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媒体对大学生群体的负面影响及应对策略
2015-01-08王鑫崔树银
王鑫 崔树银
摘 要:被称为“第五代媒体”的手机媒体以其信息传播迅速、便捷等特点,倍受以90后为主体的当代大学生的青睐。然而,手机媒体在给大学生群体带来丰富的信息和社交便利的同时,也对大学生产生了一系列负面的影响。基于对上海市6所高校学生的问卷调查,分析了手机媒体对大学生群体的负面影响,从个人、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手机媒体;负面影响;大学生群体
中图分类號: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36-0171-03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成为手机普及率较高的国家之一。工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第一季度,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12.48亿户。近年来,智能手机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智能手机融通信、社交、娱乐、资讯于一体,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已成为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通信工具。值得一提的是,被称为“第五代媒体”的手机媒体以其即时性、开放性、个性化、分众性、信息海量性和融合性等特征,倍受以90后为主体的当代大学生的青睐。然而,手机媒体在给当代大学生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对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关键时期的大学生带来了不可小觑的负面影响。
一、大学生使用手机媒体的调查分析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的对象为全日制在校大学生,调查的方法主要是发放调查问卷和实地访谈。调查的范围为上海市六所高校,其中985院校两所、一般本科院校两所、专科院校两所。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份,有效回收问卷231份。调查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手机媒体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涵盖大学生上课或工作使用手机媒体的情况、使用手机媒体的时间、使用手机媒体的目的、与家庭成员相处是否使用手机媒体、大学生对使用手机媒体的看法等方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初在设置调查问卷时,考虑到不同层次的高校,学生使用手机媒体的情况可能会有所不同,因此,手机媒体带来的负面的影响也可能不同。但调查统计的结果得出与设想相反的结论:手机媒体成瘾产生的负面影响与学校层次无关,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手机媒体对大学生群体的负面影响普遍存在。
(二)调查的结果分析
1.上课使用手机媒体的频率
调查显示,上课或工作期间使用手机上网的人数,60%经常使用,而完全不用只占7%(如图1所示)。根据受访者反馈,上课或工作期间使用手机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工作或课程枯燥、工作社交需要、无意识使用等几个方面,而老师普遍反映学生上课使用手机上网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也影响教师教学。在上课或工作中,使用手机上网的现象已经成为高校较为普遍的现象。
■
2.使用手机媒体的时间
关于大学生使用手机媒体时间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62%学生大学生每天花费在手机上的时间超过四小时,有的甚至超过8小时,大学生对手机媒体的依赖程度可见一斑(如图2所示)。
■
3.使用手机媒体的目的
关于大学生使用手机媒体的目的,调查的结果如图3所示。手机最基本的使用功能是通话及短信功能,调查的结果表明,这两项功能已不再是手机的主要功能。而玩游戏、网络聊天、浏览网页成为大学生主要使用手机媒体的主要目的。目前,手机已成为网络游戏的主要推广平台,越来越多的商家致力于开发手机游戏功能,“随时随地”玩游戏已成为大学生群体休闲的主要方式。网络聊天和网页浏览受到热捧,说明手机媒体的社交网络系统对人际交往模式的重大改变和大众对手机传媒信息资讯传播的渴求。手机媒体已成为新兴发展的信息传播平台,其即时性极大地推动了信息的快速传播、通过网络能快速反应突发事件。较于电视媒体、纸质媒体来说,手机媒体的最大效用在于信息的实时性和交流互动性,这是传统媒体难以做到的。大学生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手机媒体恰巧满足了大众对资讯及时更新了解的心理欲望。
■
4.与家人相处时使用手机媒体的状况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使用手机媒体影响到了与家人的沟通交流,90%的学生在与家人相处时会使用手机上网,仅有10%的学生选择在与家人相处时从不使用手机媒体。而在问及是否认为手机影响到自己正常生活习惯中,78%的人认为手机的确对自己正常生活习惯产生影响,同时也尝试过停止使用手机上网的行为。
二、手机媒体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
(一)在课堂上频繁使用手机,影响学习效果
大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不仅注意力很容易分散,严重地影响听课效果,而且也会影响到授课老师的情绪。一些高校的老师甚至要求学生在上课前交出手机或建议校方在教学区域屏蔽手机信号。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对大学生对于课堂上使用手机态度的问卷调查时,大部分的学生对此已习以为常,不值得大惊小怪。在被问及是否赞成学校为保证教学效果而采取强制措施时,有58%的被调查者选择了不赞同。大学生不同于小学生和中学生,校方很难下决心采取强硬措施,禁止在课堂上使用手机。近年来,手机成为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工具之一,利用手机短信或者网络查询的方式,考生很容易获得试题的答案。因此,一般高校都在监考规则中明确规定,禁止考生携带手机入场,一旦发现,不管是否开机,一律视为考试作弊。
(二)手机媒体的出现淡化了亲情
大学生与家庭沟通的传统方式是写书信,后来随着手机的普及,写家书已被打电话所取代。现如今,手机技术的进步,手机具备了电脑和电视机的部分功能,不仅在地铁中和公交车中有大量的“低头一族”,甚至在与家庭成员聚会时,家庭成员间的交流也因手机媒体受到影响。人们一般都能记住这样的一幅场景:除夕之夜,一家人吃过年夜饭,守在电视机前,共同欣赏春节联欢晚会,一家人其乐融融。然而,手机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交流方式,似乎让亲情略显淡漠了。大学生回到家中与家人相聚时,与家人沟通交流的时间变少了,他们不停地发微博和微信,浏览他们感兴趣的信息,甚至在吃饭抑或是与家人聊天时都不停止,由于一直低着头玩手机,与家庭成员的隔阂就会慢慢地产生,久而久之很可能淡化亲情。
(三)手机媒体涉黄信息影响大学生的道德认知
手机媒体社交网络具有一定的匿名性,聊天交流的双方可以不考虑是否对方会了解知晓现实中的自己,通过虚拟社交,可以实现去个人化,隐藏自己真实身份,而不用考虑手机媒体会暴露自我信息,手机网络对大学生的道德心理和道德认知会产生较为明显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这种影响会最终体现在大学生的行为模式和行为方式上[1]。手机媒体的负面影响包括色情、暴力、诈骗等诸多内容,其中“网络色情”对大学生群体的影响是最为严重的[2]。手機媒体对大学生性观念的改变已不同于其他媒介,手机媒体的定位、社交功能直接为大学生提供了与他人近距离沟通了解的可能性,随之带来的性观念改变,也成为大学生群体最严重的负面影响。3G手机将互联网与移动网糅合在一起,促使色情信息传播途径更多元、更隐蔽。同时3G手机的可视电话业务给用户以更隐蔽的方式来主动接触、传播色情信息,典型的例子是视频裸聊[3]。手机媒体对大学生性观念的改变,使得黄色信息肆意腐蚀大学生思想道德,软化大学生意志,成为大学生群体最严重的‘毒瘤。
(四)通过手机媒体,大学生容易被不良信息的利用和误导
近年来,我国突发事件不断发生,突发事件的舆论更加复杂化,对社会影响也更加强烈,对于突发事件的信息传递中,真假信息掺杂,通过手机媒体向大众传播。大学生区分真假信息能力较为薄弱,极易受不良信息引导,轻信谣言,传播虚假信息。手机媒体由于其极强的分众化、贴近性和个性化特征使得信息传播既易于传播于大学生群体,同时又使得信息的真实性、可信度不容易判别[4]。作为信息传播的新媒体,手机提供了信息传递的平台,也让个人参与到社会热点中,在突发事件中,大学生个人立场和对事件的看法极易受到不法分子鼓动,不明真相的大学生跟风传播虚假不良信息,对事件局势造成极大影响,不利于政府及时有效的控制突发事件,也使得信息变得更加不透明化。微博作为手机媒体的一种,其本质作为信息传播交流平台,越来越受大学生欢迎,但一些不良信息也成为手机媒体带来的负面影响之一,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成长期,对事物真伪判断有一定局限性,长期受不良价值观的影响,如金钱至上、享乐主义等错误价值观渗透,必会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扭曲。
三、应对手机媒体负面影响的对策及建议
(一)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手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交流工具,不能因产生的负面影响而全盘否定手机媒体带来的积极作用。当代大学生应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客观正确的看待手机媒体对自己产生的影响,合理使用手机媒体,加强自控能力。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对个人使用媒体经行改变:一是大学生应该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树立学习目标,将完成目标作为学习动力,转移使用手机媒体的注意力,加强自控能力,减少使用手机时间;二是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独立思考,自觉抵制手机媒体上的不良信息,养成健康的心理需求,对突发社会新闻,合理看待信息传播内容,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三是大学生应从虚拟社交走向现实社交。手机媒体社交网络使一些内向型性格的人更容易形成手机依赖[5]。现实社交能够更直观的使大学生面对面交流,缓解手机社交依赖,长期使用手机媒体作为社交媒介会造成人际关系疏远,沟通障碍等现象的产生,对于性格内向的群体更应该注重现实交往的重要性,面对面交流可以避免形成严重的现实社交恐惧及手机社交依赖症。
(二)加强道德修养教育、倡导合理化使用手机媒体
学校作为相对单纯的社会环境,应充分利用校园环境,宣传正确的手机使用观念,强化教育作用,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及素质教育,在校园内开展丰富多样的校园活动,利用多种宣传形式倡导合理使用手机媒体。受传统文化影响,家庭和学校对大学生性教育处于缺失地位,大学生在家庭和校园难以得到系统正确的性知识教育,只能寻求手机社交网络,极易受到不良信息影响,所以学校应打破传统教育理念,加大对大学生性知识教育,树立正确性法制及性道德观念。对于课堂使用手机媒体现象,笔者认为不应该采取强制措施限制学生上课使用手机现象,而应该在课程设置上改变传统的‘一言堂模式,增加教学互动,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同时加强教师教学水平,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质量。从而有效地减少学生课堂使用手机的现象。
(三)净化手机网络环境、媒介宣传导向作用
对于手机成瘾的研究,国内侧重研究心理原因等方面,尚未认定手机成瘾行为为普遍的社会行为,多归因于个体心理疾病。但科技的发展必然以牺牲一定资源为代价,马克思曾这样描述技术与道德的关系“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败坏的为代价换来的。”对科技开发主体和应用主体应加强道德责任感,为科技造福人类发展而做出努力。手机发展趋势一定是以满足人类生活需求为目标,随着智能手机的发展,手机依赖现象在学生中会更加明显,整个社会应该重视手机媒体带来的负面影响,宣传号召合理使用手机、对学生使用手机更应该加强宣传作用;同时,对手机传播的监管主要有四个层面:道德自律、技术操控、社会监督以及法律管制。净化手机网络环境,完善法律法规,从制度上保障手机媒体环境建设的法制性,加强手机网络监管,从源头上杜绝黄赌毒信息的传播,对不良信息进行屏蔽,对违法违纪现象坚决查处;媒体对舆论导向,应起到宣传促进作用,利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对突发事件经行全方位的了解,向大众传播清晰的信息资讯,对谣言应及时公开制止,利用一定具有权威的媒介经行宣传,能够有效减少大学生受不法分子煽动利用手机媒体经行非法造势等现象,对大学生明辨是非真相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四、结束语
手机媒体业已跻身主流媒体的当今,社会及个人的发展更加离不开信息的更新。作为跟随时代步伐前行的当代大学生,如何正确使用手机媒体已引起社会的关注。大学生如果不能正确使用手机媒体,不仅会影响大学生群体的学习,淡化亲情,而且会被不良信息所利用和误导,不利于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只有个人、学校、社会三方共同协作,正确认识手机媒体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手机媒体使用观,才能有效地减少手机媒体对大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刘毓.手机网络道德调查与分析—基于当代大学生群体的视角[J].前沿,2012(18).
[2]龚花萍.教育信息化与高校信息道德素质教育[J].现代情报,2003(7).
[3]徐洋.3G手机涉黄信息的传播特点及应对策略[J].东南传播,2010(10).
[4]任秀芹,刘颖,颜士科.手机媒体传播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应对策略分析-以云南财经大学为例[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1(2).
[5]韩彦超.结构主义视角下大学生手机依赖状况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4(4).
收稿日期:2014-10-14
基金项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创项目“手机媒体对当代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及对策建议”的阶段性成果(2013-10256-106)
作者简介:王鑫(1992-),男,贵州六盘水人,本科生,从事公共事业管理研究;崔树银(1968-),男,安徽霍邱人,副教授,从事非营利组织管理研究。
(责任编辑:李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