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献计量的国内网络与数字阅读研究进展可视化分析
2015-01-06魏晓峰
魏晓峰
(1.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图书馆,河北张家口075000;2.河北建筑工程学院信息管理系,河北张家口075000)
基于文献计量的国内网络与数字阅读研究进展可视化分析
魏晓峰1,2
(1.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图书馆,河北张家口075000;2.河北建筑工程学院信息管理系,河北张家口075000)
〔摘要〕以CNKI和CSSCI数据库收录的2001-2014年间国内网络与数字阅读研究论文数据为样本,对科研产出分布、学科领域分布、科研合作状况进行计量分析,同时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与信息可视化技术,结合相关论文主题与会议议题分析,考察该领域研究热点与前沿领域,揭示该领域研究特征与存在问题;最后针对未来国内该领域科研规划与工作发展而提出若干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网络阅读;数字阅读;文献计量;信息可视化;科学评价
随着信息网络的广泛应用、信息技术的发展革新以及网络信息的广泛传播,人们的阅读环境、心理与方式也随之改变,网络与数字阅读逐渐发展成为当前网络与信息时代全新的阅读模式。进入21世纪以来,在国内数字与网络出版、阅读教育与信息服务以及社会大众阅读推广等事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网络与数字阅读研究也逐渐引起国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相关研究成果不断产生。近年来,一些学者对一定时期内国内相关阅读研究状况进行了文献综述或量化分析[1-8],但鲜有针对网络与数字阅读领域研究进展与最新动态进行综合性分析评价。鉴于此,本文对十余年以来国内网络与数字阅读研究文献进行科学计量与定性分析,考察该领域研究发展动态与水平,揭示其研究发展特点与存在问题,进而提出一些针对性建议,以期为今后国内该领域科研规划与工作改进提供有意义的决策参考。
1 数据来源、研究方法与工具
本文研究样本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学术期刊数据库和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数据库。根据本文研究主题,分别选取“网络阅读”与“数字阅读”为检索词,同时选择“篇名”和“关键词”两个检索项以及所有学科主题范围进行模糊检索。经过人工筛选处理,共得到2001 -2014年间在中国大陆发表的CNKI论文数据1 147条,CSSCI论文数据168条及其引文数据1 026条。数据检索与处理日期为2015年2月20~21日。本文主要利用文献信息计量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同时借助Excel、Ucinet和CiteS-pace软件统计处理样本数据和绘制相关网络知识图谱,从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角度,深入考察与科学评价国内网络与数字阅读领域研究进展与动向。
2 研究论文计量分析
2.1科研产出分布
CNKI论文数各年度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从图中可知,发文量总体上保持逐年稳步增长态势:最初缓慢递增,自2005年开始激增,至2009年达到年均水平(年均发文量约为82篇),此后持续快速增长,直至2013年达到峰值。上述数据表明: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互联网迅速推广应用以及数字化与多媒体等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中国图书馆学会年会和相关阅读主题研讨会等学术活动持续举办,以及全民阅读推广与经典阅读倡导等社会阅读服务活动积极开展,网络与数字阅读研究也随之兴起和稳步发展,学术论著成果和典型实践案例不断涌现。尤其是近年来,移动互联网与社交网络等信息技术迅速兴起与发展,智能手机与微信等新兴媒体应用越来越广泛,该领域学术研究逐渐趋于成熟与深化,但是尚未步入转型发展阶段,有待于实现重大理论突破与学术创新。
图1 国内网络与数字阅读领域研究论文数的各年度分布
2.2学科领域分布
据统计,CNKI论文来源期刊共计383种,其中包括56种核心期刊,占期刊总数的14.62%,共计载文204篇,占论文总量的17.79%;载文至少2篇的期刊共计147种,占期刊总数的38.38%,共计载文911篇,占论文总量的79.42%,表明近似符合著名的“二八”分布定律;CSSCI论文所属学科涉及图书情报与文献学(104篇)、新闻与传播学(24篇)、教育学(18篇)、管理学(12篇)、语言学(5篇)、文化学及其他(5篇)。统计数据表明:当前国内网络与数字阅读研究所涉及的学科领域比较广泛,而图书情报学界始终是最主要的学术阵地;基本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核心期刊群,而具有较高学术参考价值的论文成果比较少;多数学者从图书馆服务、学校教育、阅读受众等层面出发开展研究,而缺乏基于管理、文化、社会、版权等视角的多元化研究;多学科交叉或跨领域研究以及方法技术与系统开发类研究略显不足。
2.3科研合作状况
据统计,CNKI独著论文共计851篇,合著论文共计296篇,论文合著率为25.81%;合著人数及其论文数依次为5人2篇、4人20篇、3人59篇和2人215篇;所有论文作者数共计1 362人,论文合著度为1.19;没有港澳台学者参与合著,仅有1篇国外学者(来自美国)合著论文。利用Ucinet绘制的论文作者共现网络图谱如图2所示。据统计,该网络核心区域共有543个节点,48个连接,网络中间中心势为0.0001,网络密度为0.0085,网络关联度为0.007,说明该网络内部节点凝聚程度较低,具有较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特征。从图中可知,该网络内多数节点处于相对孤立状态,具有中心度值(均值为1.064)的核心节点仅有白花丽、郭红娟、李鹏等7个,对于其他节点之间的信息沟通与联系发挥着重要的中介性作用。统计数据表明:目前国内网络与数字阅读领域科研合作初具规模而不够广泛,科研力量整体投入力度与智能发挥程度较低;主要限于国内学者之间的科研合作,明显缺乏跨区域以及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3 研究论文主题分析
3.1研究热点领域
基于词频统计的CNKI论文高频关键词(词频≥10)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分别利用Ucinet和CiteSpace软件绘制的共词聚类网络图谱如图3~4所示,其中的图4共有310个节点、440个连接、42个聚类。通过共词聚类网络分析和相关论文主题分析,总结出以下国内网络与数字阅读领域研究热点。
3.1.1网络或数字阅读理论
网络与数字环境下阅读工作发展离不开长期的学术探索与理论指导。国内学者主要从阅读本体、主体、客体等要素出发,结合实际调查与案例分析等进行理论探索研究。
(1)阅读本体
图2 国内网络与数字阅读领域论文作者共现核心网络
表1 国内网络与数字阅读领域研究论文高频关键词分布
图3 国内网络与数字阅读领域共词聚类网络
有的从宏观层面探讨网络或数字(环境下)阅读的基本概念(如定义、内涵、本质、属性、特点、精神等)及其分类、内容、作用、目的、意义、形式等,以及对传统阅读或者阅读发展等的冲击或影响等。有的结合个性化、多元化、批判性等阅读领域,以及Web2.0、移动互联网、微阅读等时代背景,针对国民或者青少年与在校生等特定群体,分析网络或数字(时代)阅读的内涵、本质、特征、价值以及应对态度认知与方法策略等。有的结合文献调研与实地调查方式,考察网络或数字(时代)阅读发展或变革状况(如进程、现状、特点、利弊等)及其根源、问题、趋势等;运用长尾效应与补偿性媒介等理论,探讨网络或数字(环境下)阅读发展态势与前景以及发展路径与对策等。有的运用接受美学、阅读元认知、视觉信息负载、视觉语言符号、图式等理论,探索图书馆数字阅读体系或者数字图书馆阅读共同体构架与建设等问题,或者对网络或数字阅读本体与现象(如多元化、差异化、碎片化阅读)进行重新认知与理论拓展。相关研究如柯平构建了数字阅读的概念体系与数字阅读空间,揭示了数字阅读的主客体与过程等特性[9]。
(2)阅读客体
有的探析网络或数字(时代)阅读环境的构成要素与功能特点及其变化或发展状况与趋势等;基于实际调查与行业应用,分析网络或数字阅读环境对大学生等群体阅读的影响或作用以及环境营造或优化对策等。有的探讨网络或数字(环境下)阅读文本的主题内容、呈现方式、辅助工具、互文现象及其尊重与理解方法或策略等;总结网络或电子超文本的概念与特点,分析网络时代超文本阅读与纸本(或传统)阅读的差异性及其对文本阅读的冲击或影响,以及超文本阅读的特征、作用、利弊等。有的通过实际调查等方式,考察从阅读时代到交流时代以及网络或数字时代阅读媒体嬗变状况与发展趋向,分析网络或数字等媒介对受众阅读(如时间、方式、倾向、内容等)的影响等;对比分析各种阅读媒介的特点与利弊,探讨网络或数字(时代)阅读媒介选择倾向与成因及其利用策略等。有的分析网络或数字阅读对大众阅读文化的冲击或影响,以及网络或数字时代阅读文化的内涵与外延及其历史变迁与危机表现等;考察国内阅读文化建设状况与发展态势,分析公共与高校等图书馆的文化责任以及阅读文化导向或建设策略等。相关研究如陈铭等基于访谈与问卷调查,分析了儿童利用数字媒介阅读需求以及数字媒介与阅读需求的关系[10]。
(3)阅读主体
有的结合问卷与访谈等调查以及业务数据统计分析等,针对某地区或某领域以及某高校或公共图书馆等阅读群体,分析网络或数字阅读对国民或者不同类型群体阅读的影响或冲击。有的从阅读态度、目的、兴趣、载体、内容、途径、时间、场所等多方面,考察国民或者特定群体阅读状况与特征;基于传播学与社会学等视角,分析其阅读的影响因素、变化原因、发展规律、存在问题等。有的运用多元统计与信息计量等方式,结合阅读服务满意度与资源利用率等指标,针对不同类型群体评价阅读工作绩效,探讨图书馆资源建设与用户服务等工作改进或发展对策。有的面向不同阅读群体进行实际调查,分析网络或数字(环境下)阅读能力或素养要求与结构以及发展状况等;有的从工作实践角度出发,运用有效阅读元认知等理论,针对主流阅读群体(如青少年与大学生)以及少数职业群体(如图书馆员与编辑人员),探索其阅读认知或创新能力或素养培养或提升方法(如分析阅读法)与策略(如拓展性阅读)等。相关研究如宋艳通过儿童网络阅读情况调查,分析了网络阅读对于儿童的利弊得失以及公共图书馆所需责任与义务[11]。
(4)阅读心理与行为
有的从宏观角度分析网络或数字(环境下)阅读心理或需求以及行为或习惯的内涵、类型、特征、过程、层次、成因及其具体变化、影响因素、存在问题等,探讨图书馆阅读服务与读者管理等工作创新发展对策。有的针对青少年或大学生等特定群体,分析网络或数字媒介与环境对其阅读心理或行为的冲击或影响,以及阅读不良倾向或习惯、心理疲劳或压力、行为或活动的具体表现、特征、原因等,探讨网络或数字(时代)阅读心理调整、习惯养成、行为引导、个性培养等的有效途径或策略。有的运用社会、认知、接受心理学视角,或者创新扩散与阅读共享等理论,探讨数字媒体采纳、网络共享阅读、动态交互阅读等新行为的表现特性、影响因素、模式构建,以及网络阅读活动评价目的、原则、方法等。
(5)阅读方式与模式
有的从宏观层面探讨网络或数字环境以及多媒体等对阅读方式或模式(变革)的影响,以及大众阅读方式的概念内涵、结构特性、具体变化、影响因素等;对比分析网络或数字环境下多元化阅读方式的特点与优缺点等。有的从Web2.0、Lib2.0、全媒体等时代背景出发,或者基于传播学、社会学、文化学等视角,分析阅读方式或模式传承变革状况及其基本特征与成因以及社会意义与影响,探讨其应对态度与措施等。有的基于某地区青少年或大学生等群体阅读方式转型变革现状的实地调查,探讨网络或数字(环境下)阅读方式对其阅读的影响及其选择或优化策略;从图书馆实际工作出发,探讨受众阅读效果改进与阅读服务工作发展建议,以及阅读模式的构成要素与应用状况及其改进设计或重构策略等。
3.1.2网络或数字阅读教学
随着网络阅读的不断普及,网络阅读教学在当前学校教学改革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日益显著。该研究主要涉及中高等(包括中高职)教育层次,教学内容以中英文为主,教学对象以中学生和大学生为主。多数学者从理论层面出发,有的结合实地考察与访谈调查等方式,分析网络或数字时代中英文阅读变化与阅读教学观念转变,(多媒体)网络(环境下)阅读教学的作用、特点、过程、原则、内容、优劣势,以及高校等图书馆阅读教育的功能、内容、方法、变革等;探讨网络(环境下)阅读对中英文阅读、表达、写作、自主学习等行为与能力及其引导或培养的影响与效用,以及对阅读教学改革发展的影响、意义、优势、启示等;对比分析国内外网络阅读教学模式或实践发展现状与问题,以及网络与传统阅读教学模式的异同点等。一些学者运用元认知学习、建构主义、动态系统、双代码等理论,以及多种信息技术(如网络平台与博客等)或者教学方式(如在线课堂与互动自学等)相结合等视角,通过案例分析与分组实验等方式,分析媒介变革对阅读教育的影响以及网络阅读在中英文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有的针对学生阅读习惯养成、阅读效率提高、阅读学习能力培养等目标,或者从教学质量提升与有效课堂建设等工作实际出发,探索多媒体或网络(环境下)阅读教学改革思路或创新对策;有的设计构建网络(环境下)阅读教学创新发展模式(如探究式、分级式、批注式、混合式等),探讨其具体功用与应用效果以及改进策略等。相关研究如许莹通过分析学前儿童电子书的教育应用,提出了数字环境下的阅读教育新模式[12]。
3.1.3网络或数字阅读指导
网络或数字阅读指导是当前图书馆界为适应网络时代读者多样化需求而开展的重要工作之一。该研究对象以公共和高校图书馆为主,主要关注未成年人或青少年以及在校生(如中小学生、高校学生)等群体,研究方式以理论探讨与实证分析为主。部分学者从宏观理论层面分析探讨网络或数字(环境下)阅读指导(服务)的概念、意义、特点、方式、主体、内容及其发展现状与趋势等;网络(阅读)对特定群体(如青少年与农民工等)阅读的影响以及图书馆在网络导读中的作用与意义等;网络或数字环境下图书馆开展阅读指导工作的背景与条件、可能性或必要性、具体变化以及图书馆网络阅读指导的原则与目的、内容与特点、方式或形式、机制或措施以及馆员素质要求等。多数学者从具体工作实际出发,通过网络、问卷、访谈等实际调查方式,或者基于某地区公共或高校图书馆工作实例分析,探索面向不同阅读群体的图书馆网络或数字阅读指导方法或技术手段以及工作创新发展策略(如个性化、专业化、交互式导读)、网络或数字阅读资源以及导读课程建设举措、网络导读体系内容与特点及其构建策略等。近年来,少数学者从Web2.0、阅读2.0、移动互联网等时代背景出发,或者基于数字目录学、文本阅读精神、全民阅读推广等视角,探讨(图书馆)网络或数字阅读指导或引导(服务)的最新内涵、动向、对策等。相关研究如吴文光总结分析了图书馆网络阅读指导的内涵、特点、作用、方式、内容及其具体应用[13]。
3.1.4网络或数字阅读服务
网络或数字阅读服务是当前图书馆界为适应网络与数字时代发展需要而广泛开展的重要服务工作。该研究对象以高校和公共图书馆服务为主,重点关注青少年或未成年人以及中学与高校学生等阅读群体。很多学者从理论层面探讨(图书馆)网络或数字(环境下)阅读服务的特点、层次、方式、内容、优势以及发展现状、问题、趋向等;分析网络或数字(读图或读屏)时代以及网络或数字阅读对读者服务工作的挑战或影响,以及公共或学校等图书馆开展网络或数字阅读服务的意义、价值、要求、举措等;运用长尾效应等理论视角,探析图书馆等业界应对网络或数字阅读转型的态度与认知以及服务工作转变等。部分学者从高校或公共图书馆工作实际出发,通过结合国家图书馆或者某地区图书馆服务实践的案例分析,或者基于现场访谈或问卷调查等实证方式,考察网络或数字时代图书馆阅读服务的作用与效果以及发展进程与现状等;针对社会大众或者特定群体(如青少年、大学生、农民工、弱势人群),探讨面向不同阅读群体的图书馆网络或数字阅读服务措施或策略等。近年来,少数学者逐渐关注当前新技术(如云阅读、社交网等)或新媒体(如博客、微博、手机等)发展状况,探讨其在阅读服务工作中的具体应用与实现策略等;有的结合大数据、云计算、全媒体等时代背景,探讨图书馆(包括数字图书馆)数字移动阅读、网络阅读治疗、虚拟空间阅读、网络远程教育、微课堂与微阅读等新型服务方式与策略;有的从人性化、个性化、专业化、知识化等视角出发,探索网络或数字阅读服务创新策略或模式构建等。相关研究如周力虹等通过未成年人数字分级阅读现状调查,探讨了图书馆未成年人数字分级阅读推广与服务策略[14]。
3.1.5网络或数字阅读与传统阅读比较
网络(或数字)阅读与传统(或纸质)阅读是现今并存发展的两大阅读形态与体系。多数学者通过理论分析、问卷或访谈调查、对比实验等方式,探讨读书时代与读网时代的优缺点与异同点等;分析两类阅读的冲突与和解及其存在的合理性与必要性,以及二者对大众阅读的影响及其互补共存的意义与措施等;有的从阅读方式或模式、主体或群体、动机与行为、内容与特征、功能与效果、优缺点或优劣势以及历史变迁、发展现状与趋势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总结二者的共性与差异及其相互关系,探讨未来阅读变革以及阅读指导或服务工作方略等。近年来,少数学者基于技术演进、形态衍生、媒体传播、时代记忆等视角,或者从儿童与大学生等阅读群体出发,开展两类阅读比较研究;有的通过对比评述两类阅读研究思路、特点、现状、方向,探讨未来学术发展建议对策等。相关研究如刘敏通过青少年网络阅读现状调研,对比分析了新媒体时代网络阅读与传统阅读,进而提出了若干思路对策[15]。
3.1.6网络或数字环境下深浅阅读与经典阅读
当前网络或数字环境下的阅读发展具有深浅层次或二重性特征,而经典阅读也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重新认知与广泛重视。很多学者从理论层面分析深浅阅读的发展变迁、浅阅读的合理性与必要性、深阅读的缺失及其受众影响、经典阅读的缺失及其成因、文学经典与网络传媒的关系、现代阅读危机表现与成因、经典与数字阅读的特点与利弊及其展望等;考察网络(文化)环境或数字传媒背景下全民或大学生等群体深浅阅读的特征、表现、成因及其发展现状、社会背景、主要影响,以及文学或人文经典(名著)阅读的价值、意义、特征、态度及其发展现状、成因、动向等。其他学者从工作实践角度出发,探讨浅阅读或微阅读时代阅读深度选择、有效引导读者协调深浅阅读关系、高校等图书馆开展深浅或经典阅读服务等对策;有的从微时代与云时代等背景出发,初步探讨深浅阅读本质与特征及其对网络信息危机等的影响、二重性数字阅读内涵及其对相关产业发展的影响等。相关研究如张海英探讨了高校图书馆引导读者协调深阅读与浅阅读关系的有效对策[16]。
3.1.7网络或数字环境下全民阅读与阅读推广
当前网络时代,阅读宣传与推广活动逐渐在图书馆界广泛开展,有力地推动了全民阅读事业的快速发展。该研究以公共与高校图书馆为主,主要面向青少年或未成年人以及在校生等群体。不少学者从理论层面探讨网络或数字环境下社会或全民阅读的现实意义、影响因素、危机诱因及其与图书馆的相互关系;网络或数字等媒体在阅读推广中的优势与作用;网络或数字时代全民阅读推广的内涵、意义、条件、特点、内容、实体等;网络或数字时代公共与高校等图书馆在全民阅读推广活动中的社会责任、历史使命、价值作用、馆员素质等。有些学者通过文献调研与实地访谈等形式的调查分析、结合某地区图书馆实践活动考察与案例分析、历年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分析等,考察网络或数字环境下国内以及某地区全民阅读的倾向、兴趣、习惯、特征及其发展现状、问题、趋势,以及网络或新媒体时代国内外(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发展历程、现状、问题,总结其典型案例与成功经验等。部分学者从具体工作实际出发,探讨网络或数字环境下图书馆(包括数字图书馆)阅读推广的基本模式、方法措施、注意事项以及发展建议与创新策略(如阅读宣传与互动交流、免费阅读体验与营销、网络读者活动组织、数字阅读思维导图等);有的探讨阅读推广模型设计或构建策略及其应用效果等。近年来,一些学者针对青少年与大学生等特定群体,从亲子阅读、课外阅读、经典阅读等层面出发,或者基于阅读2.0模式、微阅读方式等视角,深入探讨各类阅读推广(活动)发展状况、前景展望、创新对策等。相关研究如黄志琴构建了新型云阅读服务模式,提出了基于云服务的高校多元化移动数字阅读推广策略[17]。
3.1.8网络或数字阅读技术与工具
近年来,随着国内网络与数字阅读的深入发展,各种阅读媒介与技术日新月异,各类阅读工具或平台不断涌现,相关技术研究也逐渐在业界内广泛开展。
(1)技术理论研究
很多学者从技术理论层面分析探讨网络或电子图书的概念、种类、构成、特点、功能以及发展历程、现状、问题、前景等;国内外电子或数字阅读器(或终端)的基本性能、主流产品、实际应用、发展进程、市场现状及其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问题障碍、建议对策等;电子或网络图书与期刊(全文)阅读频道或平台的概况、类型、功能、特点、内容、用法以及发展状况、问题、动向等;搜索引擎、RSS、Web2.0、云阅读等技术特点或性能及其对阅读模式与效果等的影响,以及网络或数字阅读应用状况与效果等。有些学者对比分析国内外网络或数字阅读工具平台或网站建设发展与开发应用等状况,探讨其异同点或优劣性及其对阅读学习或图书馆服务的影响或意义,以及选择应用与服务发展策略。近年来,少数学者通过分析数字水印版权保护、移动阅读授权访问、数字阅读交互体验、多媒体数字无障碍信息等新技术发展概况,探索其在数字图书馆或移动数字阅读服务中的具体应用,如数字阅读创新型交互式体验工具、多媒体数字无障碍信息阅读系统、数字图书馆云阅读服务平台等设计与应用研究。相关研究如张任跃等探讨了桌面虚拟化技术功能与特点及其在一站式读者数字阅读平台构建中的具体应用等[18]。
(2)系统开发研究
很多学者注重从应用实践层面进行阅读系统工具设计与开发研究。其中,有些学者采用实际调查与案例分析等方式,探讨电子或数字图书内容与板式以及软硬件设计,以及电子或数字阅读器(或终端)等工具设计的特点、原则、要求、流程、方法等;有的学者运用3G/4G网等信息技术,通过现场实验与模型构建等实证方式,进行网络或数字阅读终端或系统平台的构建开发研究,比如图书馆触摸屏读报系统、基于Web的网络英语阅读平台、电子书阅读虚拟社区(EVR)等;少数学者从具体行业应用角度出发,针对不同阅读群体进行门户式系统开发研究,比如影像病案网络阅读管理系统、电信级移动数字阅读系统、大学生阅读疗法服务平台等。近年来,一些学者基于人文与技术相结合角度,从用户阅读心理、阅读体验、共享阅读等层面出发,探索交互式、表单式、迭代式等新型网络或数字阅读工具或系统(包括跨系统或跨区域阅读平台)设计的基本思路、运作流程、方法技术,分析其建设开发的目标定位、功能需求、影响因素、存在问题等,或者探讨其应用领域与效果以及优化策略与开发前景等。相关研究如付永华基于云笔记技术设计了数字图书馆阅读笔记云分享系统,探讨了该系统的功能模块与技术方案等[19]。
3.2研究前沿领域
突变词(Burst term)是指出现频次变化率较高的主题词或术语。通过考察突变词词频时间分布与变动趋势,可以确定和监测某一主题的研究前沿领域和发展趋势[20]。利用CiteSpace绘制的各年份突变词时序分布图谱如图5所示。基于突变度计量的突变词包括:数字阅读(9.98)、网络阅读(8.64)、网络(5.50)、网络环境(4.17)、阅读(3.95)、阅读指导(2.73)、服务(1.86)、移动阅读(1.53)、阅读推广(1.27)和微阅读(1.06)。统计结果表明:当前数字与网络时代,随着移动互联网与智能手机的广泛应用,数字图书馆建设与服务的不断深入,数字与网络出版以及服务业的快速发展,网络或数字阅读指导与教育、网络或数字阅读推广与服务、网络或数字环境下阅读理论与发展、用户网络或数字阅读心理与行为、手机或移动阅读及其服务、微阅读及其服务等成为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广泛关注的研究前沿领域。
图5 国内网络与数字阅读领域突变词时序分布图谱
通过对最近三届中国图书馆学会年会重要议题[21]的定性分析可知,当前移动网与全媒体时代,信息网络环境逐渐复杂化与多元化,国民阅读消费需求日益个性化与差异化,其信息获取方式趋于多样化与社会化,国内网络与数字阅读研究有待于不断拓展与深化。具体主题包括:(1)面向特殊阅读群体(如残障人士、低龄儿童、留守老人、病患者等)以及特定职业群体(如大学教师、图书馆员、公务员、农民工等),结合问卷与访谈等实际调查,探索网络或数字阅读服务创新发展策略或路径;(2)结合公共与高校图书馆等文化服务机构工作实际,总结国内外业界成功经验与典型案例,探索网络或数字阅读服务新领域与新形式(如交互式、自助式、嵌入式、移动化、知识化、社会化服务等)以及服务体系与模式构建及其效果评价等;(3)关注Web2.0、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以及网络博客、智能手机、移动电视等新媒体的发展动态,探索其在网络或数字阅读及其教育与服务中的广泛应用(如云阅读、微书评、云笔记等),开展新型阅读服务终端工具或系统平台的设计开发与应用评价等;(4)从当前大数据、全媒体、微文化等时代背景出发,利用社交网络与公众微信等新传媒工具以及网络慕课与翻转课堂等新教学形式,探索网络或数字阅读推广、指导、教学等模式创新或工作发展对策,以及导读与教学体系构建及其效果评价等;(5)针对新时期网络或数字阅读内涵、价值、文化及其发展等进行理论探索,开展国民网络或数字阅读(或借阅)权益保障与维护以及行业立法与法制建设(如电子借阅等信息获取、阅读多样性与均等化、网络著作权或数字出版权)等研究;(6)探索数字或移动图书馆、全媒体数字或虚拟社区、云/微阅读服务平台等建设与服务,网络或数字阅读文本挖掘与信息获取,网络或数字阅读环境或空间营造,以及网络或数字阅读资源开发建设与利用及其绩效评价等领域研究与实践。相关研究如成爱萍阐述了新媒体时代高校图书馆数字阅读微媒体推广的意义和现状,提出了高校图书馆数字阅读微媒体推广路径与模式[22];付跃安分析了图书馆数字阅读社交服务的价值与功能,探讨了图书馆数字阅读社交服务策略[23]。总之,上述各个研究主题基本上反映了当前国内网络与数字阅读研究与服务等工作发展的现实需要,既注重理论探索,又强调应用实践,能够代表国内该领域最新研究前沿,也将会成为今后一定时期内国内该领域研究的重要发展趋势。
4 研究结论
4.1研究总结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相关研究文献的定量与定性分析,考察了国内网络与数字阅读领域研究发展现状与动向,总结了该领域研究的基本特征与存在问题,比如主要限于图情领域,多数研究层次较低,缺乏多元化研究视角;研究热点相对集中,主要涉及网络或数字阅读教学与指导、阅读服务与推广、阅读心理与行为以及移动阅读等;国内外科研合作不够广泛,缺乏长期系统性研究,跨学科宽领域研究不显著;基础理论研究日渐成熟,技术与系统研发略显不足,前沿性与应用性研究有待深入。
4.2研究建议
针对未来国内该领域科研规划和工作发展,本文提出如下建议以供业界参考:(1)广泛吸纳国内外先进理论与思想,继续深化基础理论研究,重视理论成果及时转化,积极探索理论创新突破,不断完善理论体系建构;(2)实时跟踪新技术与新媒体发展动态,加强相关技术的自主创新以及系统平台的设计研发,紧密结合具体行业应用,注重效果评价与改进升级;(3)注重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加强前沿性与实证性研究,同时重视运用多元化视角,开展跨学科交叉性研究,不断拓展研究主题领域;(4)密切关注国内外学术发展前沿以及工作进展动态,积极借鉴业内典型案例与成功经验,重视国内外学术合作与工作交流,探索研究新范式与工作新模式;(5)继续推进全民阅读宣传推广、数字或移动图书馆建设、网络或数字传媒与出版等事业的快速发展,充分发挥各类高等院校以及图书情报机构的专业优势与师资力量,积极推动阅读文化建设、阅读心理治疗、阅读指导服务、阅读教学改革等领域工作创新发展;(6)注重各级各类图书馆等馆藏机构工作的协同配合,加强馆藏资源特色化与专业化建设,深度挖掘与合理配置各类网络或数字阅读资源,有效开展资源导航、信息推送、参考咨询等工作,促进阅读资源的共建共知共享以及有效开发利用;(7)始终以用户为中心,及时建立读者基本信息库与服务机构知识库,实时跟踪分析不同群体的阅读心理需求与行为习惯,有针对性地开展具有不同层次与内容的阅读服务,比如个性化、人性化、学科化、知识化、社会化服务等;(8)适应当前全媒体、云计算、微阅读等时代发展需要与趋势,充分利用各种新传媒工具与信息技术,不断拓宽服务内容与领域(如分级式数字阅读、动态交互式阅读、慕课式网络导读等服务),同时加强动态化和常态化的服务过程监控与质量管理;(9)运用“互联网+”和“智慧服务”等新思维,积极探索在服务内容、方式、策略等多层面的改革创新,努力构建具有可推广性的网络与数字阅读服务体系与模式及其相应的评价机制与体系,注重科学有效的服务绩效评价与人才培养开发。
参考文献
[1]曾克宇.网络时代的大众阅读——“网络阅读”研究综述[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7,(2):23-28.
[2]梁桂英.1997-2007年国内网络阅读研究综述[J].图书馆杂志,2008,(4):7-11.
[3]付昕.近10年来国内网络阅读研究代表性观点述评[J].图书馆学刊,2009,(5):4-6.
[4]于志涛,牟晓青.国内阅读研究进展的可视化分析——兼论专业化馆藏资源建设[J].图书馆论坛,2011,(5):13-15.
[5]刘婧,华薇娜.国内外网络阅读研究概述——基于WoS数据库与CAJD数据库的文献主题分析[J].新世纪图书馆,2013,(6):45-49.
[6]苗松,王正兴.网络阅读综合计量分析[J].图书馆论坛,2013,(1):6-11.
[7]冯向梅,乔欢.国内外阅读研究的热点关键词知识图谱分析[J].情报探索,2013,(3):11-16.
[8]余波,李伶思,赵兴.国内数字阅读研究领域的计量分析[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4,(4):56-61.
[9]柯平.数字阅读的基本理论问题[J].图书馆,2015,(6):1 -7.
[10]陈铭,姜洪伟.数字媒介使用与儿童阅读需求的关系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5,(4):11-14.
[11]宋艳.我国儿童网络阅读情况调查与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2014,(23):90-93.
[12]许莹.数字环境下的阅读教育新模式——学前儿童电子书应用带来的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2014,(10):29-35.
[13]吴文光.论图书馆的网络导读功能[J].图书馆,2014,(6):138-140.
[14]周力虹,刘芳.图书馆未成年人数字分级阅读服务研究[J].图书馆建设,2014,(12):59-62.
[15]刘敏.新媒体时代网络阅读与传统纸质阅读之争——当前青少年网络阅读的现状、特点及对策思考[J].编辑之友,2014,(9):26-29.
[16]张海英.高校图书馆引导读者协调深阅读与浅阅读的思考[J].兰台世界,2014,(14):77-78.
[17]黄志琴.基于云服务的高校数字阅读推广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4,(3):20-23.
[18]张任跃,蔡生福.数字阅读与桌面虚拟化技术[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4,(12):110-112.
[19]付永华.数字图书馆阅读笔记云分享系统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4,(8):37-40.
[20]Chen,C.CiteSpaceⅡ:Detecting and visualizing emerging trends and transient patterns in scientificliterature[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6,57(3):363-364.
[21]2012-2014年度中国图书馆学会年会议题[EB/OL].http:∥www.lsc.org.cn/cn/xsyj2012/nh.html,2015-02-20.
[22]成爱萍.新媒体时代高校图书馆数字阅读微媒体推广研究[J].图书与情报,2015,(2):57-60.
[23]付跃安.图书馆数字阅读社交服务策略[J].图书馆论坛,2015,(3):48-52.
(本文责任编辑:孙国雷)
Visualization Analysis of Domestic Research Evolution on Network and Digital Reading Based on Bibliometric
Wei Xiaofeng1,2
(1.Library,Hebei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e Civil Engineering,Zhangjiakou 075024,China;2.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Hebei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e Civil Engineering,Zhangjiakou 075024,China)
〔Abstract〕Research sample of papers about domestic network reading and digital reading included in CNKI and CSSCI databases published from 2001 to 2014 were analyzed in aspects of the distribution of research production,the distribution of subjects,and the condition of research cooperation based on bibliometrics.The methods of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and the technology of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 were used to inspect research hotspots and frontiers,and to reveal the features and problems of research as well as the subject analysis of relevent papers and meeting;some suggestions were finally provided as references for domestic research plan and work development.
〔Key words〕network reading;digital reading;bibliometrics;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scientific evaluation
作者简介:魏晓峰(1982-),男,馆员,硕士,研究方向:信息计量与科学评价,发表论文10余篇。
基金项目:河北省科技厅2013年度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新技术环境下国内网络与数字阅读发展状况与服务创新研究”(项目编号:13456254);2014年度河北建筑工程学院校级科研基金项目“我国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知识结构及其动态演化研究”(项目编号:Y201422)研究成果之一。
收稿日期:2015-10-23
〔中图分类号〕G250.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5)12-0083-09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5.1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