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答高考历史材料题的几点经验
2015-01-06顾怀晶
顾怀晶
历史研究离不开史料,没有史料就没有历史学,高考历史命题也离不开史料。在历史教学实践中,学生总认为材料题太难,不容易得分,一些历史教师感叹材料题不好讲解。经过多年历史教学实践,我逐渐总结出解答材料题的一些方法,现介绍如下。
一、信心是前提
在教学实践中,一些学生对解答材料题缺乏信心。通过调查发现这些学生一是“不敢做”,材料的文字太多,看见就“怕”,肯定不会做;二是“做了也白做”,辛辛苦苦做了但是不得分,“吃力不讨好”,不如不做;三是“浪费时间”,考试时间非常宝贵,做材料题需要花费大量时间,但是得不得分,能得多少分还是个未知数,干这样没有把握的事太不值得。
在课堂教学中,首先就是解决这个问题,帮助学生树立信心。让学生知道,材料的文字越多越容易做,理由是文字越多说明材料给我们的信息越多,学习和研究历史问题最担心的是历史信息太少而不是太多。如果遇到信息量大的材料题就应该感到“窃喜”,这道题“太简单了”。另外,在历史教学中处处要体现独立精神,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进而形成独立人格,从宏观上思考,这是树立文化自信的必由之路。在做材料题的时候,我力争让每个学生有这样的心理准备,只要经过了“自己”认真的思考和分析,自己写出来的答案就是正确答案,甚至是这样的心理暗示:“这一刻我是天下第一”。
二、审题是关键
“审”就是看、读之意。审题就是看清、读懂题的意思。其实,审题并不难,简单地讲,就是让我们回答什么。一是抓关键词。历史材料题的关键词无非就是“背景、作用、影响、意义、启示”等;二是抓限制语。历史材料题限制语通常就是“根据材料几回答、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简述、概括、分析”等。有一个“笨”办法,我通常要求学生将问题读两遍,用笔划出关键词和核心限制语。
三、材料是依据
可以大胆地说,任何历史结论都是建立在一定史料的基础之上的,没有史料就没有历史学。寻找史料、阅读史料、分析史料、得出严谨的结论就是史家的命运安排。“史才三长论”,是唐代著名史学理论家刘知几提出的著名史学观点。有人认为,“史才三长”包括:史才、史学、史识。所谓“史才”,是指写史的能力;“史学”是指具有渊博的历史知识,掌握丰富的历史资料;“史识”是指对历史是非曲直的观察、鉴别和判断能力。客观地说,现在的史学理论并没有突破这一认识。在教学中,我经常向学生渗透这一思想,要求学生在做题时,如果没有“结合所学知识”之类的限制语,那么,材料就是“唯一”依据。看到材料要有敬畏感,历史不是我们随意打扮的小女孩,历史是绝对真实的存在,不能忽视,更不能曲解。这是历史教师的基本素质,也是底线。因为本质就是“实事求是”。
功利地说,阅读和分析材料有这样几个技巧:一是看标点符号。尤其要注意省略号,想一想就明白,材料中为什么要用省略号,理由很简单,就是没有用,所以省略号前后很可能就是有用信息。其次是分号或者是句号,通过观察可以给整个材料划分层次,知道材料讲了几层意思,对整个材料进行解剖。这对分析材料有很大帮助;二是掌握材料结构。一般来讲,高考历史材料题都比较完整,可以独立表达一个较完整的历史信息。常见的材料结构是:总分总结构、总分结构、分总结构。那么中心句往往就是第一句和最后一句,或者是这其中一句。三是看分值。因为高考是标准化考试,分值很有规律。例如,一问的分值是四分,那么答案很可能就是两点。分值是六分,那么答案可能是两点或者是三点,如何判斷是两点或者是三点,最好的办法是在材料中找到相关表述,看材料中讲了几层意思,把这两个方面一比较就能确定该答几点。这样的方法,我在教学实践中屡试不爽。学生在答题时很快就能确定该答几点,而且一般情况下和参考答案相比是一致的,这让学生感到很兴奋。
四、表达是保障
表达是一个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讲得再好最终都要通过写在试卷上才能展现要表达的意思。在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几个问题:一是学生经常会用一些“文学性”或者“情感类”语言。例如:痛恨、喜欢、不喜欢、啊、呀等词汇。甚至在教学实践中,我遇到这样一个事情。我布置了这样一个作业题:“请你谈一谈对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的看法。”有一个学生的整篇作业都是“破口大骂”,甚至是脏话,这让我不知该如何是好。从深层次上讲,这是一个史学素养问题,历史学是社会科学,是一门非常严谨的学科,要培养学生的学科意识,有了严谨的史学意识,自然就有了属于这个学科的语言。二是学生在表达时不能做到言简意赅,存在语言啰唆、表达不清的问题。经调查发现,学生总怕自己没有表达清楚,只有多说两句才能说清楚。其实这是不自信的表现,要引导学生能一句讲清楚就不用两句。
三是学生不知道该如何表达,这是最常见的一个问题。这和审题有关,知道题在问什么。如果回答背景,则一般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思考;如果回答意义,则一般用“有利于、推动了、促进了、达到了”等词汇。当然,针对不同问题有不同的词汇导向,这里不一一赘述。
有一个非常实用的方法,就是“把猫叫成咪咪”。引导学生绝对不能改变材料的意思,在分析材料后,把材料中的有用信息用笔划出来,找出句子的主谓宾,将原句中的个别词汇用另外的词重新表达一遍即可。值得注意的是,一是重新表达后一定要回头再看一下,是不是把“猫叫成咪咪”,如果把猫叫成了狗就错了;二是注意将重新表达句子尽量变短,就是言简意赅。
树立信心、认真审题、分析材料、善于表达是做好历史材料题的几个关键步骤,需要在教学中用心体会。没有最好的方法,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总之,和学生一起做材料题是最快乐的事情,我愿意为快乐的事做出更多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