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赵崡与明末关中金石学

2015-01-08成永兴

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 2014年2期
关键词:金石学碑刻

成永兴

摘 要:明代末期是清代碑派书法兴起的萌芽期,有书法史家称之为清代的“前碑学期”。赵崡是明末倡导碑派书法的一个先声人物,他的收藏在关中影响一时。赵崡在收藏活动时间上要早,收藏涉猎的范围要广,通过文章不难发现赵崡在明末清初关中“前碑学”发展过程中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赵崡;金石学;碑刻

一、明末关中金石学的特点

1、碑刻的收录多为金石学家亲自目睹者

金石学家收录、搜访碑刻多亲自捶拓,赵崡在《石墨镌华·游终南》中云:“左壁上方字数行,余目不能远视,王甥借一梯读之……”①同时康万民在《石墨镌华》序中说:“深心嗜古,博求远购,时跨一赛,挂偏提,注浓酿,童子负锦囊,榻工携褚墨从,周歌汉甸,足迹殆遍。每得一碑,亲为拭洗,推榻精致,内之行麓”。②从记载中不难证实赵崡搜访碑刻拓片都亲历亲为。同时期的郭宗昌,稍晚的王弘撰、曹溶、朱彝尊、顾炎武等人都亲自访拓碑刻。正如薛龙春所说:“访求碑刻,根据碑刻遗文考订经史,或补史料之阙,是明末清初学者的兴趣所在。在前朝,金石学著作经常是根据史籍所载碑刻抄录成文,但这一做法在清初遭到批评,不亲见碑刻,则所录文字往往会被学者认为“不贵。”③明末的文化艺术也在综合因素的作用下呈现出了特有的发展方式。对碑刻的极力搜访以及大量的棰拓成为明末关中金石学发展的一大特征。

2、对汉代碑刻的重新认识

宋代的金石学发展是书史上的一个高峰期,金石学的著述以成熟的形制流传给了后人,如赵明诚《金石录》、欧阳修的《集古录》、洪适的《隶释》、吕大临《考古图》等,同时宋代的印学著作也得到了发展。经历过元明时期金石学的低迷时期,到明末的时候金石学的发展无疑成为了清代碑学大繁荣的萌芽期。在这一时期的访碑活动中,“关中金石圈”可视为当时全国访碑活动的中心区域之一。这不仅源于关中金石学家赵崡、郭宗昌、王宏撰等人的努力,同时关中丰富的碑刻资源也促使关中必然成为金石学家活动的领地,故汉、唐之碑在明末重現光辉。汉碑也得到关中金石学家重新认识。郭宗昌在收录的碑刻当中有五分之一多为汉代碑刻。

二、赵崡实地搜访碑刻----清初关中金石学启蒙

赵崡作为明末关中的金石学家,虽在书史上没有赫赫之地位,但是一生勤于搜访碑刻,不惧艰难险阻,都孜孜不倦的进行探索。精于鉴赏其碑刻版本的出入,历代对碑刻的评价以及书法之褒贬。每语出,皆有确凿之证据,无妄言。《石墨镌华》其书成于明万历戊午(1618)年,其收录二百五十四通碑刻中在盩厔县者二十一首,游记三首。不仅从时间上能说明清代金石学的发展有一定的准备期,然明末赵崡、郭宗昌等人的收藏恰是这个准备期。其收藏碑刻有诸多为初次搜集刊刻之碑,如《汉郃阳令曹全碑》等,

赵崡跋《汉郃阳令曹全碑》曰:

万历初,郃阳县旧城掘的此碑,中平二年造,内称全为戊部司马。征疏勒王和德,功城野战。谋若涌泉,威牟诸橨(左无木),和德面缚归死,还师振旅,诸国礼遗且二百万,悉以薄官。按范史西域傅,和得射杀其王自立,凉州刺史孟佗,遣从事任涉,将燉煌兵五百人,与戊巳司马曹宽,西域长史张晏将诸国兵合三万人,讨疏勒,攻桢中城,四十余日不能下, 引去,二说不合。且司马为曹宽,非曹全。岂即其人,范史传写误耶。即纪功者张大其词,而面缚归死。似非虚饰,抑又何也?碑又称光和七年,史光和止六年,盖七年冬十一月始改元中平耳。碑文隶书遒古,不减卒史韩勅等碑,且完好无一字缺坏,真可宝也。余曾与友人论及古碑,友人曰:‘吾辈幸生此时,犹得见汉晋人书,恐后世无复存者。余曰:‘神物显晦有时,宁无沉埋以待后死者。如曹全碑,欧阳公、赵明诚、都玄敬、杨用修诸公岂得见哉,相嗤一笑。”④

自明郭宗昌《金石史》及赵崡《石墨镌华》始见著录。赵崡《石墨镌华》收录关中许多无书名人的唐碑,且多为习登善之法,可以得知褚登善在唐初对关中学书人的影响。亦能说明唐初碑刻在当时金石收藏家思想中占据一定的地位,即便无书名者亦收入。

三、对明末清初关中郭宗昌、王弘撰的影响

关中作为历史上的多朝故都,遗留和保存至明末的碑版石刻已经非常丰富,无疑给明末清初的金石学家访碑拓石提供了非常优厚的地理人文环境。这是明末清初关中金石学首先萌芽发展的先决条件,然而这仅有的碑版不能促成关中碑派书法的发展。谢国桢讲:“学术思想是时代的的反映,明末清初的学风,为什么会有这样豪迈的风格、坚贞不屈的气节和多种多样的体裁呢?……反映到学术思想、史学、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方面,因之其中以社会经济基础和阶级斗争意识为其主要的促成条件,同时也有其他及其外来的影响,是错综复杂相互交织而成的。”⑤客观的社会环境也给关中金石学的发展创造发展的土壤。在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使得关中金石学得到迅速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整个清代金石学的发展。所以历史上形成了特有的“关中金石圈”现象。又因其发展带动了整个清代碑学的发展,故亦称这一时期的碑学发展为“前碑派”。⑥

赵崡《石墨镌华》的成书时间在万历戊午年(1618年),而郭宗昌《金石史》成书时间在1638年⑦作为“关中汲古二士”的赵崡和郭宗昌不仅是挚友,而且作为关中金石圈的中坚人士,郭宗昌《金石史》的付梓必然受《石墨镌华》的影响。

注释

① (明)赵崡,石墨镌华,清乾隆三十九年刻本.

② (明)赵崡,石墨镌华,清乾隆三十九年刻本.

③薛龙春,明末清初碑刻研究中的书学观念,南京艺术学院学报[J],2006,01,036.

④ (明)赵崡,石墨镌华,卷二,清乾隆三十九年刻本,赵衡阳跋本.

⑤谢国桢,明末清初的学风[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2006:2.

⑥黄惇,金丹著,中国书法史[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1,.252.

⑦郑璐,明郭宗昌及其<金石史>研究[D],吉林大学.2008:5.

参考文献

1 明,赵崡.石墨镌华[M].知不足斋丛书本,清乾隆三十九年刻本.

2 明,郭宗昌. 金石史[M].知不足斋丛书本,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3 清,毕沅. 关中金石记[M]. 大同书局,清光绪十三年(1887).

4 清,毛凤枝. 关中金石文字存逸考[M]. 会稽顾氏刻本,1901.

猜你喜欢

金石学碑刻
拉开距离作评判
金石学是碑学发展的重要节点
碑刻
黄永年先生的碑刻学研究与拓片收藏
明清豫西北戏曲碑刻所见的“会”与“会首”
金代“舞亭”碑刻的新发现
古交千佛寺戏曲碑刻浅论
清代不同时期书法流派及书家风格的变化
浅论陈介祺的艺术成就
毛凤枝《关中金石文字存逸考》考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