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西方浪漫主义先驱者
2015-01-08杜青
摘要:一个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传统的开创者,一个是欧洲浪漫主义运动的直接先驱,屈原与卢梭有着许多共同点值得我们探讨,并可以从中窥探出一些中西方浪漫主义开创时期的不同侧重点。从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来看,都是处于思想解放时期;从屈原与卢梭两位先驱者的文学创作来看,屈原不仅有着自我感情的宣泄,更有卢梭作品中少有的想象与夸张手法的运用,而卢梭的作品则更多地代表了他的哲理倾向,这又是屈原作品所不具备的;从对后世的影响来看,他们都影响了后来者的创作而屈原 人格的巨大魅力光照整个中国历史,卢梭的思想则在社会的多个
方面影响深远。
关键词:中西方;浪漫主义;先驱者
很难给浪漫主义下一个准确的定义,因为“浪漫主义是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中最常见的术语之一,含义也非常复杂。”[1]不仅国内学者如此解释,连外国学者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例如:“但浪漫运动是何意?乃感觉对理性之反叛,本能对理智之反叛,情感对判断之反叛,主体对客体之反叛,……”[2]作者连用了二十组词汇对其进行了解释,可见浪漫主义的内涵确实很丰富。屈原与卢梭的作品也不能涵盖浪漫主义的所有特点,只是在其中某些方面,如卢梭对自然的歌颂表现得淋漓尽致。屈原与卢梭对开创“以强烈的主观态度、热烈奔放的情感力量、无拘无束的幻想精神、奇特神秘的艺术色彩,将理想型文学发展到极致”[3]的浪漫主义文学的贡献是不容小觑的。
一、 屈原与卢梭浪漫主义作品表现的不同侧重点
屈原与卢梭在他们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品中都有对个人感情的描写,而屈原的作品更有神话,更有对想象与夸张手法的运用,卢梭的作品则充满了对浪漫的爱情与美好的大自然的歌颂。
从《离骚》中“宓妃”“有娀”“崦嵫”“咸池”等词的出现,不难看出其神话色彩,是因为屈原积郁的感情太深厚了,超出了日常生活范围,在无意识之中和神话联系在一起了。神话本身就充满了丰富的想象,而屈原又是“主观性极强的诗人,他的想象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界限”[4],如此就不难理解屈原作品中的想象与夸张了。诗人由此写出了“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溘埃风余上征”等诗句。同时屈原的种种想象也与他的人格密不可分,也就是说“《离骚》把最为生动鲜艳,只有在原始神话中才能出现的那种无羁而多义的浪漫想象,与最为炽热深沉,只有在理性觉醒时刻才能有的个体人格和情操,最完满地溶化成了有机整体”[5]。
卢梭在其被视为浪漫主义“开山之作”的《新爱洛伊丝》中表现了对浪漫主义文学开拓的另一面:对爱情与自然的歌颂。正如他小说中所描写的“爱情啊,你是心灵的生命,你快来使我这行将崩溃的生命得到维系”[6]一样。当然卢梭哲学思想中的“返回自然”也渗入到小说中,卢梭在小说中对大自然的美与壮丽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写,对于人们重新认识大自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另外“《忏悔录》为浪漫主义文学树立了自我感性张扬的典范;《一个孤独的漫步者的遐想》则更是把情感安放到灵魂的宅地,蕴涵着一种无比安静的力量,抒发着灵魂的梦幻和对人类的炙热之情”[7]。卢梭是相信上帝存在的,他在林间漫步时总是觉得他能与自然相通,所以他会不遗余力地歌颂大自然。
二、孤独的先驱者的巨大影响
不论是在中方还是西方,屈原与卢梭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而对“众皆竞进以贪婪兮”的东西,二人可能都不在乎。一个已是贵族,一个已是靠自学博识的平民。他们作为先驱者的人生,不仅孤独,而且富于悲剧性。一个自投汨罗,一个在晚年还要担心自己成为千古罪人,两个如此痛苦的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屈原的作品,我们可以分析出他是一个“感情激烈、正直袒露而又非常自信的人,这种性格加上少年得志,使他缺乏在高层权力圈中巧妙周旋的能力,因而也就难以在这个圈子里长久立足”[8]。屈原无法放下他的祖国,“蜷局顾而不行”,“判独离而不服”、“独好修以为常”的屈原没有理解他的人,更不会有知音。“国无人莫我知兮”,而他又“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既然孤独地坚持自己的理想,又“莫足与为美政兮”,他无法从楚国找到出路,那他就只能投汨罗了。《离骚》确实“演绎着一个追求高远却不被世俗所容的孤独者的悲剧人生”[9]。
纵观屈原之后的中国大作家,很难找到不受其影响的,中国士人的人格中总有屈原的影子。
与同时代的伏尔泰、狄德罗相比,卢梭是走在时代前面的人,他处于以理性为尺度的启蒙运动时期,他所走的非理性主义与时代不合,他讲述情感心灵的哲学给他深邃的思想,让他痛苦与恐惧。
卢梭是有一颗多情的心,然而正如他所说的这颗心“对我来说却是我一生不幸的根源”[10]。多情的卢梭跟着心灵走,跟着感觉走,而人类是需要理性的,他无法获得同时代的人的认可,看得高看得远的先驱者,亦是孤独者。
与屈原不同的是,卢梭是为哲学家,他的作品不仅对文学产生影响,而且在哲学上的影响更为深刻。
参考文獻:
[1]童庆炳.文学理论教学参考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9):220.
[2]威尔.杜兰 艾丽尔.杜兰.卢梭时代(上、下册).东方出版
社,2007,(7);488.
[3]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1);187.
[4]陈望衡.中国美学史.人民出版社,2005,(12):124.
[5]李泽厚.美的历程.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3):113.
[6]李平沤、何雅三译.新爱洛伊丝.译林出版社,1993;14.
[7]黄云明.罗曼蒂克的歌者—让.雅克.卢梭.河北大学出版社,2005,(5):129.
[8]骆玉明.中国文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4):143.
[9]廖群.中国审美文化史.先秦卷.山东画报出版社,2000,
(10):406.
[10]黎星译.忏悔录.商务印书馆,1997:4.
作者简介:杜青(1993—),女,汉族,四川广安市人,在校大学生,单位:四川文理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