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残疾大学生择业能力培养与教育的几点思考
2015-01-08万正立
万正立
摘 要:本文作者从择业能力培养的视角出发,重新解读残疾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对于这一问题的解决也给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关键词:残疾大学生;择业能力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残疾人通过高考迈入了大学的校门。他们毕业后与健全人一样有了平等参与社会竞争,为社会服务、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但是,关于残疾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成为了高校就业工作难点问题,对于如何解决残疾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也引起了很多高校就业工作者的思考,残疾大学生就业难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全球经济因素的影响;大学生毕业生和需求就业人数的不断增加,以及残存的就业歧视等等。但如果从另外一个层面,即从就业主体——残疾大学生自身来分析,我们则可以发现,残疾大学生自身素质的欠缺和择业意识的欠缺,应该是影响和导致残疾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对于这一问题的解决,我们必须加强残疾大学生在校期间择业能力的培养与教育,不断提升他们的就业能力,增强他们的市场竞争力。
一、高校残疾大学生在择业能力方面面临的问题及成因
(一)虽然残疾大学生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由于肢体的某方面残缺。阻碍着他们的认知能力和知识水平的正常发展,且明显滞后于健全大学生、更滞后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这是因为,残疾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对信息的接收都要通过特殊的方式来获取,获取同样的知识与信息与健全人相比需要更多的时间和需付出更多的努力。从目前我国的教育体制和培养模式来看,各高等学校基本上还没有为残疾大学生单独设立的特殊学制。因此,他们的学习和择业能力发展就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阻碍。
(二)自然生理障碍,制约了残疾大学生社会交往能力的提高。残疾学生的生理障碍在客观上阻碍着他们与他人交往与交流。如盲学生的视力障碍和行动不便导致了与人交往的圈子的局限,学生的听力障碍和语言表达障碍,阻隔和限制着他们与社会和他人的沟通。现代化生产方式、运营方式使用人单位越来越强调员工的团队合作与交往素质,而残疾大学生恰恰在这些方面表现出其弱势,自然也就使其失去了就业竞争力。
(三)由于特殊的生活磨难和成长环境,残疾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成熟度相对滞后。大多数残疾学生从小在残疾人相对集中的特教学校中进行学习,相对庇护性的学习管理方式,养成了他们相对封闭的心理状态和自卑的心理。老师和家长的百般护和溺爱,更养成了他们依赖性强、自制力弱的生活习惯和特点。这样一种特殊的成长环境和教育方式,不仅使他们的视野和对问题的关注受到局限,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大大限制了他们的心理发展和思想成长的进程,造成了他们思想单纯、对社会问题缺乏深度思考、容易幻想、缺乏理性。表现在就业问题上,他们对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市场竞争等社会现实缺乏正确和全面的认识,社会生存意识缺乏,就业期望值过高,一旦遇到挫折就会怨天尤人,对就业缺乏信心,缺乏与他人竞争的勇气。他们的这种现实状态,往往使之失去很多可能会是属于他们的就业机会。
二、增强残疾大学生择业能力培养与教育的方法
(一)高校应该针对残疾学生本身特点设定个别的培养计划。学校应该定期开办择业培养指导,包括讲座、培训等形式,内容包括法律维权意识,就业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宣传、心理辅导等。但是,高校很少进行过残疾大学生择业能力培养方面的教育,更缺少针对残疾大学生的个别培养计划,现有的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实效性有待加强,需进一步加大就业指导工作的力度。
(二)帮助残疾大学生合理地安排自己的人生道路,设计好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将理想的人生化为现实的人生。让他们认识到职业目标不是一次完成的,往往需要多次调整才能确定方向,这就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
(三)依照用人单位的需求培养残疾大学生就业能力。残疾大学生是否掌握了岗位的核心技能是用人单位录用人才的重要指标。各企业对员工的岗位核心技能要求各有侧重。因此,残疾大学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十分迫切。
(四)完善高校就业部门和残联共同负责残疾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制度。优化高校教学方式与学习效果,使残疾大学生择业培养环境达到最佳优化配置。高校在教学内容上应该理论教学和实验实习应该齐头并进,提高残疾大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总的来说,残疾大学生的就业之路十分坎坷,面临许多困境。社会、用人单位、高校和残疾大学生自身四个维度都影响着残疾大学生的就业。要想改变目前的种种现状,高校作为培养输送残疾大学生进入社会各个岗位的基地起着直接并且十分关键的作用。因此高校对残疾大学生开展合理有效的择业能力培养工作对于残疾大学生有效就业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王娅萍.探析残疾大学生就业之困境与对策[J].法制与社会,2008.7.
[2] 刘志敏.残疾人大学生就业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残疾人,2005.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