术中介“牵线搭桥”功能,为国防科技资源的协同创新配置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
当前,政府职能部门在陕西、湖北、四川、贵州、北京、上海、甘肃等地先后认定20多个国家级军民结合产业基地,国防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高校先后与地方政府、其他高校联合成立军民融合研究院、协同创新中心。这些组织机构的成立,对于整合各类国防科技资源、协同攻克关系到国家安全与发展利益的共性技术与关键技术、转化科技成果、孵化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方面将发挥积极作用。■
(作者单位:国防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