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文化之“孝道”比较

2015-01-08薛丰年崔延琴

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 2014年2期
关键词:孝道差异

薛丰年 崔延琴

摘要: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孝道一直被视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深深地扎根于每个中国人的心里;受基督教教义的影响,孝道也一直被西方文化所推崇。本文将探讨中西文化中孝道的差异及其原因。

关键词:孝道;差异;原因

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孝文化在国人的道德观念中有着深厚的基础。它崇尚对长者的尊敬,恭顺及关爱。相比于中华文明,西方文明更注重的是自我发展及成就,它更注重的是社会福利体系的建设而不是孝道。本文将通过对孝文化起源的追溯及其原因的分析来探讨中西孝文化的相异性。

一. 中西文化中的孝道

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长河中,作为传统价值之一的孝文化享有着漫长的历史。根据出土的金文记录,它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的周朝。孝道不仅是对家中长者关爱的思想,更是中国数千年政治秩序的重要社会标准,它是古代社会历史的产物。人们认为对帝王的“忠”和对父母的“孝”都是很自然的事情,甚至把它作为人和动物相区别的标准。从其构词法也可以看出,“孝”字上半部分是“老”,下半部分是“子”,“老”在“子”的上面,意味着孩子要服从父母。随着社会的发展,它的意义也在发展变化中。历史上,孝道要求人们无条件地服从父母亲的一切安排,当父亲健在时,要根据父亲的愿望行事,当父亲过世时,要根据父亲曾经的行事风格行事。如果能在为父守丧的三年期间保持父亲曾经的做事方式,那么他也就可以被称为孝子了。古代中国强调家国一体,封建社会“家”和“国”有着相似的组成结构,人们认为只有能对父母尽孝才能对朝廷尽忠,因为对于国家来说,皇帝就像家庭中的父亲。有鉴于此,中国封建帝王们大多宣称以孝治天下。然而,万事万物都处于变化之中,社会的发展使得孝道不再是封建义务,而成为了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特别是清朝末年起,随着与西方世界的逐渐接触,民主和自由观念开始深入人心,人们的自我意识得到不断加强。以陈独秀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们站在历史的高度揭露封建孝道的专制与独裁,并把传统封建孝文化引入以人为本的新时代。五四运动后,传统孝道开始随着民主的发展而发展,它反过来又引领着民主的发展进程。当今社会,孝道主要要求人们去尊敬和赡养父母。在西方,人们也很注重对长辈的孝顺,但这种孝顺却有着其独特的内涵。西方文化主要有三个来源。以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古代希腊文明;希伯来犹太文明和罗马文明。这三大文明与基督教义相结合最终形成了西方文化体系。西方对于“孝”的记载最早源于圣经经文,它要求人们尊崇父母以使他们享有更长生命。西方文化历来强调独立,每个人都享有自己不愿为他人所知的隐私。这就使得在西方,子女对父母尽孝的表现方式不能和中国人那样地关心对方的饮食起居等琐事,而是努力地根据对方的需求去行事。在社会经济普遍不发达的过去,它也要求子女在经济方面赡养老人,1600年英国法律明确规定子女要承担老人的债务负担,但这条法律现在已无人执行,国家已在很大程度上代替子女承担了老年人的经济负担。西方是“自由”的世界,对“孝”的解释也是五花八门。比如很多人相信的“回报”论。这一理论认为父母亲生育了孩子并含辛茹苦地把他们抚养成人。作为子女,当然要把父母的恩德牢记在心并加以回报。但也有不少人反对这一看法。在反对者看来,“感激”和“欠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孩子们只应对父母的养育之恩表示感激,但不一定就要加以回报,因为父母对子女的养育不是子女要求他们这么做的,所以子女也就并不欠他们的。

二. 中西文化孝道之比较

每一种文化都是其历史发展的结果,不同文化对人际关系包括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有着不同的要求。在任何社会中,家庭都是最小的社会单位。但鉴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家庭的组成也有很大不同,这也导致了不同文化对孝道的不同理解。传统中国家庭是以大家庭的形式出现的,它意味着三四代人都可能共同生活在一起,共同生产劳动,共同享有劳动果实。人们相信家庭越大越好,特别是孩子越多越好。每个家庭都有很多孩子,当这些孩子长大成人甚至结婚生子时,他们都可能继续和父母亲甚至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孩子们从小目睹大人对长辈们的孝顺之举,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孝子”。 从“民国”开始,随着思想的解放,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核”家庭,孩子们成家后再也不愿和父辈住在一起了,特别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和社会的现代化,每个家庭中孩子的数量减少了很多。但多数人愿意孝顺父母,照顾父母。因为“孝”已经深深地扎根于中国人的心里。西方文化起源于多山和夏季干燥的地中海地区,这一地区并不是很适宜于农业的生产。人们转向手工業和商业的发展,他们集中于一些城市,为了搞好经营他们总是从一个地方迁移到另一个地方,家只是旅途中的“旅馆”而已。十八世纪,一些来自于英国的清教徒带着梦想来到了北美大陆,在这块自由的土地上,他们摆脱了国王和教会的约束,培育了以自由为最高追求的个人主义。有鉴于此,西方家庭关系要比东方家庭关系更加松散,家庭成员之间更加缺少有效的约束力。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更注重父母和子女的平等关系,它不要求子女对父母的绝对服从。父母鼓励孩子有自己独立的观点和张扬的个性。英美人大多是基督徒,他们认为孩子是上帝赐予的礼物,因此会毫无怨言的把他们抚养成人而不求任何回报,他们在年老体衰时宁愿住进养老机构而不去要求孩子的照顾。孩子们长大后也都搬离父母的住处独立生活,要是双方愿意继续住一起,孩子需向父母亲支付相应的房租。 但这并不意味着西方人忽视家庭的重要性。在他们看来,成功的人必然要拥有幸福的家庭。 家庭像港湾,是疲惫的心灵得到憩息的地方。有人把西方国家家庭成员关系比喻成停泊在同一港口的不同船只,他们互相关照,相互分享。但若有船决定不再停留在港,便可随时离开。 这一形象的比喻很能说明西方家庭成员包括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

中国的孝道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十一世纪,随后兴起的儒家文化被认为是其不断发展的理论基础。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中国的孝文化得到了极大拓展。西方世界的孝道却没有随着时间的发展得到很好地发展,它的内容也因此非常有限。英语词汇里有表示“孝”的单词,西方家庭中有“孝”的行为,社会里却没有“孝”的文化。但这并不意味着中西社会孰优孰劣,西方自古无《孝经》,也没有“百万孝子计划”,可他们依然老有所养。中西文化中的“孝道”都是它们自身文化的一部分,是它们自身文化的具体体现。

参考文献:

[1]陈治国.儒学和基督教“孝”伦理观之比较[J].河北学刊.2005年06期.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年.

作者简介:

薛丰年,男(1976——),英美文学硕士,延安大学外语学院讲师

崔延琴,女,(1976——),延安实验中学老师

猜你喜欢

孝道差异
相似与差异
找句子差异
DL/T 868—2014与NB/T 47014—2011主要差异比较与分析
生物为什么会有差异?
大学生践行孝道的途径探析
搭建孝道教育与实践平台,探索校园文化育人新途径
塑成作为伦理主体的父母与子女
树欲静而风不止 子欲尽孝而亲不待
浅谈中学生的孝道教育
M1型、M2型巨噬细胞及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中miR-146a表达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