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阅读创新能力培养策略点滴谈
2015-01-06陈艳
陈艳
摘 要: 实施新课程标准已有十多年,十多年中,教育部三次颁布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一次比一次完善、完美。语文教学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是课标始终坚持的教学原则,教师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创新创造。作者认为小学生阅读创新必须解决学生的基础问题、情感问题和创造问题等。
关键词: 小学生 阅读创新 能力培养策略
人是地球物质发展、有机进化的最大成果,人会创造其他物质,人的存在与发展需要创造,当今世界是充满创造的世界,也是充满创新活力的世界,教育者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创新创造。笔者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属于教育教学的一分子,对小学生阅读的创新做过一定的思考。
一、小学生阅读创新必须解决学生的基础问题
对小学生阅读创新的基础问题的角度不同,对问题的审视度也应当是完全不相同的。笔者以为小学生阅读创新最基础的问题应当是学生是否是语文学习的主体问题。新教育积极倡导者朱永新教授曾经指出何谓理想的智育,他认为教学的课堂应该充满民主精神,我们现在的阅读教学的课堂充满民主精神了吗?应当说还不是完全。因为现在所有的教学课堂,尤其是学生创新阅读的课堂,还没有把“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体现于整个教学过程。笔者曾上过一节比较遗憾的随堂课,上的是《小草和大树》,在让学生朗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后,给学生的阅读要求是:(1)说说主人公遭遇了怎样的家庭不幸。面对这些不幸,主人公是怎样艰难谋生的呢?(2)用笔把表现主人公艰难谋生的词句划下来,多读几遍,交流感受,体会其中所表现出来的人物性格。学生阅读完毕,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自感学生的感悟水准还不错。课堂不就是需要学生有这样的感悟效果吗?可仔细反思,感到里面存有严重的灌输问题,以前是机械性地灌输,现在在预习提纲中提示性地灌输。小学生在阅读时,只要稍微转一下脑子,有谁不知道“家庭不幸”和“艰难谋生”就是在提示呢?由此,笔者感到,这样牵着学生阅读,学生自主了吗?没有学生自主的阅读是一种没有真实感悟的阅读,虽然这样减少了时间,但对学生毫无帮助。笔者以为阅读教学课堂必须打好的基础就是学生能够在具体阅读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更应当把学生的自主体现于教学的全过程。阅读教学全过程的学生自主,即要求教师不为学生画地为牢,让他们直接介入文本,让他们自由驰骋。
二、小学生阅读创新必须解决学生的情感问题
我国文学长河里的文学作品犹如宇宙银河里的星星那样璀璨,是一位位文学巨匠在绽放着自己无比灿烂的光芒。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的典型,他们都运用自己的文笔真实、真情、真切地表露自己的喜好。但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很少有学生对诸多美文美篇流露出喜爱之情,即使是一些比较短小精悍的古诗,也很少有学生朗读得畅快淋漓。殊不知,小学生没有喜欢阅读文本的情感,因而阅读总会不是乐意的。倘若不是十分乐意阅读,那么根本不可能感悟出什么,即使有学生能有一丝灵感,也不可能就是真实而正确的阅读感悟。阅读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小学生的阅读,关键还是需要学生认真地读,一堂阅读教学的课听不到朗朗的读书声,算不上是有效的阅读教学。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先生可以说是引领学生通过读神游文本字里行间的高手,也是使学生好读、读好的高手。还记得初入教坛,就有幸聆听到先生执教的《全神贯注》的阅读教学课。那是一堂特令人羡慕的课,整堂课学生的读贯穿始终,全体学生充分地读,读的形式多样;让所有的学生都读,读出的情感尤其丰富、浓郁。特别令人欣赏的是,先生让那些颇具读书问题的学生建立起朗读的自信,是先生似慈母的一颗颗热心唤醒了沉睡的学生,让课堂真正意义上焕发出生命活力。所以,一个充满创新创造时代的语文课堂教学,必须通过读让学生流露自己的真实情感。这样既可以形成一千个小读者就有一千个小哈姆雷特的局面,更为主要的是可以培养小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笔者在教学六年级的《半截蜡烛》时,让学生尽情流露真正属于自己内心的表达,达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每个学生都产生了不同的体验和感受。
三、小学生阅读创新必须解决学生的创造问题
笔者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比较乐于和同事们切磋,切磋形式主要有听同行们的随堂课,和同行们面对面地交流。在与大家的互动中,可以说是感慨颇多,发现了不少问题,现在的阅读教学,教师过多地将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往自己的预设上引导,且大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气势,尤其是作品的主题及对人物的评价,即使是一些表达性的语言,都要把学生引到自己所预设的框框里。这也是有一定原因的,各种各样的练习测试,总有个比较标准的答案,那标准就是简洁精准的,不把学生往那方面引,测试时是得不到一定的填空、选择和判断的基本分值的。笔者以为这可以说是一种不好的倾向,可以看到的现实是学生的语言肯定是没有教师精练的,但只要能够说明问题即可,又何必“劳民伤财”呢?笔者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追求学生自主探究、自由表达、自我創新创造,比较理想地处理好了这个问题。首先是问题让学生发现,阅读感悟的问题也让学生提出。学生提出近十来个类似“作者为什么要三十年后看扫路人,而不是三年?”等质量比较高的问题。在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把解铃的权利交还给学生,尤其还比较巧妙地让学生能够重点问题重点解决,重点问题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重点表述,而且不是千篇一律。比较理想地克服了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现象,较好地把学生的自主性与教师的主导性有机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祁智.剥开教育的责任.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06.
[2]曹津源.曹津源文选.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