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习作走向“喜作”
2015-01-06王金国
王金国
日记能积累写作素材,搭建“想说就说”的舞台,成为学生心灵的写照。但小学生的认识能力有限,天天写日记,常常会苦于“无米下锅”。“日记周周转”是全体学生共同参与、分工合作、循序渐进地进行的一种写作训练,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在合作中评价,在合作中提高。
一、百层之台,起于累土——日记周周转撰写前的准备
1.宣传策划,激发合作兴趣。“想不想评改同学的作文,想不想让你的作文变成铅字……”一张颇有诱惑力的海报贴在了班级公告栏里。学生的“胃口”被吊起之时,打着“日记周周转,让你爱上作文”的口号,笔者推出了“日记周周转”这一写作创想。
2.双向选择,招聘小组成员。贴出“招聘启示”——招聘日记周周转的七位主编。主编的职责是统筹安排写作顺序,协调写作内容,给组员打气等。遵循“自愿组合,适当调控”的原则,笔者努力使每个组内的学生各具特色,能够在写作中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3.齐心协力,策划小组品牌。为了激发小组竞争,笔者让小组策划各自的品牌。于是,“五彩笔作文社”、“爬山虎作文社”等纷纷出炉。孩子们还富有创意地设计日记本扉页,展示品牌精神。
4.建立制度,确定写作形式。设定组内5人分别为A、B、C、D、E,周一由A创作,周二B修改、点评A的日记,老师批阅评“星”之后返还,周三,B将自己的日记传给C……一周一循环。笔者每周根据各小组得星数评选 “金牌作文社”,并将优秀作品刊登在班级橱窗或小报上。
二、合作学习,快乐作文——日记周周转写作中的指导
1.内容开放,笔随我心。学生要“喜作”,就要感到自由。笔者主张学生张扬个性,自主选择表达的内容和形式。其次,引导学生放飞想象。想象是儿童的天性,学生的想象越活跃,表达就越生动、越有情趣。学生充分感受到表达与交流的快乐,真正做到了“我手写我心,我文抒我情”。
2.家校携手,形成合力。教师要有资源开发意识,将课堂从学校延伸到家庭,挖掘家庭资源,使之成为学生快乐作文的一种动力。笔者指导家长多带孩子观察生活,多多欣赏孩子的习作,并利用家长会推广部分家长好的做法。有些家长甚至也在日记后面写上评语,家长的参与让孩子们更有兴趣了。
3.多元批改,促进提高。倡导师生共改、生生互评,把“改”和“评”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从批改别人的日记中发现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日记周周转实施中的注意事项
1.适时扩大循环范围。总在组内循环,不利于更高水平的交流;随着时间的流逝,组内写作渐渐趋同,喜新厌旧的心理,使他们对写作渐渐懈怠。笔者将学生之间的评改交流扩展到全班,进行多层面的操作,效果良好。
2.小组互助,自律和他律结合。由于写作能力参差不齐,个别学生可能“打退堂鼓”。为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笔者与七位主编商量为写作困难的孩子寻找“师傅”,通过“师徒结对”让这部分孩子重燃写作的信心。
3.不要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引领学生主动写日记,乐于写日记,而不是在教师的逼迫下写日记。笔者在班级宣布:“写日记的同学,当天的同类语文作业可以适当减少。”这种新举措对变“要我写”为“我要写”起到了积极作用。
“日记周周转”这种作文教学模式打开了孩子的心灵之窗,犹如一股清新的风,在孩子的心中吹起波澜,吹出了写作教学的一片生机,也为孩子构建了一个心灵的家园,让孩子真正从习作走向“喜作”。
责任编辑 林云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