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3 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2015-01-08王洪梅山东省泗水县圣水峪中心卫生院药剂科山东济宁273202
王洪梅 (山东省泗水县圣水峪中心卫生院药剂科,山东 济宁 273202)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监测越来越受到重视,对ADR 发生的现状和原因进行分析,可为制定有效遏制和避免ADR 发生的措施提供依据。现对山东省泗水县圣水峪中心卫生院(以下简称“我院”)上报的673 例ADR 报告进行统计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收取我院2010—2013 年门诊与住院临床科室上报的673 例ADR 报告,采用Excel 软件,对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情况及涉及药品类别、给药途径、累及器官和(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参照《新编药物学》(17 版)对所涉及的药品进行药理分类;同时根据《WHO 药品不良反应术语集》对ADR 的名称、发生程度及转归等情况进行客观评价。
2 结果
2.1 不同年龄段发生ADR 患者的性别分布
673 例发生ADR 的患者中,男性348 例(占51.71%),女性325 例(占48.29%);年龄2 个月~79 岁,其中>60 岁患者最多(253 例,占37.59%),其次为>30 ~40 岁患者(108 例,占16.05%),见表1。
表1 不同年龄段发生ADR 患者的性别分布Tab 1 Distribution of age and gender in ADR cases
2.2 引发ADR 的药物种类分布
673 例ADR 共涉及药品9 大类、68 种,其中抗感染药引起的ADR 病例数最多(368 例,占54.68%),其次为心脑血管系统用药(162 例,占24.04%),见表2。368 例抗感染药引发的ADR 中,以头孢菌素为主(211 例,占57.34%),其次为青霉素类抗菌药物(82 例,占22.28%),见表3。
表2 引发ADR 的药物种类分布Tab 2 Distribution of varieties of ADR-inducing drugs
表3 引发ADR 的抗感染药种类分布Tab 3 Distribution of varieties of ADR-inducing anti-infectious agents
2.3 引发ADR 的给药途径分布及联合用药情况
引发ADR 的给药途径主要为静脉滴注(549 例,占81.58%),其次为口服给药(87 例,占12.93%),见表4。
表4 引发ADR 的给药途径分布及联合用药情况Tab 4 Distribution of route of administration and combined use of drugs in ADR cases
2.4 ADR 的类型及转归
673 例ADR 中,已知的ADR 为393 例,占58.40%;新的ADR 为173 例,占25.71%;一般的ADR 为75 例,占11.14%;严重的ADR 为32 例,占4.75%。ADR 转归方面,治愈23 例(占3.42%),好转594 例(占88.26%),未好转42 例(占6.24%),结果不详14 例(占2.08%),无死亡病例。
2.5 ADR 累及器官和(或)系统及主要临床表现
673 例 ADR 主要累及皮肤及其附件(416 例,占61.81%),其次为消化系统(204 例,占30.31%),见表5。
表5 ADR 累及器官和(或)系统及主要临床表现Tab 5 ADR involved organs and(or)systems and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3 讨论
3.1 ADR 的发生机制
几乎所有的药物都可引起不良反应,只是其程度和发生率不同[1]。673 例ADR 中,641 例为一般的ADR,32 例为严重的ADR。32 例严重的ADR 均为青霉素类及头孢菌素类、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引起。ADR 的发生机制较复杂,与药物因素及患者自身因素(特异性遗传)有关。ADR 一般分为A、B 型反应,A 型反应为药品本身药理作用的加强或延长,一般发生率较高、容易预测、死亡率较低;B 型反应与正常药理作用无关,通常很难预测,常规毒理学筛选不能发现,其发生率较低,但死亡率较高。
3.2 重点关注老年患者,勿忽视儿童患者
673 例ADR 报告统计结果显示,>60 岁的老年患者ADR发生率较高,为37.59%。老年人因生理、病理原因,各种器官功能逐渐衰退,机体耐受能力降低,对药物的敏感性发生变化;同时,老年人又往往同时患有多种疾病,需要多种药物联合治疗,药物相互作用可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增加[2-4]。因此,应加强老年人发生严重的ADR 监测工作,并根据老年人的特点合理选择药物,简化用药品种,合理给予治疗剂量,提高老年人用药安全性。另外,儿童较成人易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有:药物代谢速度较成人慢;肾脏排泄功能较差;对药物作用的感受性较高,且药物易进入脑内等。因此,需加强对儿童监护人的培训,使其不但掌握正确的给药方式,还能及时观察、及时发现无表达能力儿童所发生的ADR[5]。
3.3 合理应用抗感染药
由表2 ~3 可见,抗感染药的使用依然“面广、量大”,其导致的ADR 病例数高居首位,其中又以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为主。头孢菌素具有抗菌范围广、杀菌作用强、临床疗效好、毒性低等优点,故临床应用较多[6]。由表3 可见,引发ADR 的抗感染药以发酵产物来源的半合成抗菌药物为多。发酵类抗菌药物成分多元化、存在大分子聚合物是其发生ADR 可能的内在原因[7]。而不在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指导下、超规定剂量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及不规范的给药速度和给药间隔是发生ADR 可能的外在原因[8]。上述结果提示,药品研发、生产单位应着力改善生产工艺,减少低活性成分,减少大分子聚合物,降低或消除发生ADR 的内因。同时,应强化抗菌药物应用的监管,督促临床医师严格按照《抗菌药物应用指导原则》合理应用抗菌药物,要求使用抗感染药时应有明确的感染指征,制定抗感染药使用的质控考评措施,以有效遏制ADR 发生[9]。
3.4 合理选用给药途径,减少注射剂使用率,减少不当的联合用药
ADR 与药品的剂型和给药途径密切相关。由表4 可见,静脉滴注给药引发的ADR 病例数占81.58%,静脉给药是引发ADR 病例数最多的给药方式,与文献报道结果相似[10]。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致ADR 的发生率高于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其不良反应发生在用药30 min 内,作用及不良反应较口服给药迅速而强烈,临床表现明显,易于发现[11]。同时统计数据显示,联合用药增加了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而且与联合用药的品种数密切相关,联合用药的品种数越多,不良反应发生率越高。近年来,静脉滴注已成为临床普遍选择的给药途径,静脉滴注给药,血药浓度上升速度快,在药物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其不良影响也会最大限度展现。提醒临床医师应强化合理用药观念,减少静脉途径用药,减少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对易引起胃肠道反应的药物如阿奇霉素、环丙沙星、替硝唑等应严格控制滴速,同时避免联合应用其他具有同样不良反应的药物[12]。对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应增加给药频次,合理设定给药速度,严格控制配药留置时间,尽可能降低严重ADR 的发生率[13]。
3.5 ADR 累及器官和(或)系统及转归
ADR 主要累及皮肤及其附件,这类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皮疹、斑丘疹等,易于发现和诊断,一般停药或给予抗组胺药对症治疗后会治愈或好转。其他ADR 有些会与原患疾病的症状重叠,较难区分,虽无死亡病例,但提示临床医护人员在用药过程中应密切关注患者生理指标的异常及生命体征的变化,部分严重的不良反应若不能及时发现,可能会危及患者生命。
综上所述,ADR 与患者、药品种类、给药途径等多种因素有关,许多不良反应具有不可预测性,但大部分不良反应可通过对不良事件信息资料的分析提取出主要影响因素。可在药品说明书“不良反应”中增加提示和在“注意事项”中增加警示或操作事项;同时,在临床治疗中,医、护、药、患四者应加强合作,对ADR 的密切观察应贯穿整个用药过程,增强安全用药意识,以尽量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有效[14]。
[1] 焦娇,韩玲革,李崇经. 我国药物不良反应研究文献计量分析[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2,33(12):49-52.
[2] 邱晓春,韦灵玉,韩昊颀. 我院286 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房,2014,25(22):2077-2079.
[3] 凌春燕,管媛媛.老年人药物不良反应及合理用药干预[J].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7,27(7):942-943.
[4] 沈芊,刘琛,王育琴.400 例老年人严重药品不良反应病例分析[J].中国药物警戒,2013,10(4):228-231.
[5] 马军丽.关注12 岁及以下儿童药品不良反应情况[J]. 中国药物警戒,2011,8(10):638-639.
[6] 郝正华.825 份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原因分析与对策[J]. 中国药物与临床,2011,11(10):1162-1164.
[7] 吴向文.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作用特点不良反应及合理应用[J].基层医学论坛,2009,13(17):560-562.
[8] 柴林青,赵向东.536 例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物警戒,2006,3(2):81-84.
[9] 姜芳宁.183 例头孢菌素类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4,14(4):364-367.
[10] 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M].17 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3-14.
[11] 巫金娜.87 例药物不良反应分析[J]. 现代食品与药品杂志,2006,16(6):16-17.
[12] 罗崇彬,李丽萍,方健,等.202 例静脉给药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今日药学,2014,24(5):370-372.
[13] 刘金霞,张惠霞,宋成,等.我省2005 年168 例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房,2007,18(5):370-372.
[14] 黄良胜,许晓菲. 药师在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与监测中的作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23):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