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心经”—《大学》
2015-01-07李荣胜
文|李荣胜
儒家的“心经”—《大学》
文|李荣胜
最短的一部经典
《大学》是排在“四书五经”中的第一部书,总共只有1747个字,是“四书五经”中最短的一部经典。读一遍原著,应该说是件很容易的事。但读懂了,弄通了,又在实际中履行了,就不是什么容易的事了。《大学》一书是要学习一辈子,履行一辈子的。不然,怎么能称为儒家经典呢?
北宋理学家程颢说:“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他告诉我们,这是孔子的遗作,是开始进入大学道德教育之门的书。既然是入门之书,当然应该排在第一了。
别看《大学》文字不多,却分为“经”一章,“传”十章。开篇的前两段话是孔子讲的,曾子记录下来的,所以称为“经”;而后面的十段话是曾子讲的,曾子的学生记录下来的,所以称为“传”。
《大学》规定了古人读书、做学问以及求官为仕的次序,明确指出了读书、做学问以及求官为仕从哪里开始,要遵循什么步骤,最终达到什么境界。用一句话来概括,《大学》是儒家阐述个人道德修养与治国安邦关系的政治哲学论著。
《大学》是儒家阐述个人道德修养与治国安邦关系的政治哲学论著。
“三个纲领,八个步骤”
《大学》的核心内容是“三个纲领,八个步骤”,其他文字都是解释这个核心内容的。《大学》开篇就讲了“三个纲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就指明了大学的教育宗旨和教育的最高理想,历代学者都将此称为“三个纲领”。
第一个纲领:明明德。意思是说,修明自己内在的清明德性。
第二个纲领:亲民。宋代朱熹认为,应当作“新民”解释才符合《大学》的本意。“新民”,就是使民众日新又新,革除旧习,进步不已的意思。
第三个纲领:止于至善。就是达到善的最高境界,也就是道德修养达到最完美境地。
为实现这三个纲领,《大学》还提出八个步骤。
第一个步骤:格物。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学习研究一切自然界和社会中物质状态的知识和原理。
第二个步骤:致知。简单的解释就是将自己的知识和认识达到极致。致知和格物这两个步骤是紧紧相扣的。
第三个步骤:诚意。简单地说,就是使意念真诚,不自欺欺人,不受外界名利诱惑,合乎儒家德性的要求。
第四个步骤:正心。可以解释为心志端正,不受自身情绪干扰与蒙蔽。诚意和正心都是讲修养自己,前者讲的是排除外在物质诱惑达到意诚;后者则是讲克服内在的偏执情绪达到心正。
第五个步骤:修身。就是修明自身,达到明德的要求。其实,正心以前的四个步骤都是讲如何修身的。
第六个步骤:齐家。就是使家庭长幼有序、和谐相处。这个步骤是讲,经过前五个步骤修明自身后,在家庭、家族里的实践和要达到的标准。
第七个步骤:治国。国是指春秋战国时期割据一方的诸侯国。治国就是治理好诸侯小国,达到稳定安居。这是修明自身后在一个地区(即诸侯国)内实践和要达到的标准。
第八个步骤:平天下。天下是指周朝全部统治范围。平天下就是平治天下,达到天下太平。
“八个步骤”缺一不可
这“八个步骤”与“三个纲领”一样,是相互紧密联系、层层递进、缺一不可的关系。孔子和曾子在《大学》中做了极为明确的表述。
“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出自《大学章句·一》)译成白话就是:想要用高尚的道德彰明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国家的人,首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想要管理好自己家庭的人,首先要提高自身修养;想要提高自身修养的人,首先要端正自己的心志;想要端正自己心志的人,首先要使自己的意念诚实;想要意念诚实的人,首先要使自己获得丰富的知识;获得丰富知识的方法在于探究事物的原理。
为了让后人明白“八个步骤”的不可分割,《大学》的作者紧接着又将八个步骤的顺序正过来论述一遍:“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出自《大学章句·一》)译成白话我们就更加明确:探究了事物的原理之后,才能得到真知灼见;得到真知灼见之后,才能意念诚实;意念诚实之后,才能心志端正;心志端正之后,才能提高自身修养;自身修养提高之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家庭管理好之后,国家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之后,天下才能太平。
《大学》通篇充满着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闪烁着2500年前儒家政治哲学的光芒。
“仁者以财发身”
《大学》文字精辟,警句尽现。例如:“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谓民之父母。”译成白话是:民众所喜好的东西,你应当喜好,民众所憎恶的东西,你应当憎恶,这样才可称为民众父母官。这是不是“父母官”的最早出处呢?
再比如:“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译成白话是:仁德的人以散施财富让自身获得美誉,没有仁德的人不惜毁坏自身名誉去聚敛财富。这种财富观让我想起了我的好朋友马未都的一件事。
十几年前马未都去山西出差,习惯地去逛当地古玩市场,半天下来没看中什么东西。陪他的当地朋友告诉他,有一个人要出让一堂祖传屏风。马未都一听来了情绪,立刻来到那个人家。正当马未都仔细打量那堂老屏风时,那个人咬了咬牙向马未都报出个大价钱:“要不是急等用钱,我是绝不会出手的。30万少一个子儿我都不卖!”30万在当时的确是个大价钱了。马未都笑了笑说:“好,一口价,那就35万。”那个人一下子愣住了。
10年后,那个人投资煤矿,成了亿万富翁,总觉得对不起祖宗,想赎回祖传屏风。他专程来到北京,诚恳地对马未都说:“你如果同意,可以随便报价,我绝不还价。”马未都知道他的来意,笑笑说:“那就还是30万吧!”那个人一下子又愣住了。
那堂屏风当时的市场价至少要在100万以上,马未都为何那么报价呢?在场的人都不理解。事后,马未都说:“这10年,我跟那个人都成朋友了,朋友之间何必计较那么多呢?”
或许,正是马未都身上的这种传统财富观,才使他成为了当今赫赫有名的收藏家。
在《大学》这部短小精悍的儒家经典中,内容涉及哲学、政治、教育、道德等等,既有育人之道,又有修身之道;既有用人之道,又有治国之道;既有理财之道,又有兴邦之道。通篇充满着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闪烁着2500年前儒家政治哲学的光芒。
李荣胜 历任中国青年出版社编辑,作家出版社编辑、副社长、副编审,中国现代文学馆常务副馆长,中国作协第六、七届全委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