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 例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2015-01-08德阳市第二人民医院药剂科四川德阳618000
鄂 翔 (德阳市第二人民医院药剂科,四川 德阳 618000)
抗菌药物是用于治疗和预防感染性疾病的药物,其在临床的应用涉及各个科室,适用范围广、用量大,其所带来的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也逐渐增多。为了解德阳市第二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抗菌药物发生ADR 的特点、规律等情况,以发挥ADR 监测工作的指导作用,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现对我院抗菌药物致ADR 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我院2012—2013 年上报的抗菌药物致ADR报告139 例。
1.2 方法
对139 例抗菌药物致ADR 报告中患者的情况、药物品种和剂型、给药途径、累及器官和(或)系统、ADR 的临床表现及预后、转归等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并依据国家ADR 监测中心的评价标准进行ADR 因果关系评价。
1.3 统计学方法
利用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采用t检验和卡方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ADR 报告科室分布
在139 例抗菌药物致ADR 报告中,呼吸内科上报数量最多,为55 例,占39.57%;整体而言,内科系统上报ADR 数量多于外科系统,见表1。
表1 ADR 报告科室分布Tab 1 Distribution of clinical departments from which ADR reports collected
2.2 发生ADR 患者的性别与年龄分布
139 例发生ADR 的患者中,男性63 例(占45.32%),女性76 例(占54.68%);年龄7 个月~90 岁,平均年龄(52.91±19.83)岁,其中,男性患者平均年龄(54.50±20.43)岁,女性患者平均年龄(51.59±19.01)岁。经独立样本t检验,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平均年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10 岁为1 个年龄段,不同年龄段发生ADR 患者的性别分布见表2;同时,参照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年龄分段法,不同年龄段发生ADR 患者的性别分布见表3。经卡方检验,30 ~<40 岁年龄段男女构成比与70 ~<80岁年龄段男女构成比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不同年龄段发生ADR 患者的性别分布(以10 岁为1 个年龄段)Tab 2 Distribution of patients' age and gender in ADR cases(with every 10 years as one age group)
表3 不同年龄段发生ADR 患者的性别分布(WHO 推荐的年龄分段法)Tab 3 Gender distribution of ADR in different age group(age fractionation method recommended by WHO)
2.3 引起ADR 的抗菌药物种类分布及具体药品
139 例ADR 共涉及抗菌药物11 大类、19 个品种;其中,氟喹诺酮类致ADR 病例数所占比例最高,为28.86%;头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次之,分别占16.11%和12.08%,见表4。
2.4 ADR 累及器官和(或)系统及临床表现
139 例ADR 累及的器官和(或)系统中,皮肤及其附件损害的发生率最高(占47.90%),其次为胃肠道系统反应(占25.75%)和神经系统反应(占10.78%),见表5。
2.5 引发ADR 的给药途径分布
139 例ADR 中,静脉滴注引发ADR 的最多,共135 例,占97.12%;口服给药仅4 例,占2.88%。
2.6 ADR 发生时间分布
58 例(占41.73%)ADR 发生于用药1 d 内,27 例(占19.42%)发生于用药后1 ~2 d,34 例(占24.46%)发生于用药后3 ~6 d,20 例(占14.39%)发生于用药7 d 后。由此可见,绝大部分ADR 发生于用药后7 d 内(119 例,占85.61%)。
2.7 ADR 的因果关系及转归
根据国家ADR监测中心ADR因果关系判断标准进行评价,139 例ADR 中,肯定2 例(占1.44%),很可能132 例(占94.96%);可能5 例(占3.60%)。ADR 发生后,77 例使用药物给予对症治疗,占55.40%;62 例仅减慢滴注速度或停用相应药品,未作其他特殊处理,占44.60%。好转23 例(占16.55%),痊愈115 例(占82.73%),1 例不详(占0.72%,该患者不良反应发生后给予药物对症治疗1 d,尚未见好转患者即要求出院,故未能得知不良反应预后情况)。
表4 引起ADR 的抗菌药物种类分布及具体药品Tab 4 Types and kinds of ADR-inducing antibiotics
表5 ADR 累及器官和(或)系统及临床表现Tab 5 Organs and systems involved in ADR and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3 讨论
3.1 ADR 与患者年龄、性别的关系
从年龄分布看,抗菌药物引起的ADR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60 岁以上的老年人所占比例最大,为43.17%。老年人ADR 发生率高的原因有多个方面,包括:(1)老年人胃酸分泌减少,胃肠蠕动减弱,胃排空时间延长,加上血流量减少,从而影响了药物的吸收。(2)药物的分布与许多因素有关,如血流量、机体的组分、体液的pH 值、药物与血浆的结合情况等,老年人体内水分减少、脂肪增加,可使水溶性药物分布容积减少、血药浓度增高,而脂溶性药物分布容积增加、血药浓度降低;另外,老年人血浆清蛋白比年轻人约减少20%,这使得许多与血浆蛋白结合高的药物游离浓度增高,易引起不良反应。(3)肝脏是人体的主要代谢器官,由于老年人的肝功能下降,肝脏代谢药物的能力降低。如多数口服药物剂量不变,但吸收、排泄减慢,因肝脏首关效应降低,使药物消除半衰期延长,可使血药浓度增高,生物利用度也随之提高,则易产生不良反应;另外,由肝药酶代谢的药物在老年人的肝脏清除率也会下降,同时,老年人肝脏损伤修复能力也随年龄增长而降低,这些都是易产生不良反应的原因。(4)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的肾功能减退,药物半衰期延长,使药物滞留在血液中,特别是有些以原形药经肾排泄药物的半衰期延长更明显。因此,在给老年人用药时,如不检查肾功能、观察内生肌酐清除率的变化情况,难免会出现药物蓄积而产生不良反应。此外,老年人维持体液平衡功能减退,易造成电解质紊乱,在使用利尿剂和补液时,如不注意也可引起不良后果[1]。(5)老年人往往合并多种疾病,同时应用多种药物,导致体内药物产生相互作用。研究发现,使用5 种以下药物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合用6 ~10 种药物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11 ~15 种药物联用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8%;16 ~20 种药物联用时,不良反应发生率高达54%[2]。因此,对于老年患者尤其是联合用药者,除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以正确的给药剂量和给药频次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外,还应加强ADR 监测,以避免或减少ADR 的发生[3]。性别方面,发生ADR 的女性患者所占比例(54.68%)略高于男性(45.32%)。
3.2 引起ADR 的药物种类
我院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引起的ADR 例次数占28.86%,居第1 位。氟喹诺酮类药的作用机制为抑制细菌DNA 复制、转录、修复和重组所需的拓扑异构酶Ⅳ和DNA 旋转酶(为拓扑异构酶Ⅱ),其抗菌谱广,对多种革兰阴性菌和革兰阳性菌均有作用,抗菌活性强,体内分布广,且不用作皮试,故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氟喹诺酮类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有恶心、头痛、腹泻、失眠、便秘和头晕,严重的不良反应有肌腱炎和肌腱断裂、重症肌无力恶化、超敏反应、肝毒性、中枢神经系统效应、周围神经病变、血糖紊乱、光毒性等。因此,临床上需慎用氟喹诺酮类药。头霉素类药头孢西丁引起的ADR例次数占比居排序第2 位,与其在我院用量较多有一定关系。头孢西丁在临床被用于敏感革兰阴性菌和厌氧菌所致呼吸道、泌尿生殖系统、腹腔、骨和关节、皮肤和软组织等部位感染,也可用于败血症。从使用头孢西丁发生ADR 的24 例患者的入院诊断可见,患者均符合用药指征,没有超适应证用药情况,选药合理,但用药次数为1 日2 次,用药频次不合理。头孢西丁为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血浆消除半衰期为1 h,需1 日给药3 ~4 次,才能达到有效治疗浓度,用药次数过少,非但不能取得治疗效果,还会引起细菌耐药,导致ADR 发生[4]。为预防头孢西丁引起的ADR,用药前应详细了解患者既往病史和药物过敏史,严格执行药品说明书规定的用法与用量,初始滴注速度要慢,观察l5 ~20 min,巡视并询问患者是否有瘙痒、发热、胸闷等症状,滴毕观察30 min,以减少ADR 的发生[5]。
3.3 ADR 累及器官和(或)系统
139 例ADR 中,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居首位,与文献报道一致[6-7]。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主要表现为全身各部位的荨麻疹及各型皮疹、瘙痒、局部肿胀等,属于药物变态反应,多与患者的过敏体质有关。除患者本身因素外,尚有药物因素,药物在生产、贮存、使用过程中可生成高分子杂质或其他代谢产物(半抗原),与体内蛋白、多肽及多糖等大分子载体发生不可逆的结合,成为全抗原,产生特异抗体,引起抗原-抗体反应,从而出现一系列过敏反应症状[8]。此外,还可能与皮肤及其附件损害的临床表现易于观察和诊断,患者容易主动向医护人员反映有关[9]。经过停药或给予氯苯那敏、苯海拉明等药物对症处理后,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均好转或痊愈。因此,临床医、护人员用药前,应详细询问患者用药过敏史,慎重选择药物的种类和剂量,尤其对既往有药物过敏史者,更应慎重[10]。
3.4 ADR 与给药途径的关系
静脉滴注引起ADR 135 例,占97.12%,这与注射剂在临床广泛应用以及该给药途径的作用直接、迅速有关。静脉滴注给药,药物直接进入血液,静脉滴注液的pH 值、渗透压、微粒、类毒素等均可能成为引发ADR 的因素。除药品内在因素外,ADR 还与药物配置、药物浓度、药液放置时间、滴注速度等密切相关;另外,与输液环境的洁净程度以及护理人员操作时安瓿的开启、配加药液顺序等过程也有关系。所以,从患者安全用药角度出发,应遵循世界卫生组织提倡的“能口服就不注射,能肌内注射就不静脉注射”的用药原则。即使必须注射给药,也应尽量减少注射次数,同时减少注射剂联合使用的种类,以避免不良反应和配伍禁忌[11]。
3.5 ADR 发生时间
85.61%的抗菌药物致ADR 发生于给药后7 d 内,故在用药初期需密切监测患者的病理生理变化,一旦发生不良反应,应及时处理。另外,这也与多数为静脉滴注给药有关。
总之,抗菌药物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也可能带来各种不良反应,可损害全身各个器官和(或)系统,给患者身心带来痛苦,增加患者负担,甚至可能危及生命。医务工作者应熟悉并警惕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应尽可能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以及减轻不良反应对患者的影响。具体建议做好以下几点:掌握不同抗菌药物的抗菌谱,使所选药物的抗菌谱与所感染的微生物相适应;仔细考虑各种药物的吸收、分布等特性,根据药动学性质确定给药方案;避免不合理的给药方式;避免不适当地增大或减小剂量;避免频繁更换药物;避免不适当联合用药[12]。
[1] 范邦雄.老年人的合理用药[J].北方药学,2013,10(12):149.
[2] 高允生.临床药理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6:113-114.
[3] 潘建华,韩莹旻,何晶.219 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4):152-153.
[4] 刘晓敏,刘广洲.头孢西丁1990—2013 年致不良反应的文献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8):143-144.
[5] 牛小萍. 头孢西丁钠致过敏性休克临床观察[J]. 中国实用医药,2011,6(33):156-157.
[6] 梁秀群,韦世民,唐云峡,等.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140 例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0,3(16):134-135.
[7] 代大顺,吴桂月,李瑜. 某院2009 年231 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重庆医学,2011,40(23):2346-2348.
[8] 滕永和,吴婷婷.231 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 实用药物与临床,2009,12(1):53-55.
[9] 何金.本院2009—2010 年151 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4(6):120-121.
[10] 王维忠.2008 年我院输液室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106 例分析[J].中国药业,2010,19(1):39-40.
[11] 黄湛航,杨新云,魏理,等.214 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分析[J].广州医药,2009,40(5):55-57.
[12] 梁江萍,方丽华,洪帆. 抗菌药物不良反应调查分析[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3):654-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