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海类高职成人继续教育学风建设的研究
2015-01-08苏中洋
苏中洋
摘 要:大学学风是大学生治学、读书和为人的风气。新时期大学学风建设面临着新问题和新挑战,如何搞好学风建设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对高职成人继续教育而言,优良学风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是学生成才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航海类;高职;成人继续教育;学风
为了真实掌握航海类高职成人继续教育学风现状,笔者对江苏2所航海类高职的继续教育学院进行了专题调研,并向2所继续教育学院成人高等教育的340名学生发放了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321份,有效率为94.4%。问卷围绕大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态度、学习氛围以及大学生对作弊、逃课等与学风密切相关的一些具体问题进行。此外,问卷还设置了一道对大学生学风建设的建议板块,给大家提供一个自由表达的平台,让同学们提出了许多改善学风现状的有效建议。本调查数据全面、可靠、翔实,反映出的问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依据调查情况,将对航海类高职成人继续教育的学风现状进行分析:
一、航海类高职成人继续教育学风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习目的不明。近几年来,随着国家统招生的持续扩招,直接带来了成教生源萎缩和质量的下降,同时高职成人教育更肩负着推广“大众化”高等教育的重任,部分大学生缺乏长远的眼光,在学习上不思进取,放松对自己的要求,缺乏力争上游的决心。
(二)自控能力较差。许多大学生没有把学习摆在第一位,投入学习的时间和精力不足,学生迟到、早退、旷课等不良现象比较普遍。部分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缺乏自觉性,即使学生到了课堂上也会出现不认真记笔记,不积极回答老师提问等不良情况,上课心不在焉,导致课后不能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存在作业抄袭的行为。
(三)专业意识淡薄。部分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不感兴趣,过分强调自我意识和个人爱好,不能及时调整学习状态,存在厌学情绪,这种消极情绪会给身边的同学带来不良的影响
(四)学习效率低下。部分学生没有摸索出适合自己的有效学习方法,无法通过正确的途径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难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不正确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
(五)自习能力不足。学生在高中以前的学习大多是依赖老师和家长的督促,而大学教育主要依靠自觉。大学的课外空闲时间较多,有些学生不适应这种相对宽松的学习模式,不能合理地支配自己的课余时间,较少到图书馆去借阅资料和上早晚自习。还有的学生在学习中遇到一丁点困难就产生畏难情绪,缺乏勇于探索的学习精神。
(六)考风问题严重。考试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学习约束的重要手段,尽管高校三令五申要求杜绝作弊现象的发生,但其仍然较为普遍,致使考试的真实性和公正性受到各方的质疑,也大大降低了大学生的整体素质水平。部分大学生在考试作弊问题上,道德认识比较模糊,诚信意识不强,容易受周围同学的影响。有些学生本来不想作弊,但由于看见周围同学作弊成功了,自己的思想就产生了动摇,一旦考场管理不严,他们也会作弊。
二、航海类高职成人继续教育学风建设的策略:
(一)提高对学风建设的认识。航海类高职成人继续教育学风是成人教育大学生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纪律、学习方法、学习风格等多种学习风貌的综合反映,体现了成人教育大学生对学习重要性的认识,体现了他们是否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否具有坚定的学习意志,是成人教育大学生求学精神和治学态度的集中表现。
(二)以校园文化活动推进学风建设。校园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是在特定的环境中创造的一种与社会时代密切相关,又具校园特色的人文氛围、校园精神和生存环境。校园文化对成人继续教育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影响着学生的品格、思想和生活方式的选择,能够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是学风建设的重要载体。
(三)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学风建设。师生关系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以教和学为中介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是学校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它精辟地指出了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师生关系的好坏能够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教师所教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现教学目的的重要保证。
(四)制定富有成人教育特色的、操作性强的制度与措施。为了形成学风建设长效机制,继续教育学院应该制定《继续教育学院学生请假管理规定》、《继续教育学院班级出勤率考核办法》、《继续教育学院学生违纪告知条例》、《继续教育学院班级考核量化细则》等并严格执行相关的考勤管理规定与课程考核管理规定,对于缺课严重的学生给予通报批评、禁止参加期末考试,直至劝退、开除学籍等处分。教育管理者应充分重视考试制度的完善工作,通过建立一支强有力的督考小组,去规范考试管理的各项环节,对考试全程进行严格的把关。
参考文献:
[1]杨建.高校学风建设现状分析与对策[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6,13(3):108-110.
[2] 孙小桠,杨晓莉.加强学风建设,确保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3):45-4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