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人为本”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

2015-01-06张萍

文教资料 2014年26期
关键词:新模式以人为本心理健康教育

张萍

摘 要: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贯穿育人全过程的重要工作,必须摆在高校工作的首要位置,面对当前社会环境和时代特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摒弃以往教育模式,加强课程体系改革与教师资源整合,注重“以人为本”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尊重学生的自我价值,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 以人为本 思想政治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新模式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和独生子女生源的增多,传统思政教育模式与新时代学生的个性特征发生了激烈的碰撞,如何提高思政教育实效,成了高校教育者普遍思考的问题。在实践中,我们只有尊重学生个体,因材施教,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才能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

一、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不足

当今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不仅具备完善的科学理论知识,而且有崇高的思想道德情操和良好的心理素质[1]。过去我们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认识,主要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着眼点是“管理学生”,一些高校采取的德育方法还是以传统的说教和灌输为主,用规范的理论宣讲取代情感的培养,学生的心理状况往往容易被忽视,缺乏以人为本理念下的人文关怀,甚至有“泛政治化”倾向,导致“教”与“学”分离,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理想[2]。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内容陈旧、评价体系单一。目前某些高校欠考虑学生的所思所想,从而导致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老套、教学效果不突出。另外,高校德育评价的实际操作方法过于简单,大多学校仍单一采用考试考核测评法。这种单一的评价方法直接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简单化,出现高分低能现象。

2.思政教育方式方法有待改进、教师队伍有待整合。目前高校思政课教育主要依赖课堂教学方式进行传授,不断扩大的学生人数,迫使高校只能采取大班上课方式,使得师生间难以形成有效互动。在教师队伍这块,思政专职教师几乎承担了高校德育教育的全部工作,本来可以起很大作用的高校辅导员和心理咨询中心更多的是形同虚设,行政性事物的限制和师生比例配置的严重失调成为高校思政教育难以突破的瓶颈。

3.学生个体的心理状态关注程度不够,导致思政教育效果不好。信息时代的激烈竞争使大学生感到彷徨,当今大学生很难对“什么最能体现人生价值、什么样的生活才是幸福”等问题达成共识,在多元价值取向面前,某些大学生的在人生理想和信念、道德价值取向、就业及前途命运等方面变得困惑[3]。而对于这些,高校教育者显然关注程度不够,他们的着眼点更多地倾注于日常教学秩序的维护、国家教育方针的贯彻和教舍等日常安全问题的排查,对同学们的内心世界无暇也无心关注,只有出现问题时才会想到如何补救和解决。

二、“以人为本”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路径

校园安全事件一次次地拷问着高校的思政教育效果。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起作用。因此,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除了从教学方式、教师队伍等外部因素着手解决外,更重要的是重视内因,“以人文本”,加强对特殊学生心理问题的排查、疏导,建立心理防范与干预机制,内外因共同作用,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实效。具体来讲,包括以下实现路径:

1.教学方式多样化。一方面在思政课上,教师应改掉“一言堂”、“零交流”的授课方式,应用行动导向法进行讲授。另一方面在课外,教师应采取多种媒介方式与同学交流,知其所想,才能有效教学。在课程考试之外,还可借鉴实践教学参观访问,加深学生认识,入脑入心入行。只有将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有效调动同学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的热情,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2.重视心理老师与思政系列人员的有机结合。近年来,随着学生心理问题的增多,高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一方面我们要积极开展对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职教师的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心理咨询水平和技能。另一方面则要加强对辅导员的培训,以鼓励考取“国家心理咨询师”等方式,让他们掌握必要的心理学技能,并可选拔优秀者担任本学院思政课或心理健康课的兼职老师,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从而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

3.拓宽渠道,挖掘网络和朋辈群体对学生的正面教育功能。加强传统教育渠道与新兴媒体的结合,充分利用网络作为教学资源,拓展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打破固定时间的限制,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需求。同时,应重视朋辈群体的引导作用,一些研究表明:大学生更愿意学习同辈群体的行为方式,认同同辈群体的价值观念,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优秀学子宣讲等教育活动,以榜样力量让他们见贤思齐,达到共同进步的教育目的。

4.提升校园文化。马斯洛指出:“病态的文化造就病态的人,健康的文化造就健康的人。”[4]大学生生活在校园里,校园文化对他们有着很强的感染力,学校社团可以根据学生实际开展各种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让学生融入校园文化、共享心境变化。因为优秀的校园文化不仅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可缓解他们在学业、生活和感情方面的紧张情绪,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既了解释放自己,又有更多机会结识同龄人,有益于他们身心健康。

5.“以人为本”,重视学生心理状态,乃是重视内因、提高思政教育实效的关键。具体包括:一是做好入学初期的心理健康普测与问题筛查,构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对不同问题的特殊学生及时建立心理档案,着力构建“关注困难学生、关注学生心理、关心学生就业”的学生服务体系,满足大学生的内心需求。如积极为贫困生提供勤工助学的岗位,帮助他们减轻经济压力,使他们从自卑无助中解放出来;对于由于家庭变故或成长因素导致心理不健全的同学,则应采取多谈心、多关注的形式切实让他们感受到学校和集体的温暖;就业问题是困扰学生和家长的核心命题,因此学校和学院应该多开辟就业实习点,为他们积累磨炼经验,同时应该举办多种类型的就业招聘会为同学们提供各种平台,让学生“招得进来,走得出去”。

二是建立班级—宿舍—家庭三位一体的防范机制。学校除了设立相关心理咨询中心外,在班级我们还需普遍设置心理委员,充分发挥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网络作用,避免大学生心理健康恶性事件。同时抓住宿舍这个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开展的堡垒,组织开展以心理健康、思想政治教育为主题的公寓文化建设,让思想政治教育覆盖各个宿舍楼,及时了解学生课后思想动态,帮忙解决他们遇到的困难,化解矛盾于萌芽状态之中[5]。只有这样三级联动,才能真正全方位了解同学们的心理状态,为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前提条件。同学们只有在心理问题得到有效关注的前提下,才能有更多更充实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成为社会所需的各类专门人才。

当然心理健康教育还需要学生家长的积极参与,建立特殊学生家长联系簿,定期沟通,共同关注,以期培育乐观、积极向上、心理健全的合格人才。高校全日制的教学环境使得学生得以脱离家长的监管而自由活动,少数自律性差的学生或沉迷于网吧,或忙于交际而荒废学业,导致旷课挂科现象时有发生,甚而有些同学遭遇情感危机不能自拔,这时,固然需要老师、同学们的帮助和提醒,但更需要家长们的积极参与。学校只有建立与特殊学生家长的密切联系,才能共同挽救迷途学子,让他们跟上学校课程安排和教学节奏。

三、结语

高校的初衷在于教书育人、为国家培养复合型人才,如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是社会的共同目的。一方面需要我们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课程体系整合,另一方面更需要我们关注学生这一群体的心理状态,我们只有深入学生实际,把握大学生的思想脉搏和心理特点,遵循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规律,全方位、多渠道育人,才能使学生真正具备社会所需的思想品德和综合素质,以积极、健康和良好的心态面对人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聂万隆,陈剑锋,张永峰.刍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J].教育教学论坛,2013(19).

[2]潘春丽.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J].现代教育科学:教学研究,2013(3).

[3]郑延丽,王建旺.论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J].教育界:高等教育研究,2013(4).

[4][美]马斯洛.马斯洛人本哲学[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8;61.

[5]万宇翔.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创新研究[J].时代教育,2013(15).

基金项目:本文是2013年度安徽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开放基金项目(项目编号:SJD201303)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新模式以人为本心理健康教育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