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维基解密”看新媒体对西方主权国家利益的挑战

2015-01-08韩致宁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12期
关键词:国家利益新闻自由新媒体

韩致宁

摘要:近年来,互联网作为新媒体的代表,因其传播快速、互动方便、成本低、参与度高的优势,开创了一个公众知情权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提升、对政府和企业工作能够进行有力监督的新时代。在为政府和公众带来显著益处的同时,新媒体也因其特殊性对主权国家利益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这一影响在提倡新闻自由的西方国家体现得最为明显。对于新媒体的研究,必须要看到其特殊性对主权国家利益带来的双面影响。基于此,以“维基解密”事件为例,运用政治学和新闻传播学双重视角,探讨新媒体对国家利益带来的挑战,以及对新闻自由的推动。

关键词:维基解密;新媒体;国家利益;新闻自由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4)12-0193-04

对于主权国家来说,国家利益是国家的最高目标,国家利益具有重要性、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即使是在媒体产业发达、提倡新闻自由的西方国家中,媒体报道也会遵循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新闻媒介经过不断的发展,已经由以报纸、广播、电视为主的媒介体制,发展到传统媒体与以互联网、无线移动手机和楼宇电视为主的新媒体共同发展的时代。美国传统媒体与美国政府一直是合作与冲突并存的关系,在战争、政治活动、反恐、国家形象中充当政府和利益集团的喉舌,虽然它们在新闻自由理念的影响下也攻击政府的政策,但是并未冲击到国家利益。

“维基解密”事件称得上是“史上最大的解密事件”。维基解密网站是专门发表从匿名来源处获得的保密文件或报告的非营利组织。2006年,维基解密公布了美军袭击伊拉克平民的视频;2010年,维基解密网站有选择性地公布从250个大使馆和领事馆得到的25万份保密文件。维基解密作为新媒体,一方面开拓了新闻自由的实践,另一方面严重冲击了美国的国家利益,所以这种行为受到了美国政府的管制。因此,分析作为自媒体的“维基解密”事件与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既有利于对新闻自由有更深的理解,又能够更好地处理新媒体与国家利益的矛盾。

一、事件回顾

1.“维基解密”及重大事件举隅

维基解密(Wikileaks)网站是由澳大利亚人朱利安·阿桑奇于2006年12月创办的一个大型文档泄露,以及分析网站的非营利组织。该网站专门发表从匿名来源处获得的揭露政府和企业腐败行为,甚至是不法内幕的保密文件或报告。维基解密自称,创办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监察,令贪污腐败行为减少,亦令政府、企业等组织更加民主。从一开始,维基解密就将自身定位为“一个为无法追踪的大批文件泄露而生的未经审查的系统”[1]。

2006年,维基解密公布了美军袭击伊拉克平民的视频,一度引起国际舆论对美军滥杀行为的批评。

2007年,“维基解密”公布了一份美国国防部下发给士兵的《关塔那摩监狱管理指导手册》。内容显示监狱管理士兵有权阻止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探视囚犯。美军内部手册遭曝光后,人权组织立即表示了不满和抗议。

2008年,“维基解密”贴出了基督教科学会的内部教义手册,揭露了部分基督教科学会骗人敛财的内幕,令外界大为震惊。

2008年9月,“维基解密”公布了美国共和党总统候选人麦凯恩的竞选搭档佩林私人邮件账号、她和家人的大量私人照片以及其他一些邮件内容。

2009年,“维基解密”网站公布了超过1000封英格兰东安格利亚大学气候研究所的邮件内容,内容显示气候学家擅自更改气候数据,以证明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是由人类活动造成的。此事导致人们对全球变暖理论产生了怀疑,影响很恶劣,外界纷纷指责科学家操纵研究结果的行为。

2009年11月,“维基解密”网站曝光了超过50万条“9·11”当天美国民众通过手机发送的短消息内容,包括美国联邦政府以及地方官员的短信。

2010年7月,“维基解密”网站公布了美军袭击伊拉克平民的视频。视频录像显示,驻伊美军士兵在直升机上朝地面人群开火,造成包括2名英国路透社记者在内的18人死亡。

2010年7月,公布了7.7万份美军有关阿富汗冲突的秘密文件。

2010年7月25日,公布了9.2万多条英美阿战的秘密分类军事记录,被认为是美国1971年“五角大楼文件泄密案”的“2.0版本”。

2010年10月,公布了40万份美军伊战相关的机密文件,逐层记录了伊拉克战争6年时间里,美军伊拉克作战的情况,包括其所见、所闻以及所做事情的报告。

让“维基解密”大出风头的是在2010年11月28日,其有选择性地公布从250个大使馆和领事馆得到的251287份保密文件。这些文件都是世界各地的美国大使馆发给华盛顿的电报,涉及内容包括位于全球各地的美国大使馆的幕后交涉、对国外领导人的坦率看法以及对核问题以及恐怖威胁的真实评估,以及奥巴马政府内部对危机和冲突的意见交流。从而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一场外交“9·11”。这些电报还包含外国情报、政治分析和对其国内政治形势的观察。事后,朱利安·阿桑奇更是宣称要公布美国多个银行和财团的内幕信息,引起了美国金融界和舆论的恐慌[2]。

从上述“维基解密”网站泄密的内容可以看到,其泄密涉及的范围之广、利益群体之多,产生的影响之大。

2.“维基解密”的特点

“维基解密”宣称以“信息自由、揭开事实真相、创造和维护真正的历史”为宗旨,其目的在于监督政府行为,以维护真正的言论自由,甚至信息自由[3]。这与传统媒体所追求和秉承的新闻专业主义目标是一致的。但是,它在信息采集方式、传播模式,以及信息发布的理念上又与传统媒体有所不同。从信息采集方面看,维基解密的信息均由匿名网友提供,虽然不排除网站依据自身目的和喜好对信息进行筛选,但因为这些信息都是原始素材,信息的真实性不会受到影响,这种做法达到了使信息更透明的效果。从传播模式看,维基解密发布的信息没有经过记者的调查与解读,也没有传统媒体中常规的编辑审查,而是利用电子科技直接发布。从信息发布的理念看,它没有遵循记者守则和平衡发布的原则,也很少顾及国家和某些个人的利益与安全,但其自身却有一个极为严密的技术安全保障体系。这一切都使它与传统媒体形成了差异,同时又具有传统媒体的某些特征,与公民记者如出一辙。维基解密巧妙地冲破常规,在网络媒介与传统媒介的交叉地带游走,是一种新的媒体传播方式[4]。endprint

二、网络传播与新闻自由

1.新媒体与互联网传播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概念,主要包括互联网、无线移动手机、楼宇电视等。目前,互联网是其中发展速度最快、涉及范围最广、影响最深的新媒体。1998年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把互联网确定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大媒体”,推动新闻传播进入了网络新闻的新阶段。

新媒体,尤其是互联网中自媒体的出现,使公民的公众知情权有了巨大改观,政治参与度明显提高;政府对于媒体的利用以及媒体对政府的监督都有了新的突破。在中国,网络反腐风生水起,2012年的微博反腐数量再创新高;在美国,2012年奥巴马在总统大选时充分运用新媒体宣传自己,2013年波士顿爆炸案更加凸显了新媒体的优势,该事件的报道与破案都得益于互联网与多媒体。

在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任何一种媒介的传播速度和覆盖广度都不能和网络相提并论。新媒体的发展使西方文明所倡导的新闻自由不只停留在理论层面,媒体话语权在国家和社会中的地位真正得到提升。“维基解密”事件就是典型之一。

互联网传播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网络的及时性特征使信息传播更为快捷;二是网络的低成本及交互性为信息传播提供了更为广泛的群众基础。传统的新闻媒介主要是单向传播,网络媒体的传播则是双向的、交互性的传播;三是网络的出现增强了信息传播的透明度,网络渠道扩展了新闻信息源,无论是地方保护主义的封锁,还是权力部门的干预,都不能阻止信息公开展示于受众面前;四是网络的超文本结构使形式更为多样化的新闻报道更为形象、直观,增强了感染力和影响;五是可以匿名传播,创造了更加自由的言论环境[5]。

正是由于以上特点,互联网作为受众最广的新媒体,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传统媒体不曾遇到的道德与法律冲突。

2.新闻自由

新闻自由是公民权利的一个重要方面,包括创办新闻事业的自由、报道消息的自由、发表意见的自由和批评自由等。新闻自由的思想是在17世纪首先由英国著名诗人兼政论家弥尔顿提出的,其后在法国启蒙学者的著述中多有阐述。在17、18世纪的资产阶级革命中,新闻自由冲破了中世纪封建专制强加于人民头上的思想桎梏,实现了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前进[6]。

(1)美国的新闻自由理念

在美国,新闻自由对于民主制度是必不可少的,大众传媒是民主的工具,在民主体制中有效地发挥作用。正如有的西方学者指出的:“不管民主的定义是什么,没有新闻自由,民主本身就无法存在”[7]。在美国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美国人从未放弃过对自由的追求,1776年7月4日,美利坚合众国十三州议会一致通过的《独立宣言》特别宣称:“我们认为下述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让与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存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类才在他们中间建立政府,而政府的正当权力,则是经被统治者同意所授予的。”[8]自由被认为是人生来具有的权利,新闻业也不例外。

(2)美国新闻自由的法律保护

1791年美国国会通过联邦宪法修正案,明确规定公民拥有言论出版自由,并强调国会不得制定剥夺公民言论出版自由的法律。在此基础上,美国报纸主编协会、美联社编辑主任协会、广播电视新闻部主任协会和职业新闻工作者协会,从20世纪40年代末共同开展了争取信息自由和公开记录的运动。1966年约翰逊总统签署了《信息自由法》,该法于1974年进行了修改,1986年正式立法,1996年国会根据新的形势通过了《信息自由法电子诸修正案》。美国关于新闻自由的法律不断完善,既对政府和媒体进行了保护,同时也使媒体对政府的监督造成了困难。

三、“维基解密”事件与美国的国家利益

美国传统媒体与政府是合作与对抗的双重关系,报道采取双重标准。美国政府曾大量运用第一、二、三媒体作为国家内外政策的工具,将传统媒体的报道视为软实力的重要部分。在战争的特定时间和空间内,美国媒体的意识形态色彩非常突出,媒体为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热情所左右,新闻报道放弃了客观公正和独立的追求。在政治活动中,美国政党经常利用媒体宣传自己的观点并精心策划自己的形象。在国际形象方面,美国传统媒体也是政府的喉舌,在这方面,美国对华负面报道极为典型。对中国的态度以负面报道为主,极力抹黑、丑化、妖魔化中国。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出现后,媒体与政治的关系变得更加复杂。

1.美国政府对互联网的管理

美国作为互联网技术的创始国,在互联网技术和使用方面也一直遥遥领先于他国。美国对互联网的管理,长期以来实行法制约束下的自律理念,先后出台了130多项涉及互联网管理的法律法规,相关法规数量居世界之首。其通过密集的法律约束,实现既约束互联网用户行为,也维护公民言论自由宪法根基的目标[9]。

美国对于互联网一贯倡导“少干预,重自律”的最低干预原则。美国电子媒体的主管部门联邦通讯委员会,一直致力于对互联网进行合乎情理、有利于其发展的管理和约束,但也经常在鼓励发展和管理约束的矛盾中举棋不定。总地来说,美国关于互联网的规章制度基本健全,法律环境较为宽松,互联网上的信息传播者有较充分的自由。美国政府对互联网的管理和控制主要体现在对淫秽下流的语言和材料加以制止、加强对儿童的保护、保护版权、商务管理四个方面[10]。

但近年来,美国一方面加强了相关法律的制定,另一方面,还加大了公权直接干预的力度,特别是近年出台的很多法律也赋予了政府部门更多的监管互联网的权力。

随着社交网络的迅速发展,美国国家安全部已经开始起草监控“推特”和“脸谱”等社交网站的政策。从2010年6月起,美国国土安全部分布在各地的指挥中心开始执行“社交网络/媒体能力”项目,对网上公共论坛、博客、留言板等进行常规监控,诸多知名社交媒体及众多热门博客均在监控名单中[11]。endprint

2.新媒体对西方主权国家利益的挑战

在西方国家,媒体具有更多的表达空间,民主制度既创造了自由的环境,也给国家利益带来了更多的风险。因而这些国家试图通过合法甚至非法手段限制本国互联网的使用。

“维基解密”公开大量美国外交文件后,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在公开场合表态,认为这些资料的公开不仅损害了美国的外交政策利益,破坏了美国与同盟伙伴的关系,而且影响了美国与其他国家进行对话与沟通的协商机制。美国政府在遭遇“维基解密”事件之后,将“维基解密”网站所利用的亚马逊(Amazon)网站托管服务、PayPal转账服务关闭或终止,EveryDNS也终止了“wikileaks.org”的域名服务。此外,“维基解密”网站曾威胁准备公布关于俄罗斯的秘密,但俄罗斯对外情报局官员发出强硬宣告,称维基解密网站如果披露俄罗斯机密将会永远消失[12]。

很多主权国家已经意识到新媒体的特性会给国家安全造成一些负面影响,并且正在通过一些强制措施限制互联网的使用。根据一家法国媒体的报道,由于害怕互联网会危及国家安全和社会秩序,世界上有20个国家不准本国普通公民使用互联网,另外有45个国家对互联网进行“异常严格”的限制,这些限制包括内容过滤、国家垄断ISP服务、网站需要在政府有关部门登记等[13]。

以上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主权国家的安全与国家利益,却是“治标不治本”,这种强制手段实际上既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新媒体与国家利益的冲突,也因为政府工作不透明、政府剥夺公众知情权而导致公众反感甚至反对。

四、结论

新闻、出版、电视、广播、新媒体等大众传媒是现代社会重要的政治资源。在21世纪初,新媒体蓬勃兴起,在世界重大新闻事件中,网络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打破了由少数国家和少数传统媒体垄断国际新闻市场的局面[14]。因此,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在客观上为公众参与国际事件、对政府进行监督、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提供了更大的推动力。

随着现代传媒尤其是互联网和自媒体的发展,其代表舆论、组织舆论、控制舆论和制造舆论的功能被逐步放大,通过大众传媒推动社会舆论的传播,既是政治体系巩固既有权力架构,能动地影响甚至左右社会的重要手段;也是强化政府制约自身、减少权力专横、缓解社会矛盾的重要途径。从一定意义上说,新媒体的影响力甚至比军队、警察、监狱等暴力机器还要大。例如,2011年2月人们在“YouTube”上传的利比亚人民惨遭卡扎菲政府毒手的视频,为美国成功联合安理会各国在利比亚设立禁飞区提供充足的理由;在2009年,美国政府通过与“推特”和“脸谱”等社交媒体公司建立合作关系,成功助推了伊朗的大选骚乱等[15]。

“维基解密”事件后,一方面,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强制措施,试图阻止机密信息的进一步扩散,向外国政府及其国内机构施压,甚至采取法律手段制裁维基解密的创始人阿桑奇。另一方面,对美国政府的行为,一些信奉“信息自由”、过去很少批评美国政府的组织同声加以谴责。

对于类似“维基解密”事件的态度和措施,应当从既不损害国家利益,又不影响新闻自由和公民知情权的态度出发。

由于传统媒体在传播速度、传播范围等方面较新媒体有很大的差距,美国传统媒体偶尔对政府或利益集团丑闻的揭露,通常只针对国家内部党派和利益集团的纷争,不会从根本上对国家利益造成冲击。同时,由于媒体的国际报道与国家利益息息相关,即使是崇尚自由客观的西方媒体,也会有选择性地报道或进行虚假、夸大的报道。从平面媒体到立体媒体的发展,使美国媒体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美国的外交决策,但是这种影响还是相当有限的。

新闻自由往往是一个国家或政府最难界定与应对的自由和权利。阿尔伯特·加缪曾经说过:当传播媒介不依赖政府权力和金钱权利的时候,才能说传播媒介是自由的。这种理想化的传播自由在“维基解密”事件之前也仅仅停留在理论上。“维基解密”网站虽然遭到美国政府的强制关闭,但是它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动摇了美国“新闻自由”的形象,媒体将政府工作公开,是新闻自由的极大进步。“维基解密”网站的举措使新闻自由不再停留于理论层面,而是真正撇开了国家、政府、财团、商业利益,完全维护了公众知情权。作为一个自媒体,“维基解密”在某种程度上宣告了媒体在话语权上的提升。

当然,从国家主权、国家利益的角度来看,在国家范围内新闻自由表现为一种制度体系,知情权的实现也必须依靠一个完整的新闻法规体系来保障,每一种法规体系归根结底又都与社会制度的整体发展相联系。西方经济制度下衍生出的新闻自由及其知情权,不可能也不会游离于制度之外,成为一种绝对自由的形态。新闻自由是在法律框架下的自由,要通过完善法律制度保护国家利益,但是不能够过多干涉新闻自由。从保护国家利益和促进社会稳定的角度看,政府主动公开信息以及工作透明化可以产生良性的传播效用。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新媒体时代,政府一味奉行保密主义原则只能对政府形象产生更多的负面效应。政府在维护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的同时,可以加大部分信息的公开力度,扩大与民众交流的渠道。实行适度的新闻开放管理政策,在完善的法律制度下保障新闻自由,既能够保障主权国家的利益,树立政府正面与权威的国际国内形象,又能够维护公众的知情权,给予媒体更大的自由发挥空间。

参考文献:

[1]维基解密(wikileaks)[EB/OL].中国经济网.

[2]维基解密重大曝光一览[EB/OL].中国日报网,2012-07-28.

[3]马运瑞,庞慧敏.试析维基解密对政府管理的影响[J].中国行政管理,2011,(12).

[4]马运瑞,庞慧敏.试析维基解密对政府管理的影响[J].中国行政管理,2011,(12):56.

[5]崔学敬.互联网信息传播模式研究[J].理论建设,2010,(1):58-63.

[6]甘惜分.新闻学大词典[K].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30.

[7][美]希尔希曼.美国是如何治理的[M].曹大鹏,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390.

[8][美]戴安娜·戴维奇.美国读本[M].林本椿,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49.

[9]谢新洲.美国互联网管理的新变化[J].新闻与写作,2013,(3):55.

[10]辜晓进.美国传媒体制[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6,(12):288-293.

[11]谢新洲.美国互联网管理的新变化[J].新闻与写作,2013,(3):55.

[12]伊辰潮,王芳.“维基解密”事件——信息自由还是国家安全[J].电子政务,2012,(7):34.

[13]吉洁,杜俊飞.“维基解密”热的冷思考[J].信息网络安全,2011,(2):20.

[14]田智辉.新媒体环境下的国际传播[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14.

[15]熊萍.21世纪初新媒体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研究[D].北京:外交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2.endprint

猜你喜欢

国家利益新闻自由新媒体
新闻自由之路的艰辛与曲折——近代英国的新闻自由之路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闻自由与人格权的冲突解读
浅议新闻自由与司法独立的关系
新闻自由与侵权问题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