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2015-01-08温佩佩
温佩佩
摘要:在任何创作性的活动中,灵感的产生也代表了创作者对作品认识的质变和飞越,为完成创作起到积极的作用,在艺术创作中,灵感现象也受到创作者的重视与讴歌,一切希望有所创造的人都应当正确认识它的出现,并对其充分加以利用。
关键词:灵感;艺术创作;潜意识
所谓灵感,其实就是一种顿悟,在顿悟的一刹那产生富有创造性的突发思维来解决一个难题。它长期潜伏在艺术家的潜意识中,成为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的源泉。艺术家创作过程中因外部条件触发或思维发展到一定阶段,在大脑中突然产生新的想法。它作为一種创作情感沉浸在整个艺术创作的主题里,为表现淋漓尽致的艺术形象而存在。
一、灵感的作用和特征
艺术灵感,它既是一种能够让艺术家们取得创造成果的意识活动,也是一种适于创作者们进行的创造活动的心理状态,在任何创造性的活动中,灵感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而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灵感现象受到人们的重视。柏拉图在《斐德若篇》是这样描述灵感的:
有一种迷狂症是诗神激动起来的。她凭附一个心灵淳朴的人,鼓动他的狂热,唤起诗的节奏,使他歌咏古英雄的丰功伟绩来教导后人。无论是谁,如果没有这种诗人的狂热而去敲诗神的门,他尽管有极高明的艺术手腕,诗神也永远不让他登堂入室。
他认为 “诗人的狂热”就是所谓的灵感。就他说,灵感是神灵对艺术家的启示,它要比艺术手腕还要更重要。创作者们都经历过这种类似“灵光乍现”心理现象,它使艺术家们思路通畅,想象活跃,效应灵敏;因而从构思到外化都有一种得心应手之感,这就有利于创作的有序进行并取得富有创造性的成果。在创作过程中创作者忽然产生的“瞬间的顿悟”使得艺术家在得到灵感时,常不费心血,就可以完成完美的作品。但是灵感并不是可以预期的,在产生灵感的时候具有以下特征:
1、灵感是突如其来的,不会依照作者预料而出现。
2、灵感是不由自主的,不会依照预定的日子的钟点迸发而来。
3、灵感是突如其去的,甚至有时来得快去的也快。
所以,艺术创作者们对灵感的到来尤为重视,以及灵感所产生的东西也格外珍视,在那突如其来的灵感乍现的瞬间,为了把握住此时所出现的构想,经常急不可待,去记录下那突然想到的,有可能随时突如其去的图像、文辞、诗句或旋律。正因为灵感有这样的特征,因此灵感现象经常被神秘化。
二、产生灵感的心理机制
在艺术的整个创作过程中,灵感起到积极地作用,但它并不是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灵感是在各种心理因素的恰当组合为最佳心理状态时产生的。这些心理因素只是处于持续的运动与调整之中,才会忽然出现适合于特定创造要求的恰当的组合。灵感的情况很复杂,它的奥秘也未完全揭开。这种“瞬间的顿悟”到来也是可以培养和追求的,这种培养并不能确定无疑灵感就会出现,只是有助于它出现的一种方式。
三、灵感的来源与培养
杜工部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他所说的“下笔如有神”中的“神”就是灵感,而“读书破万卷”是需要下功夫。就他而言,灵感是从功夫中出来的。
灵感是在潜意识中的思想突然出现成为意识。在意识中思索的东西应该让它在潜意识中酝酿一些时候才会成熟。它虽然突如其来,却不是毫无准备的。如画家只会出现绘画的灵感,而不会出现戏剧表演的灵感;因为画家只是持续进行了绘画的实践,而未进行戏剧表演。
由此我们知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意味着读书只有读透书,再落实到笔下,运用起来才能得心应手,有如神助一般。不过灵感的培养不必限于读书,以下通过三点来分析。
1、明确的创造动机和要求。灵感状态是各种心理因素的协调配合,无论是吟诗作画、编剧谱曲,其灵感模式都需要一种模式的心理因素组合,而任何模式的组合都是各种心理因素根据特定的创造动机与要求不断运动与调整而自然出现的。
2、刻苦持久的创造劳动。俄国画家列宾认为灵感是“顽强的劳动而获得的奖赏”。有了强烈的动机要求就需要体现到行动上,再去进行的实践活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保持思维的灵活性来摆脱僵化的惯性,突破狭隘的范围。
3、适当的情绪状态。情感活动能够反作用于认识过程;大脑的认识功能都会因为情绪的积极催化而活跃起来。
艺术创作的灵感是来源于众多方面,这种思维活动需要无意中的触碰才能产生突然间的顿悟,成为艺术创作的源泉。创作者要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各门艺术的意象都是触类旁通的,凡是艺术家都不宜只在本行小范围之内用功夫,须处处留心玩味。要善于观察善于挖掘,当累积的知识到一定程度我们头脑中就会闪现与大千世界触发所得到的各式各样的灵感,并使之转化为艺术品。
四、结语
在任何创造性的活动中,灵感都能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有志于创造的艺术家们都应当正确看待灵感的出现,它的的出现需要我们有一个刻苦而持久的实践,而且创造实践也无待于它的出现,需要有一个累积学习和知识、勇于尝试新的想法和不断地实践和尝试的过程。灵感可求不可待,通过有意识的培养与利用它的规律来更好的为艺术家们服务,鱼跃鸢飞,风起水涌,以至于一尘之微,我们并不会觉得其在心灵中有何影响,创作者们只要正确认识并对其充分加以利用,使之有利于我们的创造活动和创造成果。
参考文献
[1]朱光潜,谈美,文艺心理学,北京中华书局,2012.9
[2]金开诚,文艺心理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8
[3]张佐邦,文艺心理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