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堂应用时事热点的教学策略
2015-01-06许妍
许妍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提出学生要“学习运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历史和现实问题,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师引领,因此历史教师的目光不能局限于书本,不能只停留在遥远的过去,还要关注现在,关注当下世界,采撷社会现实中鲜活生动的素材,将其融入历史课堂教学中。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如果有意识地架起历史与现实沟通的桥梁,恰当地将历史事件与时事热点联系起来,则势必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产生重要影响。
针对初中学生的学情特点,我认为时事素材选择应该符合以下几个条件:必须与课堂教学内容有直接紧密的联系,突出教学重点,与课堂知识点巧妙自然结合的;必须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是学生可以接受和理解的;尽量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是学生熟悉的或者能够迅速引起其关注的;素材的呈现必须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如图片或视频。以下结合笔者自身教学实践,谈谈时事热点在初中历史课堂上的应用。
首先,以时事热点作为引子巧妙导入新课。对于每一节课来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通过时事热点导入新课提出问题,为现实问题追根溯源,更能彰显历史学科的现实价值,更易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例如人教版九上第14课《“蒸汽时代”的到来》介绍的是工业革命,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开幕式上,工业革命作为英国和世界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在开幕式上有专门的表演环节。我在导入新课部分,设置了几幅开幕式的图片,前面几幅呈现的是绿草地、遍地牛羊、鸟语花香的田园风光,正在收割庄稼的忙碌的人们,反映的是传统农业社会的英国,人们在安静的乡村里面过着恬静的田园生活;后几幅图片色调突然变化,高大的烟囱拔地而起,工厂里轰隆隆的机器声不绝于耳,工人如工蜂一样繁忙劳动者。进而设问:是什么重大事件的发生打破了人们之前的田园生活,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呢?从而引入伟大的工业革命。开幕式学生暑假才看过,这种课堂导入令他们耳目一新,一下子就吸引了他们的眼球。又如,在教学《动荡的中东地区》一课时,先放一则时事新闻:2014年6月,约旦河西岸有三名以色列学生遭绑架遇害,7月,一名巴勒斯坦少年被诱拐,之后被发现遇害,巴勒斯坦怀疑是以色列报复性蓄意谋杀。巴勒斯坦极端组织哈马斯炮轰以色列南部,以色列也加大对加沙地带的空袭力度,巴以冲突全面升级。为什么在巴以两国之间,这样的悲剧一直在发生?两国之间的矛盾有何历史渊源呢?这样就由时事热点无痕地过渡到课本知识,课堂气氛与效果自然不言而喻。当然,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心怀天下,积极拓宽视野,积极寻找时事热点与教材的链接契合点,巧妙利用时事热点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在新授课环节,可以通过联系时事热点创设历史问题情境。在新授课环节联系时事热点拓展丰富课堂内容,恰当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问题意识,进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可以同时加深学生对时事热点和历史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例如在学习三次工业革命的时候,我们可以联系现在备受世界关注的马航MH370航班失联,历时几个月多方搜索仍无下落的事件,学生对该事件非常感兴趣,进而设置一些问题,飞机是在哪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时间?发明者?使用什么动力机?同一时期出现的还有哪些发明呢?我们现在通过网络可以及时了解最新搜寻情况,这是哪次科技革命的成果?通过这些你认为科技发展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哪些方面的影响?学生兴致盎然地思考查找,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再如,教学法国大革命的时候,向学生出示萨科齐的图片及新闻,2014年7月1日,“萨科齐被拘留”,这一重磅消息很快占据法国各大新闻网站的头条位置。前总统被拘留审查,这在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现在法国正处于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时期,那么第一共和国是什么時候建立的呢?其建立之前哪位国王被处死?他为什么会被处死呢?第一共和国持续了多长时间?之后被什么政权取代了呢?这样的问题设置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地探寻法国大革命的进程及之后共和制与帝制的反复斗争。结合时事热点创设的这些问题,有利于在课堂上不断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上课时一直保持高昂的热情,使课堂焕发出勃勃生机与活力。
再次,在反馈练习环节,可以联系时事热点检验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现在中考对时事热点、焦点越来越重视,时常将其作为命题材料的来源和依据,特别是非选择题经常以社会重大时政热点为中心设计题目。例如2014年的淮安中考题就结合目前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考到了焦裕禄精神。因此在日常历史教学中,我们要重视选取恰当的时事材料,精心设计问题,把课本历史知识和时事材料相整合,注重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和应用能力。例如,习近平主席把“中国梦”定义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围绕这个论断我们就可以很巧妙地设计几个板块,“古代中国的辉煌”、“近代中国的衰落”、“救国之梦”、“建国之梦”、“强军之梦”、“强国之梦”、“我的中国梦”,每个板块设计几个问题,这些问题几乎可以涵盖整个中国近现代史。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中华民族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经历的艰辛与坎坷,体会到中华民族的不断求索、不懈奋斗的精神,从而促进学生情感的升华。又如:2014年3月8日,外交部长王毅在回答有关“如何走出中日关系僵局”问题时如是说:“2014不是1914,2014更不是1894。”日本“与其拿一战前的德国做文章,不如以二战后的德国做榜样。只有认真清算过去,不再出尔反尔,才能走出僵局,开辟未来。”以此为材料联系甲午中日战争、一战、二战、德国和日本对二战的反思程度、如何处理当前中日关系即可以设计一系列较新颖的问题。
总之,教师应该善于在历史课堂上的不同环节适当引入时事热点,积极探索将时事热点和课本知识有机整合的途径和方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应试能力。让历史和现实在课堂上碰撞出美丽的火花,从而打造更充满活力的、生机盎然的历史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