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减疏风清热汤治疗急喉痹(风热型)60例的临床观察
2015-01-07唐英柏杉李晓旭郝春花
唐英柏杉李晓旭郝春花
加减疏风清热汤治疗急喉痹(风热型)60例的临床观察
唐英1柏杉2李晓旭2郝春花2
目的探讨加减疏风清热汤对急喉痹(风热型)的治疗作用。方法将60例急喉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服用加减疏风清热汤,对照组服用阿莫西林胶囊合利巴韦林颗粒。结果治疗组愈显率80.0%,总有效率96.7%;对照组愈显率63.3%,总有效率73.3%。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减疏风清热汤治疗急喉痹(风热型)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急喉痹;风热型;加减疏风清热汤
急喉痹(风热型)[1]是指以发病急骤,咽部红肿疼痛,吞咽时加重,伴发热、微恶寒、口微渴、咳嗽等症,舌苔薄白,脉浮数为主要特征的咽部疾病。相当于西医学中的急性咽炎(acute pharyngitis)。其为上呼吸道感染的一部分,是临床多发病。笔者以加减疏风清热汤治疗30例急喉痹,并与阿莫西林胶囊合利巴韦林颗粒治疗相比较,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收集从2013年8月12日~11月29日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门诊就诊的18~60周岁的急喉痹(风热型)患者为观察对象,共60例,病程小于48小时,采用抽签方法进行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间经统计学处理,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是均衡的,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性别及年龄分布情况比较(例,岁)
2 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以及《中医耳鼻喉科常见病诊疗指南》制定本次临床观察标准。
2.1 中医诊断标准
①病史:起病较急,病程较短。
②主症:咽痛,吞咽时加重。③次症:口微渴,发热,微恶寒,咳嗽。④舌脉: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
2.2 西医诊断标准
①病史:起病较急,病程较短。
②主症:咽痛,吞咽时加重。
③次症:发热,肢体酸痛,口渴,咳嗽。
④体征:咽部黏膜弥漫性充血肿胀,咽后壁可见淋巴滤泡肿大。
具备2项主症和次症中任意1项或1项以上,结合中医舌脉或西医局部体征检查者。
3 纳入标准
①年龄:18~60周岁;
②符合中医急喉痹(风热型)和西医急性咽炎的诊断标准;
③病程在48小时以内者;
④体温(腋温)<38℃者;
⑤发病后未用其他药物者。
4 排除标准
①在就诊前使用过其它治疗本病药物者(包括感冒药、抗生素、抗病毒药物和中药);
②血常规中白细胞或中性粒分类、淋巴细胞率超过参考值上限者;
③对中药、阿莫西林胶囊及利巴韦林颗粒过敏者;
④合并严重心、脑、肺、肝、肾及血液系统等疾病及妊娠、传染性疾病以及精神病患者;
⑤妊娠、哺乳期及准备受孕妇女。
5 治疗方法
治疗组:口服加减疏风清热汤[4]。其药物组成为荆芥10g、防风10g、金银花10g,连翘15g、黄芩15g、赤芍10g、玄参15g、浙贝母20g、天花粉20g、牛蒡子15g、桔梗15g、甘草10g、牡丹皮10g、芦根15g、淡竹叶15g、蝉蜕10g(药物来源: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制剂室)。服药方法:水煎服,每次100ml,每日2次,口服,疗程5天,只观察1疗程。
对照组:口服阿莫西林胶囊[珠海联邦制药有限公司中山分厂生产,批号为(1996)第628002号],每次0.5g,每日3次;利巴韦林颗粒[湖南千金湘江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为:国药准字H20044779],每次0.5g,每日3次,疗程5天,只观察1疗程。
观察期间不使用其它任何药物,严格控制可变因素,保证受试条件的一致性。
6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分为临床痊愈、显效、有效、无效。
临床痊愈:用药5天以内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95%)。
显效:用药5天以内临床症状及大部分体征消失(≥70%<95%)。
有效:用药5天以内临床症状及部分体征消失(≥30%<70%)。
无效:用药5天以内不能使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30%)。
7 统计学方法
治疗前记录症状体征积分,治疗5天后记录症状体征积分,治疗前积分减去治疗后积分,所得积分除以治疗前积分再乘以100%,以此百分比评定临床疗效。
实验后,临床疗效进行统计学处理与分析,统计学处理用Ridit验。
实验步骤
1 记录治疗前两组患者血常规中白细胞及淋巴细胞的分布情况(见表2)。
2 记录治疗后两组患者血常规中白细胞及淋巴细胞的分布情况(见表3)。
表2 治疗前两组患者血常规中白细胞及淋巴细胞分布情况
表3 治疗后两组患者血常规中白细胞及淋巴细胞分布情况
结果
治疗组愈显率80.0%,总有效率96.7%;对照组愈显率63.3%,总有效率73.3%。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加减疏风清热汤治疗急喉痹(风热型)有良好的临床效果,见表4。
表4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讨论
急喉痹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常为上呼吸道感染的首发症。此病可单独发生,亦常继发于急性鼻炎或急性扁桃体炎,可引起中耳炎、鼻窦炎及呼吸道的急性炎症,常见于秋、冬季及冬、春季之交时,属于西医学急性咽炎的范畴。中医认为其常因气候骤变,起居不慎,肺卫失固易感风邪,风邪夹热,风热外邪乘虚侵袭,邪从口鼻而入,内犯于肺,宣将失司,邪热上壅咽喉,发为喉痹[5];西医则认为其多由于病毒、细菌感染及环境因素导致。发病时起病较急,先有咽部干燥、灼热、粗糙感、继有明显咽痛,吞咽时尤重,疼痛可放射至耳部。笔者经过多年临床观察和经验总结,采用加减疏风清热汤,方中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疏散风热;荆芥、防风发表散风;蝉蜕、牛蒡子疏散风热、利咽止痒;浙贝母、桔梗化痰利咽;黄芩、赤芍、牡丹皮、玄参清热凉血;天花粉、芦根、淡竹叶清热生津;甘草清热解毒、祛痰止咳、调和药性。诸药合用,共奏疏散风热,清肺化痰,解毒利咽之功。再经临床试验之后,可以看出此方愈显率和总有效率明显优于阿莫西林胶囊合利巴韦林颗粒,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1 姜胤辉,陈姗姗.翘荷汤加味治疗急性咽炎62例[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3,19(8):296-297.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M].北京:1994:125.
3 郑筱萸,主编.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330-333.
4 夏承义.小儿外感发热140例临床观察.上海中医药杂志,1991,1:8.
5 张玉敏.喉痹源流[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3,9(3):50-51.
(收稿:2014-03-05修回:2014-03-28)
10.3969/j.issn.1007-4856.2015.01.019
1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哈尔滨,150040)
2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柏杉,硕士研究生.Email:baishau-19892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