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应对之策

2015-01-07陈孝柱孙志慧张芳

卷宗 2015年12期
关键词:学风建设网络新媒体

陈孝柱 孙志慧 张芳

摘 要:学风建设是高校教育的永恒主题,而以数字虚拟技术为基础,以互动传播为特点的新媒体文化的兴起及应用对青年学生的学习风气具有双重影响;如何消弱或消解网络新媒体的负面效应,构建学生良好的学风,对当今高校教育具有积极建设意义。

关键词:新媒体;学风建设;网络

基金项目:安徽理工大学2013年度思想政治研讨会课题资助项目、安徽理工大学2014“弘扬核心价值观名师工作室”资助项目、2014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资助,项目编号AH201410361136。

新媒体的普及化现象正影响着大学生对时间的分配和对学习的认知态度,亦在深刻改变着青年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从而对高校的整体学风带来深远影响。针对网络新媒体的特点,如何规范和引导青年学生利用网络新媒体资源,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构建良好学风,是高校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

1 研究设计与调查实施

本次调查样本采用了随机抽样的方法,为使样本代表性更强,研究将安徽高校按照学科特点划分为综合类、理工类、财经类、医科类、师范类、农林类、六类院校,从中抽取安徽大学、安徽理工大学、安徽财经大学、皖南医学院、淮北师范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六所学校作为样本,且专业不同。研究将把每个学校调查的对象分为100名获得奖学金的成绩优秀学生、100名有多门考试不及格的成绩最差学生和100名成绩中等的学生。调查实施时间为2015年11月1日-30日,共发放问卷1800份,回收有效问卷1750份,有效率为97.2%,并根据统一编码表进行编码录入,以SPSS19.0 软件作为统计工具对数据进行相关处理和分析。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大学生的媒介接触状况和媒介参与及使用特点,以及学生利用新媒体的目的、时间以及新媒体对学习成绩的影响等。通过对安徽高校大学生利用新媒体情况调查,重点研究了新媒体在大学生群体中对学风建设的影响情况。

2 调查结果和实证分析

2.1 学生上网的时间长、人数多

调查显示,98%的学生每天上网,平均每天上网的时间达3.46小时(不包括学生课堂手机上网情况),而他们课后用于学习的平均时间是1.5小时。也就是说,目前绝大多数在校大学生每天和网络新媒体打交道,网络新媒体占用了他们绝大多数的课余时间,学生网络冲浪的时间远远多于他们学习和独立思考的时间。

2.2 上网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娱乐和游戏,而不是为了学习

在總共1750名被调查的对象中,88.6%的学生有过通过网络浏览国内外新闻的经历,87.6%的学生使用过网络游戏、娱乐和聊天的功能,而使用网络进行专业学习的人数则只占47.3%,换句话有52.7%的学生从未使用过网络帮助学习。调查还显示了学生平均每天上网时间的分配,可以看出,在平均每天3.46小时的上网总时长中,真正用于学习的时间只有0.58小时,只占上网总时间的20%,而其余大部分的时间都用于网络游戏、娱乐、聊天等。

3 网络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

3.1 网络新媒体占据大学生太多时间,影响正常学习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调查表明,大学生主要用网络进行学习、玩游戏、聊天、浏览网页等。同时,调查显示大学生在网络新媒体上待的时间越来越长,真正利用网络学习的时间却很少。这不仅有碍于大学生正常的学习,也不利于大学生培养自身兴趣爱好,发展综合素质。学生把大把的时间花在网络新媒体上,这不仅浪费大学生的时间,也不利于大学生发展和完善自我。

3.2 生活空间虚拟化,容易造成人际交流障碍

网络新媒体打破了时空的边界,形成了一个虚拟的诺大空间场域。大多数学生在虚拟空间里都会以匿名或化名的方式进行交流,言行得不到规范,部分学生甚至整天沉溺其中,容易造成性格孤僻、人际交往缺失,失去自我等心理问题,甚至出现信任危机和人格障碍。长此以往,学生们不能适应现实生活的规则,有的学生变得更自私、更冷漠,缺乏社会责任感以及远大理想和端正的学习动机、目标,导致学风建设失去了应有的根基。

3.3 信息冗杂,大学生易受不良信息影响

五花八门的海量网络信息里,不乏外来文化信息、色情、暴力信息等。这些色情的符号、离奇的故事、血腥的暴力场面,对大学生有强烈的诱惑力。由于大学生阅历尚浅,接受新事物能力强,受新事物影响大,容易沉迷其中,不能自拔,沦为网络牺牲品。给大学生造成思想上和认识上的混乱和扭曲,影响大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从而进一步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和学习目标,进而破坏高校良好学风的建设。

4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学风建设应对之策

4.1 运用网络新媒体技术平台创新学风建设

高校学风建设首先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使学风建设这个目标凝成全校师生共识,而科学的运用网络新媒体平台,不仅能起到良好的宣传作用,还能拉近学生与学校的距离。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发挥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载体的功能,运用新媒体环境下特定文字、语言、视频、图片等进行舆论引导,拉近学校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学校与教师之间的距离,以互动式、体验式、引导式、渗透式的方式开展高校学风建设。

4.2 加强网络文明和媒介素养教育

面对网络新媒体文化对高校学风建设的挑战和冲击,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充分意识到其严重性,采取有力措施对大学生进行网络文明培育。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夯实抵御腐朽文化的思想基础。通过开设网络文化课程,使学生学会用辩证的观点分析网络上的各种信息,明辨是非。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上网观,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增强自我管理能力,不断提升媒介素养。

4.3 加强舆情管控,打造主流校园文化

要发挥网络文化对高校学风建设的正面引导作用,还必须加强网络新媒体舆情管控,及时掌握校园网络舆情动态。要密切关注微博、博客、微信、QQ空间等网络新媒体载体的动态,畅通信息传输渠道,建立突发事件应急反应系统,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同时要推动“第二课堂”活动的深入开展,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通过广泛开展符合大学生身心特点、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等,寓教于乐式提高校园文化活动的吸引力,使大学生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从而提高活动的育人效果,营造积极向上的学风环境。

4.4 挖掘隐性课程,构建高校学风建设长效机制

隐性课程是一种间接的、暗示的、无意的方式,长时期地影响学生情感和行为、激发学生积极性和创造力的课程。这些隐性课程能够具体反映出学生的学风、教师的教风、领导的作风和学校的校风等。学生与教育者通过互动产生情感记忆,这能起到化知识为智慧、化智慧为情感、化情感为人格的联动效应,因而这样的隐性课程比显性课程更牢靠,更有影响力。而网络新媒体拓展了隐性课程在学风建设中发挥影响力的空间。我们必然也必须合理地利用好新媒体技术来开发好隐性课程,利用好学生所表达的隐性知识,来引导和促进学风建设。

参考文献

[1]黄建榕,冯小宁.新媒体技术与高校德育发展关系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3):154-156.

[2]张琳.新媒体时代高校宣传工作的策略研究[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0(6):42-44.

[3]刘金芳,王蔚,网络对高校学风建设的影响及对策[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7(6):1-33.

猜你喜欢

学风建设网络新媒体
论大学生学风建设的途径
浅议武夷学院“无手机课堂”学风建设活动
油气集输系统信息化发展形势展望
基于网络的信息资源组织与评价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基于网络的中学阅读指导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