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肌理的重生
2015-01-08陈晓煦
陈晓煦
摘 要:通过对肌理的实际创作,体会不同材质通过不同的创作手法在相同的背景之下产生出的视觉冲突、体验和感受,明确肌理的冲突可以带来很好的艺术效果,并结合长沙市旧货运站改造绿地的实例分析和思考。对于具有历史痕迹和时间冲突的肌理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历史;肌理;景观
前言:我们常说的肌理是指物体表面的组织纹理结构,即各种纵横交错、高低不平、粗糙平滑的纹理变化,是表达人对设计物表面纹理特征的感受。它细致入微地反映了不同形象的差异,使人产生各种感觉,例如,软与硬、干与湿、粗糙与细密、有规律与无规律、有光泽与无光泽等各种物质属性。在绘画中,建筑设计中,以及景观的表现中,肌理都被广泛的应用,以达到不同的艺术效果和视觉效果。在长沙市猴子石大桥下的原猴子石站改造的景观绿地设计中,设计者不但运用不同景观材料肌理的表现手法,同时还合理的保留了原有历史遗迹,让过去和现在的景物融于同一时空中,使景观的肌理不仅存在于三维的空间中,同时融入了时间的交叠,具有了四维的景观特质。
一、关于长沙猴子石旧货站改造绿地的思考以及启示
(一)历史背景。景观中废弃的原猴子石站隶属于长沙市原火车南货运站,南货运站位于书院路西侧,始建于1934年,站内有5股货物线,5股专用线,并建有大型仓库1座,雨棚6座,是原广铁集团公司长沙总公司管内的三等货运站。
近年来,随着长沙城区的拓展,处在城区的南站已难以适应长沙的发展要求。 为配合湘江大道南段的建设,南站在
2007年搬迁出中心城区,结束了其73年的历程。
这里曾经是长沙水运连接陆路运输的重要节点,火车站台紧临当时的湘江运输主线,从水路运输过来的货物在这里转入陆路运输。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其他的货运站渐次出现,逐渐取代了这里的运输任务,这座站台就慢慢被荒废,失去了往日的繁华。
直到1995年,湘江风光带的兴建延伸到了这里,这里才重新纳入了人们的视野。设计者没有采用推翻重建的手法,而是将原有的厂房和站台都予以保留,并将其融入到新的景观设计中,使其焕发了全新的生命光彩。
(二)主要景观序列。绿地的主入口位于湘江中路上,从入口的主景广场开始了整个绿地的主要景观。整个绿地成南北走向矩形,保留的老火车头,废旧的仓库,原来的站台以及一小段斑驳的铁轨,位于场地的中心偏南位置,隐含着历史的意蕴。
入口形式简洁,用灰色的花岗岩质地铺装展开序列,具有空间上的引导性。入口北侧布满花草和灌木,体现植物肌理的同时隔离了交通的喧嚣。入口南侧是保留的站台和铁轨。站台保留了原有的形式,改造成了供游人休憩的景观亭,采用了全新的材料,清漆的原色防腐木很好的契合了历史的氛围。保留的斑驳的铁轨,一段沿着站台纵向延伸到远处,另外一端在植物的掩映中连接着绿地外的人行道路,仿佛历史与现代的交汇。
入口的东侧是大片的下沉广场绿地,周围有层层降低的木质座椅,将下层广场围合,形成一个围合舞台的空间。沿着下层广场步行至场地的中心,是保留的当时的一个火车头以及若干节车厢,它静静的停止在一段废弃的铁轨上,昭示着曾经的辉煌,时间仿佛开始逆转。在火车的身后是完全维持原貌的货运仓库,断壁残垣,没有经过修整,可以看到 时间从此流过的痕迹,站在这中间,你会体会时光交错,身后是绿地的下沉广场,细腻的草地,现代的大理石材质材料和构图,身前是历史遗骸,残破的水泥墙面、剥落墙面后的红砖和石棉瓦屋顶,带有历史印记的不同肌理的对比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感触体验。
(三)景观的细部处理。绿地的细节处理给人直接和初始的感觉,一方面,细部的形式处理体现现代的设计手法,另一方面,细部的材质选择上却采用了原有的废旧材料,随处蕴含着历史的痕迹。体现出不一样的设计风格。
公园的硬质景观主要材料是原木、混凝土、花岗岩、大理石、磨砂玻璃。入口广场用灰色的大理石镶嵌着黑色的花岗岩,座椅多用木质材料,部分采用抛光的花岗岩椅面加上不规则切面的基座。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心景观区,采用原有的铁轨枕木裁切成规则形,竖立在花坛和到路边作为隔离带,现代的功能加上原始的材料形成肌理的冲突。
植物材料方面,选用具有不同质感叶面的植物高低错落搭配,颜色上也选用不同的彩叶树种进行混合配置,在下沉广场草坪的铺设上,采用颜色深浅不同的两类草种混播,形成别具一格的景观肌理效果。
总结:肌理不但可以表现软与硬、干与湿、粗糙与细密、有规律与无规律、有光泽与无光泽等各种物质属性的对比与冲突,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在适当的空间中,还存在历史的肌理,它是由于时空的不同在各异的物体上产生的,当它与之不同历史空间的肌理表现手法相互作用,将产生出不同寻常的艺术表达。
参考文献:
[1] 章迎尔.关于材质、质感与肌理的思考[J].室内设计与装修,1996,6:30-31
[2] 宋宏宇,杜娟.窗在建筑立面中的肌理表现[J].重庆建筑增刊,2004,62-64endprint
摘 要:通过对肌理的实际创作,体会不同材质通过不同的创作手法在相同的背景之下产生出的视觉冲突、体验和感受,明确肌理的冲突可以带来很好的艺术效果,并结合长沙市旧货运站改造绿地的实例分析和思考。对于具有历史痕迹和时间冲突的肌理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历史;肌理;景观
前言:我们常说的肌理是指物体表面的组织纹理结构,即各种纵横交错、高低不平、粗糙平滑的纹理变化,是表达人对设计物表面纹理特征的感受。它细致入微地反映了不同形象的差异,使人产生各种感觉,例如,软与硬、干与湿、粗糙与细密、有规律与无规律、有光泽与无光泽等各种物质属性。在绘画中,建筑设计中,以及景观的表现中,肌理都被广泛的应用,以达到不同的艺术效果和视觉效果。在长沙市猴子石大桥下的原猴子石站改造的景观绿地设计中,设计者不但运用不同景观材料肌理的表现手法,同时还合理的保留了原有历史遗迹,让过去和现在的景物融于同一时空中,使景观的肌理不仅存在于三维的空间中,同时融入了时间的交叠,具有了四维的景观特质。
一、关于长沙猴子石旧货站改造绿地的思考以及启示
(一)历史背景。景观中废弃的原猴子石站隶属于长沙市原火车南货运站,南货运站位于书院路西侧,始建于1934年,站内有5股货物线,5股专用线,并建有大型仓库1座,雨棚6座,是原广铁集团公司长沙总公司管内的三等货运站。
近年来,随着长沙城区的拓展,处在城区的南站已难以适应长沙的发展要求。 为配合湘江大道南段的建设,南站在
2007年搬迁出中心城区,结束了其73年的历程。
这里曾经是长沙水运连接陆路运输的重要节点,火车站台紧临当时的湘江运输主线,从水路运输过来的货物在这里转入陆路运输。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其他的货运站渐次出现,逐渐取代了这里的运输任务,这座站台就慢慢被荒废,失去了往日的繁华。
直到1995年,湘江风光带的兴建延伸到了这里,这里才重新纳入了人们的视野。设计者没有采用推翻重建的手法,而是将原有的厂房和站台都予以保留,并将其融入到新的景观设计中,使其焕发了全新的生命光彩。
(二)主要景观序列。绿地的主入口位于湘江中路上,从入口的主景广场开始了整个绿地的主要景观。整个绿地成南北走向矩形,保留的老火车头,废旧的仓库,原来的站台以及一小段斑驳的铁轨,位于场地的中心偏南位置,隐含着历史的意蕴。
入口形式简洁,用灰色的花岗岩质地铺装展开序列,具有空间上的引导性。入口北侧布满花草和灌木,体现植物肌理的同时隔离了交通的喧嚣。入口南侧是保留的站台和铁轨。站台保留了原有的形式,改造成了供游人休憩的景观亭,采用了全新的材料,清漆的原色防腐木很好的契合了历史的氛围。保留的斑驳的铁轨,一段沿着站台纵向延伸到远处,另外一端在植物的掩映中连接着绿地外的人行道路,仿佛历史与现代的交汇。
入口的东侧是大片的下沉广场绿地,周围有层层降低的木质座椅,将下层广场围合,形成一个围合舞台的空间。沿着下层广场步行至场地的中心,是保留的当时的一个火车头以及若干节车厢,它静静的停止在一段废弃的铁轨上,昭示着曾经的辉煌,时间仿佛开始逆转。在火车的身后是完全维持原貌的货运仓库,断壁残垣,没有经过修整,可以看到 时间从此流过的痕迹,站在这中间,你会体会时光交错,身后是绿地的下沉广场,细腻的草地,现代的大理石材质材料和构图,身前是历史遗骸,残破的水泥墙面、剥落墙面后的红砖和石棉瓦屋顶,带有历史印记的不同肌理的对比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感触体验。
(三)景观的细部处理。绿地的细节处理给人直接和初始的感觉,一方面,细部的形式处理体现现代的设计手法,另一方面,细部的材质选择上却采用了原有的废旧材料,随处蕴含着历史的痕迹。体现出不一样的设计风格。
公园的硬质景观主要材料是原木、混凝土、花岗岩、大理石、磨砂玻璃。入口广场用灰色的大理石镶嵌着黑色的花岗岩,座椅多用木质材料,部分采用抛光的花岗岩椅面加上不规则切面的基座。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心景观区,采用原有的铁轨枕木裁切成规则形,竖立在花坛和到路边作为隔离带,现代的功能加上原始的材料形成肌理的冲突。
植物材料方面,选用具有不同质感叶面的植物高低错落搭配,颜色上也选用不同的彩叶树种进行混合配置,在下沉广场草坪的铺设上,采用颜色深浅不同的两类草种混播,形成别具一格的景观肌理效果。
总结:肌理不但可以表现软与硬、干与湿、粗糙与细密、有规律与无规律、有光泽与无光泽等各种物质属性的对比与冲突,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在适当的空间中,还存在历史的肌理,它是由于时空的不同在各异的物体上产生的,当它与之不同历史空间的肌理表现手法相互作用,将产生出不同寻常的艺术表达。
参考文献:
[1] 章迎尔.关于材质、质感与肌理的思考[J].室内设计与装修,1996,6:30-31
[2] 宋宏宇,杜娟.窗在建筑立面中的肌理表现[J].重庆建筑增刊,2004,62-64endprint
摘 要:通过对肌理的实际创作,体会不同材质通过不同的创作手法在相同的背景之下产生出的视觉冲突、体验和感受,明确肌理的冲突可以带来很好的艺术效果,并结合长沙市旧货运站改造绿地的实例分析和思考。对于具有历史痕迹和时间冲突的肌理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历史;肌理;景观
前言:我们常说的肌理是指物体表面的组织纹理结构,即各种纵横交错、高低不平、粗糙平滑的纹理变化,是表达人对设计物表面纹理特征的感受。它细致入微地反映了不同形象的差异,使人产生各种感觉,例如,软与硬、干与湿、粗糙与细密、有规律与无规律、有光泽与无光泽等各种物质属性。在绘画中,建筑设计中,以及景观的表现中,肌理都被广泛的应用,以达到不同的艺术效果和视觉效果。在长沙市猴子石大桥下的原猴子石站改造的景观绿地设计中,设计者不但运用不同景观材料肌理的表现手法,同时还合理的保留了原有历史遗迹,让过去和现在的景物融于同一时空中,使景观的肌理不仅存在于三维的空间中,同时融入了时间的交叠,具有了四维的景观特质。
一、关于长沙猴子石旧货站改造绿地的思考以及启示
(一)历史背景。景观中废弃的原猴子石站隶属于长沙市原火车南货运站,南货运站位于书院路西侧,始建于1934年,站内有5股货物线,5股专用线,并建有大型仓库1座,雨棚6座,是原广铁集团公司长沙总公司管内的三等货运站。
近年来,随着长沙城区的拓展,处在城区的南站已难以适应长沙的发展要求。 为配合湘江大道南段的建设,南站在
2007年搬迁出中心城区,结束了其73年的历程。
这里曾经是长沙水运连接陆路运输的重要节点,火车站台紧临当时的湘江运输主线,从水路运输过来的货物在这里转入陆路运输。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其他的货运站渐次出现,逐渐取代了这里的运输任务,这座站台就慢慢被荒废,失去了往日的繁华。
直到1995年,湘江风光带的兴建延伸到了这里,这里才重新纳入了人们的视野。设计者没有采用推翻重建的手法,而是将原有的厂房和站台都予以保留,并将其融入到新的景观设计中,使其焕发了全新的生命光彩。
(二)主要景观序列。绿地的主入口位于湘江中路上,从入口的主景广场开始了整个绿地的主要景观。整个绿地成南北走向矩形,保留的老火车头,废旧的仓库,原来的站台以及一小段斑驳的铁轨,位于场地的中心偏南位置,隐含着历史的意蕴。
入口形式简洁,用灰色的花岗岩质地铺装展开序列,具有空间上的引导性。入口北侧布满花草和灌木,体现植物肌理的同时隔离了交通的喧嚣。入口南侧是保留的站台和铁轨。站台保留了原有的形式,改造成了供游人休憩的景观亭,采用了全新的材料,清漆的原色防腐木很好的契合了历史的氛围。保留的斑驳的铁轨,一段沿着站台纵向延伸到远处,另外一端在植物的掩映中连接着绿地外的人行道路,仿佛历史与现代的交汇。
入口的东侧是大片的下沉广场绿地,周围有层层降低的木质座椅,将下层广场围合,形成一个围合舞台的空间。沿着下层广场步行至场地的中心,是保留的当时的一个火车头以及若干节车厢,它静静的停止在一段废弃的铁轨上,昭示着曾经的辉煌,时间仿佛开始逆转。在火车的身后是完全维持原貌的货运仓库,断壁残垣,没有经过修整,可以看到 时间从此流过的痕迹,站在这中间,你会体会时光交错,身后是绿地的下沉广场,细腻的草地,现代的大理石材质材料和构图,身前是历史遗骸,残破的水泥墙面、剥落墙面后的红砖和石棉瓦屋顶,带有历史印记的不同肌理的对比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感触体验。
(三)景观的细部处理。绿地的细节处理给人直接和初始的感觉,一方面,细部的形式处理体现现代的设计手法,另一方面,细部的材质选择上却采用了原有的废旧材料,随处蕴含着历史的痕迹。体现出不一样的设计风格。
公园的硬质景观主要材料是原木、混凝土、花岗岩、大理石、磨砂玻璃。入口广场用灰色的大理石镶嵌着黑色的花岗岩,座椅多用木质材料,部分采用抛光的花岗岩椅面加上不规则切面的基座。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心景观区,采用原有的铁轨枕木裁切成规则形,竖立在花坛和到路边作为隔离带,现代的功能加上原始的材料形成肌理的冲突。
植物材料方面,选用具有不同质感叶面的植物高低错落搭配,颜色上也选用不同的彩叶树种进行混合配置,在下沉广场草坪的铺设上,采用颜色深浅不同的两类草种混播,形成别具一格的景观肌理效果。
总结:肌理不但可以表现软与硬、干与湿、粗糙与细密、有规律与无规律、有光泽与无光泽等各种物质属性的对比与冲突,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在适当的空间中,还存在历史的肌理,它是由于时空的不同在各异的物体上产生的,当它与之不同历史空间的肌理表现手法相互作用,将产生出不同寻常的艺术表达。
参考文献:
[1] 章迎尔.关于材质、质感与肌理的思考[J].室内设计与装修,1996,6:30-31
[2] 宋宏宇,杜娟.窗在建筑立面中的肌理表现[J].重庆建筑增刊,2004,62-6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