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探究模式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2015-01-06周爱华
周爱华
(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1231)
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学生通过电脑和智能手机进行网络阅读和查找信息变得快捷方便,如何利用网络资源来进行有效教学,成为广大高职语文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已经跟不上信息社会的节奏,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脑科学研究中教育科学领域的代表性人物凯恩夫妇提出了脑学习的12条原则,如“对意义的探求是天生的”“通过一定的模式建构,意义的探求才可能实现”等,[1]这些原则启示教师:学生天生就有探究的欲望,教师应该设置符合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探究活动,与学生一起合作,建构意义。
探究模式是指通过发现和提问解决教学问题。[1]网络探究模式(Webquest)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充当主题专家、资源向导、顾问的特殊的教学形式,是“以网络作为主要信息源,学生通过自我研究来解决问题。”[1]其对高职语文教学有以下作用。
一、Webquest对高职语文教学的意义
1.多媒体网络资源有助于把抽象的语言文字直观化、形象化。多重智能理论描述了多种类型的智能,包括言语智能(有效运用口头与书面语言的能力)、空间智能、人际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等,一般人都有若干种智能,有些表现突出,有些表现不明显。这一理论启示教师,学生存在智能差异,学习风格不同,对知识的接受能力不同,因此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对每项教学内容要提供多种切入视角。
高职语文教材精选中外经典文学作品,意在用健康、优美的语言、作品蕴涵的普世价值和人文情怀来陶冶情操、健全人格,达到美育的目的。语言文字是抽象的,言语智能强的学生能很快领悟作品的魅力,而言语智能弱的学生不一定能接受作品,所以借助网络资源,运用多媒体技术,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直观的形象,对于言语智能弱的学生学好语文非常有帮助。在引导学生研读作品时,情境的设置非常重要,优美的旋律、深情的朗诵、直观呈现的图片、创设疑点的切入口都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网上海量的资源使其实现起来非常容易。如学习诗歌单元时,播放由古诗词改编而成的现代歌曲,渲染出诗歌的意境美;学习散文时,播放相关的名家朗诵视频;学习小说《边城》、《受戒》、《伤逝》时,播放相关的电影片段等;教师要善于搜索优秀的网络资源,整合进课堂,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让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
2.网络探究的开放性契合文学鉴赏的特征。网络探究的核心是一个开放性问题,具有内在的复杂性,是需要学生深刻而且透彻理解的主题。必须能找到充分的网络资源来解决问题。开放式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没有特定答案,学生在探索中寻找多种可能的答案,知道“为什么”比知道问题的答案更重要。
文学鉴赏是对作品的一种“再创造”,读者要充分调动自己的想象,对作品的“空白”加以补充和丰富,鉴赏者的个体差异和兴趣爱好不同,对文本的解读也不同,所以“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学鉴赏追求的不是千篇一律的答案,而是富有个性的、独特的解读。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探究学习,充分地利用和整合各种网络资源,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问题意识,在师生共同的探讨中,作品的内涵得到深入、多角度的解读,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使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都得到彰显。
二、Webquest在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实践
探究模式是以解决问题为基础,这些问题与学生的生活和体验息息相关,而不是纯理论问题。在语文教学中,对每个文本的解读都可以设置探究性问题。“导言”要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或网络音像视频来渲染一个真实的情境。“任务”要让学生明白他们需要查找的信息及利用信息得出的结果。“过程”列出学生完成任务所遵循的步骤。“参考”列出参考资料及链接。“评价”描述学生将获得的成果特点及评分等级。”结论”归纳学生完成探究活动的收获。[1]
典型Webquest教学案例:网络文学阅读对高职学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网络探究模式对传统教学构成了巨大的挑战,它解构了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权威角色,把解答问题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实践中建构意义,锻炼能力。但又不同于一般探究模式,它适应了互联网时代发展潮流的需要,让海量的网络资源进入课堂,让多元的思想在这里交锋,“让学生明白学术的真谛在于寻找人类所面临的复杂问题的可能性答案。”[1]当然,Webquest有一定的适用性,它适合于开放性问题的求解,且能在网络上找到丰富的资源。
[1][美]玛丽·艾丽斯·冈特,等,尹艳秋等译.教学模式[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