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州高校双语教学模式探索

2015-01-08李莉

课程教育研究·下 2014年8期
关键词:双语教学贵州高校

李莉

【摘要】我国双语教育是适应全球一体化人才培养需求的产物。本文分析了贵州高校开展双语教育的现实情况,对学生、教师、课程、教材和考核方式这几个双语教学中的关键要素进行探讨, 分析了贵州高校双语教学的特殊性,并对解决当前贵州高校双语教学中面临的问题提出合理建议。

【关键词】贵州 高校 双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8 -0253-02

自从2001年教育部倡导在我国高校实施双语教学以来, 全国高校纷纷开展双语教学的准备与实践。各地陆续举办了以双语教学为主题的研讨会,交流各自实施双语教学的经验与体会。在全国十多年的双语教学基础上,以双语教学为主的科研课题也已列入了国家的重点教育课题,双语教育在我国已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本人在贵州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分子生物学课程从事多年双语教学的基础上,调查了贵州省其他高校开展双语教学的实施情况。就贵州实际情况来看,双语教学的关键节点主要集中在学生、师资、课程、教材及考核方式等几个方面。本文通过对贵州省高校双语教学特殊性分析,为今后双语教学效果的改善提供合理的建议,以丰富和完善今后双语教学的途径。

1. 贵州高校开展双语教学的特殊性

1.1 贵州学生有双语教学的基础

双语现象最初多出现在不同民族频繁接触的地区和社区,在多语言环境中生存才产生了双语教学。贵州是一个多民族共居的省份,全省共有民族成份56个,世居民族18个,全省有3个民族自治州、11个民族自治县,学生从小就有双语教学的实践,要用本民族语言和汉语来进行交流与思考。因此,贵州具有双语教学的传统和基础。

1.2 贵州开展双语教学历史悠久

贵州学校开展双语教学可追溯到100多年前。1905年,英国传教士塞缪尔·柏格理(Samuel.Pollard,1864-1915年)等人在以贵州石门坎苗族聚居地为中心的滇、黔乌蒙山区(即威宁县石门坎乡)一带传教,为乌蒙山区的苗族人创造了苗文,并用英语、苗语开展双语教育,培养了上万名苗、彝族学生,创办了近百所学校。

进入二十一世纪,贵州师范大学成为贵州省师资力量培养的基地,教学论与教学法研究的阵地。贵州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是贵州省高校开展“双语教学”的先行者,2000年前后陆续在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及生态学等课程教学中采用了“双语教学”的方式,生物化学双语课程还入选了本校精品课程。

2. 贵州开展双语教学的问题与困难

2.1 学生英语基础较差

由于交通落后、经济不发达等原因,贵州的教育水平尤其是英语水平在全国偏低。本科四、六级通过率低于其他同级别高校,而且学生水平参差不齐。英语差的学生表现为抵触英语交流,语法错误多,甚至有“破罐子破摔”现象。

2.2 英语语言环境不浓

从我国来看,北京、上海和广州国际贸易与文化交流频繁,外国人员来华教学甚至留学的人员较多,有良好的外语语言氛围,具有开展双语教学的良好基础。相反,像贵州等这些内陆省份对外经济与文化交流相对较弱,外语环境较差,开展双语教学有一定困难。

2.3 双语教学师资不足

国外双语教学基本上都由对两种语言都能自如运用, 可以根据需要在双语之间自由切换的教师担任,双语教师素质极高。目前贵州省高等院校的中青年教师大多具有硕士、博士学位,但绝大多数中青年教师都没有一年以上的出国经历和外语专业学习经历,大部分专业学科教师的英语能力也不全面,表现在词汇量大、语法好、阅读能力强,但听、说、读、写应用能力较差。贵州省内高校虽然也有外籍教师, 但都集中在外国语学院任教,并不懂其他专业。贵州省内双语教学师资队伍严重不足。

3. 双语教學体会与模式选择

3.1 合理选择双语课程

从全国高校双语教学情况看,双语教学效果的优劣首先在于课程的设置。有的学科方便实施双语教学, 比如,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等自然科学方面的课程,对于人文科学学科就不容易实施双语教学,尤其是中国历史、中国文学和政治课。

贵州师范大学双语教育课程设置首选生命科学学院,而生命科学学院选择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两门课程开展双语教学。从学科发展角度看,这两门课程是飞速发展的学科,也是二十一世纪的朝阳学科。双语教学的开展有助于让学生第二语言能力有大幅度提高,为将来生物学专业国际交流奠定坚实基础。

3.2 积极与学生互动

我们在课程运行过程中发现,上课过程中花大量时间教学生认识单词,翻译双语教材,这样影响了教学进程和知识点的讲授。为达到双语课堂教学的目的,我们作了大量准备工作。课前给学生留预习内容,包括下节课要讲到的专业名词及基本理论;课堂积极与学生提问互动,观察学生掌握情况;将上课内容留课后作业,让学生再加以练习。通过反复学习,通过四、六级的学生对双语教学表现出明显得积极性,积极预习上课内容,积极提问并回答老师问题;英语基础偏差的同学学习积极性不高,但整体效果偏好,尤其学生在熟悉授课方式后进步更快。

3.3 多渠道提高教师英语水平

实施双语教学的重要前提就是教师不仅要懂所传授的专业知识,外语口语也要达到一定的水平。目前贵州师范大学招聘的教师具有博士学历才能当专业教师,但只有少数博士有国外学习经历,英语表达中“中国式”方式居多。现实的矛盾自然会影响到双语教育的效果,贵州双语师资的缺乏是现阶段双语教学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大力培养具有双语能力的专业师资是顺利开展双语教学的关键。我省、我校每年都有各种出国及外语培训计划,如:西部学者出国培养计划,外国语学院进修的计划,多渠道加强培训双语师资。

3.4 科学选择教材和考核方式

教材选择是双语教学的关键问题之一,关系到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和课程考核一系列问题。通常高校使用的双语教材分为国外引进教材、国内出版教材、学校自编教材和翻译教材。从实际教学看,使用国外基础教材,似乎很简单,专业知识涉及深度、广度均不够,导致学生专业知识掌握不够扎实;直接使用国外大学的教材内容又过多、过深、语言也较难懂, 学生学习兴趣不大,因此不容易找到合适的教材。最可行的办法是根据各校对专业课的要求改编或选编国外原版教材和辅导材料, 并在实践中不断修改和完善。

考核方式是我们在双语教学推进过程中面临的现实问题。双语课程的教学目的是用外语(主要是英语)来讲授专业知识,所以考核中既要以专业知识为主,又要兼顾到专业英语的学习情况。我们将生科院分子生物学双语课程考核分成两部分,平时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70%。平时成绩以留作业的形式完成,针对讲授内容,留一些备选习题,每个学生抽其中一题,学生考核是课堂口头回答,视其对专业英语的掌握程度和专业知识掌握的准确程度打分;期末考试是出一套英语试题,以课程主要专业内容为中心进行考核。从该考核方式来看,学生开始接触时会有惧怕抵触心理,但是通过由简入深的教学过程,课堂口头回答问题积极踊跃,期末考核通过率没受到双语方式影响。

3.5 因地制宜选择双语教学模式

目前,国外采用的高校双语教学的模式主要有六种,分别是沉浸式双语教学模式、导入型双语教学模式、双轨式双语教育模式、过渡型双语教育模式、双联型双语教学模式以及三向分流双语教育模式。

中国教育届普遍认可的“双语教学”概念是用外语(主要是英语)来讲授物理、数学、化学、生物等学科的专业知识,并特别强调它不是语言基础教学,是以讲授内容为主线的教学,只是一种辅助手段,不能影响教学内容的灌输。所以双语教学不同于专业英语教学。

在我国,目前比较认可的观点是国内的双语教学等同于国外学者所经常提及的依托式语言教学模式。我国高校在选择双语教育模式方面, 应该考虑到各校的具体情况、学生的英语水平和接受能力。由于贵州学生的英语水平较弱,采用其他地区双语教学方式效果不好,会影响学生今后的专业基础。根据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我们采用开始穿插并逐步渗透的方式,结合多媒体课件使用,开始的几节课件以中文为主,在理解中文的基础上适当用英文补充,循序渐进地在专业课教学中适当加入英语,用英语解释课件中名词术语或基本知识点, 增加英文的举例分析, 并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逐步加大英语在课堂上的使用比例,并最终达到全英语授课的目标。这种模式有利于学生逐步适应, 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

4. 结语

在我国开展双语教育是为了适应全球一体化的需求。虽然双语教育在我国各地已经历十几年的实践,随着政府的促进、学校的支持和一线教师的努力,全国各地学校双语教育均有越来越好的趋势。鉴于贵州教育的优势与不足,显然照搬国外双语模式行不通,必须因地制宜地探索出适合贵州特色的双语教育之路。

参考文献:

[1]向郢.福音下的石门坎[N].南方周末,2006-10-19(第32版).

[2]Cummins, J. 1984. Bilingualism and Special Education: Issues in Assessment and Pedagogy [M] . San Diego, CA: College-Hill.

[3]呂良环. 双语教学探析[ J] . 全球教育展望, 2001( 4) .

[4]陈红蕾.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高教探索,2003(3).

[5]王蒙,方传余. 关于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的思考[J].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3).

[6]成晓毅.我国高校双语教学模式初探[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9).

[7]盖兴之.双语教育原理.云南教育出版社,1997.

猜你喜欢

双语教学贵州高校
贵州,有多美
沉醉贵州
多彩的贵州 多彩的茶
我与贵州茶一起
湖南省高校舞蹈啦啦操课堂开设双语教学的可行性初探
面向不同对象的双语教学探索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