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四字格结构与翻译原则探析

2015-01-06陈智勇

考试周刊 2014年92期

陈智勇

摘 要: 四字格结构是汉语言特有的一种语言现象。四字格词语被广泛地应用于行文和会话中,对汉语言具有深刻的影响力。汉语四字格结构一般有固定词组和自由词组两种,由于其相对固定的结构特点和汉文化背景,成为英译中的难点。本文针对汉语四字格结构在翻译中出现的困难,系统阐述汉语四字格的结构、翻译原則及翻译策略。

关键词: 汉语四字格结构 成语翻译 自由词组翻译

一、引言

成语如“前车之鉴”、“余音绕梁”、“安步当车”等四字格结构在汉语言中约占汉语词语的百分之九十以上,汉语四字格结构是汉语言特有的一种语言现象,在英语语言几乎没有结构和意义都对等的词语。四字格词语广泛应用于行文和会话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深刻的影响力。在汉译英的过程中理解汉语言的骈语对仗,四字词语的语言特点,顺应语境的需求变化,对翻译有很大帮助。对四字格结构的研究,将有效体现汉语的独特魅力,使汉英之间的交流更加流畅。

二、汉语四字格结构概述

四字格,也叫四字结构,是一个较宽泛的概念。它包括四字成语、四字谚语、四字叠音词和所有临时组合而具有类似四字成语修辞功能的四字词组,但不包括某些偶然形成的四音节片断。四字词组由四个词素构成,通常分为前后两个部分,按词语的稳定性,可以分为固定词组和自由词组。固定词组是一个整体,不能拆散使用,其中的任何词语都不能随意更换,含有特殊意义,包括四字成语、四字谚语、四字叠音词等。如叶公好龙,望子成龙,东施效颦等。自由词组是临时组成的,可随意拆散使用,重新组合。按前后两部分的语法关系,可以分为主谓关系词组(市场繁荣)、动宾关系词组(发展经济)、偏正关系词组(富裕生活)、并列关系词组(改革开放)。

四字格的出现,与中国传统文化崇尚均衡匀称有很大的关系。早在《文心雕龙·丽辞篇》中就曾提及:“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夫心生文辞,运载百虑,高下相须,自然成对。”这种对汉语语言的美学均衡完全体现在汉语词汇的搭配上,早在《诗经》时代就已经形成了。《诗经·小雅》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汉语中,有不少成语原先并未采用四字结构,但在历史的发展演变过程中,通过由繁化简或由简化繁的途径,都朝四字结构这一形式靠拢。汉语词语向四字结构转变,体现了四字结构的三大优点:从内容上讲,言简意赅;从形式上讲,整齐匀称;从语音上讲,顺口悦耳。如“人言可畏”(由“人多之言,亦可畏也”发展而来),“披荆斩棘”(由“披荆棘”发展而来)等。

三、汉语四字格结构的翻译原则及策略

四字词语是经常出现在汉语语言表达中的一种描写形式,一般说来,它含义深刻,构型短小,表现力强,在翻译中常常出现理解不准确和望文生义的问题,造成读者的误解。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遵循四字格的翻译原则并使用相应的翻译策略。

顺应语境是翻译四字格结构的首要原则。翻译是一个对原语的语境和语言结构之间做出动态适应的过程。翻译涉及原文作者、译者、译文读者不同的语系与社会文化背景,以及不同的认知环境和认知能力等差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对原作的认知语境进行推理,做出语境假设,寻找最佳关联的文化信息,弄清原作的交际意图,再结合接受者的认知语境,做出最具语境效益的明示。译者要顺应语境中的物理世界、心理世界、社交世界、语言结构和动态过程,把握好原语与译语的文化取向,选择最佳的译语。如例句:

心里如翻了五味瓶,油盐酱醋都倒了出来。

若将其中的“油盐酱醋”逐字翻译,就无法将心情的复杂体现出来,而将这四字处理成“compiling details”,运用意译的翻译方法,与句子全局吻合,则充分体现了本句中描写的人的心理世界。再如:他不过是个附庸风雅之人。其中“附庸风雅”可翻译为mingle with man of letters and pose as lovers of culture,以体现此四字格具体的含义。

翻译要求译文必须体现原文中的信息,按照译入语的语言习惯进行排列组合。因此,在汉语四字格结构的英译中,应根据语境进行取舍,使译文与原文在信息表达上既准确完备又尽量避免重复累赘,做到信息相符。例如:

A.完美名节,不宜独任,分些与人,可以远害全身。

译文1:Preserve yourself from distant dangers.

译文2:Keep harm at a distance.

从语法角度分析,“远害其身”为并列动宾词组,意为“远离灾祸,保全自己”。译文1很明显对原文理解错误,扭曲原意,将“远害”译成了“distant dangers”。

B.富贵名誉,自功业来者,如盆槛中花,便有迁徙兴废。

译文1:They have a time to bloom and a time to wither.

译文2:Owing to transportation,flourish one moment or wither the next.

“迁徙兴废”为动补词组,先有“迁徙”而后产生结果“兴废”。译文1省略了“迁徙”,只译了“兴废”,不可避免地损失了原意,使译语读者对原文表达产生了非全面的理解。译文2则将动词“迁徙”灵活译为名词“transportation”,并使用“owing to”清晰地表达出“transportation”是“flourish one moment or wither the next”的原因,成功地使译入语读者产生与原语读者相似的反应。

四、功能对等理论

翻译功能对等的理论是由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在《圣经》翻译实践的基础上提出的。深受其功能观的影响,陈宏薇在编著的《新实用汉译英教程》中将语言本身具备的各种功能进行细化,其中包含美感功能,即“用语言形式及其传达的内容使感官愉悦的功能”。汉语语言文字华美,注重对仗,从美学角度上要求较高,在翻译时应将其再现。例如:

只是在家受不得那些爱欲牵缠,生老病死,世态炎凉,人情险恶。

Love affairs,sickness and death,the fickleness and inclemency of human relations suffered him a lot.

本句将四字词语进行节译,生老病死是人生的四个必然阶段,翻译时若处理成“lives and deaths,aging and sick”,固然能将里面的每个环节都兼顾,但是从美学的角度看,则显得拖沓冗余。反之,仅保留四种状态中最具有感染力的“病”和“死”,既保留汉语的对仗审美心理,又使译文显得优美简洁。

此外,汉语四字格结构的翻译还应以中国社会的历史、文化、地缘等为立足点。一般而言,一种语言(语音,语法,词汇)的结构只能从其民族的角度分析解释或阐明,四字结构更是如此。例如:

大伯笑呵呵地对我说:“我们北方人都喜欢睡炕,你也将就点吧。俗话说‘入乡随俗嘛。”

Uncle said to me smilingly,“We northerners like to sleep on our Kangs,you have to put up with it.As the proverb goes‘Do as the Romans do.”

“入鄉随俗”出自一位中国北方农村大伯之口,套译为英语谚语“Do as the Romans do”似乎不太符合他的身份,改译为“Do as the local people do”就比较合适。因此,只有以中国的地缘、文化、社会历史传统、行为习俗等为立足点,才能解释得清楚。

五、结语

汉语四字格结构的翻译是灵活多样的,既要照顾形式,又不必拘泥于形式。在汉语四字格结构的翻译过程中,首先要特别注意翻译过程中的标准和规范。翻译者承担文化交流与信息交流的双重责任,在正确理解原文意思的同时,要将原文流畅地翻译过来,使译文读者感受到汉语言的文化魅力。

参考文献:

[1]陈宏薇.新实用汉译英教程[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

[2]戈玲玲.顺应论对翻译研究的启示——兼论语用翻译标准[J].外语学刊,2002:7-11.

[3]李定坤.汉语修辞格对比与翻译[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4]卢俊.成语典故故事[M].北京:商务出版国际有限公司,2004.

[5]陆刚.汉语连珠四字结构英译之管见[J].厦门理工学院学报,2008,16(3):110.

[6]万玉兰.四字词组的认知与翻译[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1:78.

[7]张光明.英汉互译思维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