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宁波市水稻双季机插高产关键技术的探讨

2015-01-06陆惠斌

浙江农业科学 2015年10期
关键词:双季稻秧龄晚稻

陆惠斌

(宁波市种植业管理总站,浙江宁波 315012)

宁波市水稻双季机插高产关键技术的探讨

陆惠斌

(宁波市种植业管理总站,浙江宁波 315012)

总结宁波市近10年水稻机插技术经验,针对双季稻机插存在的早稻育秧难、易烂秧、栽后起发慢,连作晚稻短秧龄与品种的安全齐穗期矛盾,迟插田块穗数不足等问题,提出优化品种搭配与布局、早稻早播连晚适当迟播、增盘减种与化学调控培育壮秧、改进插种和大田管理技术等对策措施,为双季稻机插高产提供技术思路。

双季稻;机插;高产;栽培技术;宁波

水稻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全国有近2/3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1]。宁波市位于5 300℃积温线以北,平原≥10℃活动积温5 092.4℃,山区4 013℃,属于双、单季稻过渡地带,历史上宁波市水稻种植以双季稻为主,20世纪90年代经过2次结构调整,双季稻面积逐年下降,至2014年全市双季稻面积仅为3.09万hm2,占水稻总面积的37.6%。为了稳定粮食生产,宁波市积极引导农民发展规模经营;但随着种植规模的扩大,种粮大户雇工难、劳力成本高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插种环节成了制约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一个瓶颈。2005年宁波市引进了第1台高速插秧机,经过几年的试验研究和政策引导,机插面积逐年扩大,机插技术不断完善,尤其是双季稻机插技术有重大突破,2014年全市双季稻机插面积为2.48万hm2,约占双季稻总面积的80%,由此宁波市水稻生产已进入了机插时代。

笔者近几年一直致力于水稻机插技术的试验研究和技术推广工作,在实际生产中积累了一些双季稻机插高产经验,现对双季稻机插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途径进行探讨,供各地参考。

1 双季机插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早稻

1.1.1 育秧难,易烂秧

机插秧推广前,宁波市早稻播种期一般在3月底至清明,抛秧在4月25日前后开始,手插则在5月初。推广机插秧后,为了尽可能为连作晚稻机插高产创造条件,早稻采用了早播早栽促早熟技术[2],小拱棚育秧播种期提早到3月25日前后,大棚育秧则提早到3月20日左右,由于育秧期间气温低,且冷空气影响频繁,增加了育秧难度,特别是秧苗2叶1心期后,管理上稍有不当就会导致烂秧。从这几年的生产实际看,播种后烂芽情况很少发生,而发生死苗的情况每年都有,在育秧期间阴雨连绵或气温变化大的年份死苗情况更加普遍,如2010年4月中旬发生倒春寒,宁波市机插秧死苗率达到18%。死苗的原因主要是前期没有及时炼好苗,苗势过弱或秧苗徒长;冷空气来临时又没有灌水护苗;冷空气过后天气暴晴没有通风或通风前没有灌水上秧板,导致秧苗青枯死苗。

1.1.2 起发慢,生育期推迟

在高密度播种条件下,机插秧的秧苗素质明显差于抛秧和手插秧(表1),尤其是秧苗基部宽和百株干重指标较差,再加上机插秧移栽时根系被切断,导致起发较慢,基部叶位分蘖缺位多,分蘖发生一般比抛秧与手插迟2~4 d,在春季回温慢的年份,这种差异更大。如2011年,早稻移栽后气温较低,机插秧栽后15 d才见分蘖,比同期抛秧和手插移栽的分别迟4和3 d,之后,各个生育期都随之推迟,最后成熟期比抛秧迟2 d,比手插迟3 d(表2),机插秧的这种生育特性,给后茬连作晚稻高产增加了一定难度。

表1 不同栽培方式早稻秧苗素质的比较

表2 不同栽培方式早稻生育期的比较

1.2 连作晚稻

1.2.1 秧龄短与品种的安全齐穗期矛盾突出

连作晚稻育秧期间气温高,秧苗生长快,在高密度播种的条件下,秧龄越长秧苗素质越差(表3),主要表现为出叶速度变慢,黄叶增多,缩脚苗比例提高;因此连作晚稻机插秧秧龄要严格控制在15~20 d。然而,宁波市现有早稻品种成熟期一般在7月20-25日,有的年份还要推迟,如果按连作晚稻传统播种期在6月底播种,那么机插秧的秧龄就会达到25~30 d,这会严重影响晚稻产量。宁波市连作晚稻机插技术示范推广的头几年,机插稻严重减产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秧苗超龄。而推迟播种就会与品种的安全齐穗期发生矛盾,会增加连作晚稻翘稻头的风险,尽管近期全球气候变暖,水稻品种的安全齐穗期有所推迟,但在大面积推广机插秧的情况下,必须避免这种风险。

表3 不同秧龄连作晚稻机插秧秧苗素质的比较

1.2.2 迟插田块群体过小,穗数不足

孕穗期能不能及时封行是衡量连作晚稻机插秧高产的一个重要指标。连作晚稻有效分蘖期较短,在迟插的情况下,秧苗严重超龄,素质差,有效分蘖期更短,并且分蘖缺位较多,结果因群体过小引起穗数不足,最终影响产量。宁波市在8月初插种的连作晚稻,如没有及时管理,往往到拔节期每667 m2苗数在20万左右,甚至更少,达不到高产所需的足够穗数,因此现有品种每667 m2要获得500 kg产量,必须要有20万以上的穗数。

2 关键技术

2.1 优化品种搭配与布局

水稻双季机插既要考虑当季高产,又要考虑全年高产,从生产实际看,夺取连作晚稻高产比早稻高产更重要,难度也更大。宁波市现在推广的早稻品种都适宜于早稻机插,也能实现稳产高产,但从全年高产角度来考虑,机插早稻品种宜采用早熟搭配中熟的方式。目前可用早熟品种甬籼15搭配中熟品种甬籼69或中早39,早中熟的比例应根据农户的生产条件和水平而定,前提是必须确保连作晚稻能够在7月底前完成插种。甬籼15产量潜力虽不及甬籼69和中早39,但苗期比较耐寒[3],熟期比甬籼69和中早39早3~4 d,在高产栽培条件下每667 m2能达到500 kg以上的产量。宁波市目前适宜连作晚稻机插的品种为中熟晚粳宁81和宁88,这2个品种的特点是比较耐迟播[4-5],在迟播迟栽条件下,生长迅速,抽穗期稳定,穗大粒多,灌浆速度快,稳产丰产性好。奉化市农技总站于2009年进行连作晚稻机插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宁81每667 m2产量比秀水09和甬粳18分别增产74.8和59.3 kg,而与宁88相当(表4)。笔者于2010-2011年连续2年在鄞州区姜山镇进行机插大区试验,每年都在7月11日播种,7月31日机插,品种为宁81,每667 m2产量分别为529.1和603.7 kg。2010年浙江省有的地方发生大面积机插连作晚稻籼稻品种不能安全齐穗的问题[6],而宁波市机插连作晚稻由于全部采用耐迟播的中熟晚粳,因而没有发生一例翘稻头事件。

表4 连作晚稻机插不同品种产量的比较

2.2 早稻早播连晚适当迟播

对早稻而言,推迟播种有利于育秧,但双季稻机插必须在确保早稻稳定高产的前提下,尽可能为连作晚稻赢得时间争取连晚高产。如气温适宜,小拱棚育秧可在3月25日前后播种,大棚双膜育秧则在3月20日左右播种,这样可使早稻的成熟期比传统播种的提早2~3 d,甬籼15可在7月17-20日成熟,甬籼69和中早39在7月20-24日成熟。连作晚稻播种期宜选择在7月上旬,早栽的在7月初播种,迟插的在7月10日前播种,在此播期范围内,宁81和宁88能确保在9月27日前齐穗,并且秧龄越短越利于高产。如果推迟到7月15日播种,秧龄15 d,其产量则不及同期移栽、秧龄在25 d的,主要原因是过迟播种穗形变小,并且带来一定的安全齐穗风险。

2.3 培育壮秧

2.3.1 增盘减种

机插秧秧苗素质差的根本原因是高密度播种。何文洪等[7]对不同播种量对机插育秧秧苗素质影响的研究表明,随着播种量的增加,不仅水稻叶片生长受抑制,根部生长发育也受到影响,导致秧苗细弱,素质下降。张建民等[8]在研究早稻机插秧不同播种量后认为,播种量以播干谷125 g·盘-1较为合理。宁波市过去双季稻机插秧播种量较高,而每667 m2插秧盘数较少,严重制约了机插稻产量。现在全面推广了增盘减种技术,采用最大秧块插种,每667 m2实际插种盘数由过去的25盘左右,增加到35盘左右,而播种量则由过去的150~175 g·盘-1,减少到小拱棚育秧播120 g·盘-1,大棚育秧和连作晚稻播100 g·盘-1左右,这样秧苗生长空间增大,秧苗素质得到明显提高。

2.3.2 选择适宜的盘泥

目前机插秧育秧盘泥有沟泥、营养土、基质等,前人研究认为这3种盘泥各有优缺点[9-11]。宁波市在早稻机插育秧中主要推广营养土加基质育秧,即基质与营养土按1∶3配比,营养土则由每100 kg水稻土加入0.6~0.8 kg水稻营养壮秧剂组成,这样既可降低育秧成本,又可保证秧苗素质。连作晚稻则采用沟泥育秧,再用基质盖种,结合其他措施的综合运用,也能培育符合机插要求的壮秧,且成本省,秧田管理也方便。

2.3.3 实行化学调控

机插早稻育秧在施用壮秧剂的情况下,不需要再进行化学调控,而连作晚稻机插秧必须进行化学调控,这是提高秧苗素质的一项重要措施。张建民等[12]研究认为,连作晚稻机插秧通过化学调控能控制苗高和叶挺长,增加绿叶数、白根数和茎基宽,提高百株干重。宁波市连作晚稻机插秧主要通过喷施多效唑进行化学调控,喷药时间为秧苗1叶1心期(约播种后5 d),计划秧龄在20 d以内的,药液浓度为100 mg·kg-1,如果秧龄有可能超过20 d的,则浓度提高到150 mg·kg-1。

2.3.4 改进秧田施肥方法

机插早稻育秧全面推广壮秧剂,多数情况下用壮秧剂进行营养土培肥,来不及培肥的,则在秧板做好后按20 g·盘-1用量把壮秧剂施在秧板上,然后再耥一遍,一般不施断奶肥,起身肥要适量。机插连作晚稻育秧用复合肥作秧田基肥,在秧板做好后放盘前施,一般每667 m2施15~20 kg,秧苗生长正常的不施断奶肥,但要重施起身肥,用量为每667 m2施尿素10 kg左右,施肥时间应掌握在插种前2~3 d,此时秧苗已吸收了氮素,但尚未转嫩绿,既可减轻移栽时伤苗,又有利插后发根,一旦超过3 d,秧苗已转绿,有可能引起插后败苗。种粮大户要根据插种进度,分批施起身肥。

2.4 改进插种技术

2.4.1 适时早栽

早稻育秧期间气温低,有效积温少,不同农户炼苗次数、程度又不同,单一秧龄指标往往不能客观反映秧苗真实生长量,有时会发生30 d秧龄的有效积温不及20 d的情况,因此以叶龄作为早稻机插秧主要指标比较合理。当叶龄在3叶以上,日平均温度稳定在15℃以上时,争取早插,但在刮3~4级西北风时,必须停止插秧,否则易导致秧苗落黄,返青速度远不及迟插田块。连作晚稻要尽可能早插,保证在7月底前完成插种,因为正常年份宁波市7月底前插种产量差异不大,而到了8月初插种产量下降十分明显,事实上宁波市大多数种粮大户能够在7月底前完成插种。机插连作晚稻的秧龄应控制在15~20 d,超过20 d就会减产,插种时田间保持薄皮水可防止败苗现象的发生。

2.4.2 确保密度与基本苗

朱德峰等[13]在分析我国双季稻制约因子时认为,种植密度低及有效穗不足是制约水稻高产的主要因子。笔者曾采用30 cm×12 cm密植规格进行早晚稻机插大区试验,早稻连续试验3年,每667 m2产量分别为586.9,469.1和554.0 kg,在同一田块上,连作晚稻连续试验2年,均在7月31日插种,每667 m2产量分别为529.1和603.7 kg,每667 m2有效穗考查结果,早晚稻都在20万以上,事实证明无论是早稻还是连作晚稻,每667 m2只要插足1.8万丛,都能获得高产。宁波市现有行距为30 cm的插秧机,大多数最小株距为12 cm,理论上每667 m2可插1.85万丛,如果漏插率控制在4%左右,就能达到1.8万丛。在保证密度的前提下,采用最大秧块插种,每丛插3.5~4.0本,每667 m2基本苗6.3万~7.2万,有利形成大穗。如果每丛插5~6本,基本苗虽达到了10万左右,但往往播种过密,秧苗素质下降,不但分蘖发生慢,而且难以形成大穗。

2.5 加强大田管理

2.5.1 改进水浆管理方法

机插秧要早发,必须促蘖先促根。早稻栽后气温低,最好白天灌浅水,晚上灌深水,遇西北风天气全天灌深水扶苗;连作晚稻栽后气温高要及时灌水扶苗,以防败苗。栽后第1张新叶抽出后应及时露田,促根系生长,以后灌浅水与露田相结合。发棵快的年份,当全田苗数达到预期穗数80%时搁田;发棵慢的年份,应适当推迟搁田,如早稻在5月底、连晚在8月25日以后还不够苗数的,应立即搁田,并且要轻搁,搁田前施氮肥,以提高成穗率,攻大穗。实际生产中,往往发棵快的年份,农户之间产量差异较小,但发棵慢的年份,产量差异会变大,主要原因是搁田过迟、过重,不能保证现有分蘖成穗、成大穗。复水后,以湿润灌溉为主,机插稻抽穗后光合产物积累量大,要防止断水过早。

2.5.2 改进施肥方法

双季稻生育期短,而机插的发棵又比抛秧、手插慢,因此在施肥方法上应以促早发为目标,只有足蘖才能保证足穗。宁波市双季机插稻氮肥施用原则是:适施基肥,重施分蘖肥,补施穗肥;基肥、分蘖肥、穗肥的比例,早稻为3.5∶5∶1.5,机插连作晚稻为3∶6∶1。早稻适当增加穗肥的比例虽能增产,但会推迟成熟期,不利于连作晚稻早插,对收割较早的早稻,穗肥一般不施氮肥;连作晚稻有效分蘖期更短,因此增加了分蘖肥比例。根据笔者的多年试验与生产调查,连作晚稻迟插田块,即使分蘖肥比例提高到70%,无效分蘖也不会增加很多,成穗率仍然可达到70%~80%。分蘖肥一般分2次施,第1次分蘖肥,早稻在栽后见新叶时施,一般在栽后7~10 d,连作晚稻在栽后4~5 d施,因为在栽后5~7 d已可见到分蘖;第2次分蘖肥,在第1次分蘖肥施后5~7 d施。磷肥全部作基肥,钾肥分2次施,分蘖肥和穗肥各1/2。

[1] 凌启鸿,张洪程,丁艳锋,等.水稻精确定量栽培与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1-4.

[2] 毛国娟,金志凤.推行短龄秧苗早栽提高早稻单产[J].中国稻米,2007,13(2):10-13.

[3] 金林灿,施贤波.早稻早熟品种甬籼15的苗期耐寒性[J].浙江农业科学,2013(3):246-247.

[4] 陈国,叶朝辉,金林灿,等.晚粳稻新品种宁81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J].中国稻米,2008,14(6):45-46.

[5] 陈国,金林灿,丁伟红,等.中熟晚粳稻新品种宁88选育与应用[J].农业科技通讯,2009(1):105-106.

[6] 房玉伟,洪一前,薛占奎,等.不同类型连作晚稻机插安全齐穗期和适宜播栽期的研究[J].中国稻米,2014,20(6):42-47.

[7] 何文洪,陈惠哲,朱德峰,等.不同播种量对水稻机插秧苗素质及产量的影响[J].中国稻米,2008,14(3):60-62.

[8] 张建民,孙健,吴龙根,等.早稻机插秧不同播种量试验[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0(6):38-39.

[9] 周青,陈新红,丁静,等.不同基质育秧对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7,25(1):76-79.

[10] 陈吉传,陈志良,喻巨荣,等.早稻机插秧不同盘泥育秧研究[J].农技服务,2011,28(4):557-558.

[11] 徐巧凤.4种基质在水稻机插育秧中应用效果[J].浙江农业科学,2014(8):1152-1153.

[12] 张建民,孙健,章玲芬,等.连作晚稻机插秧化学调控试验[J].浙江农业科学,2010(2):315-318.

[13] 朱德峰,陈惠哲,徐一成,等.我国双季稻生产机械化制约因子与发展对策[J].中国稻米,2013,19(4):1-4.

(责任编辑:张才德)

S 511

:B

:0528-9017(2015)10-1542-04

文献著录格式:陆惠斌.宁波市水稻双季机插高产关键技术的探讨[J].浙江农业科学,2015,56(10):1542-1545.

10.16178/j.issn.0528-9017.20151004

2015-08-12

宁波市粮食生产功能区科技支撑项目(2009C10030)

陆惠斌(1961-),男,浙江宁波人,高级农艺师,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E-mail:luhuibin001@163.com。

猜你喜欢

双季稻秧龄晚稻
晚稻帖(外一首)
海南杂交水稻双季稻单产突破1500千克
双季稻秸秆还田下减施钾肥对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冬季作物-双季稻轮作模式资源利用效率及经济效益比较研究
“四特”晚籼稻系列组合适宜移栽秧龄和播种期探讨
浅谈施用镁肥对晚稻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再生稻与晚稻常规米质及RVA 谱特征的对比研究
稀落谷长秧龄对机插水稻秧苗素质、栽插质量及产量的影响
冬作物秸秆还田对双季稻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旱育秧秧龄与产量关系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