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兆强:一位农村老教师的成长故事
2015-01-05郝国强
郝国强
受访者:王兆强,男,1951年出生,河北省易县南城司乡三义村人。初中毕业。1971年参加工作,成为一名人民教师,后在易县教师进修学校获中师函授学历。1971—2000年任教于三义村小学,2000—2005年任教于奇峰塔小学,2005—2007年任教于建国村小学,期间均担任全科教师,教授数学、语文、自然、音乐、美术、体育科目,同时担任学校负责人和班主任。2007年调入龙王庙小学,教授数学和语文科目,同时担任班主任,直至2011年退休。1986年获得小学二级教师职称,1991年获得小学一级教师职称,2001年获得小学高级职称。
访谈记事
南城司乡位于易县北部,经济以传统农业为主,第二、三产业发展落后,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当地基础教育水平不高,师资力量薄弱,办学条件落后,有条件的家庭从幼儿园开始就将孩子送到县城读书,导致大量优质生源流失,留下的大多数学生读到初中毕业,就选择外出打工,只有少数人进入高中学习。生源的减少也加速了撤点并校的进程,很多小学都已废弃。
一、走上教学岗位
我生于一个三口之家,独生子,父母都是农民,在生产队劳动。因为孩子少,家庭条件比别人家会好一点,属于“中农”。
“文化大革命”期间,教育遭受一定的冲击。上小学时的一位老师对我影响很大,他不仅知识比较丰富,而且教学方法好;高小时,老师更换频繁,也没学什么东西;后来进社办初中读了两年,社办初中属于全日制,没有教材,教师要自己找书讲课,很多知识一知半解。所以,我的知识基础主要是在小学打下的,学得比较扎实。
我能成为一名教师,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是分不开的。“文化大革命”复课学校缺教师,因为我是高小毕业,大队书记就找我谈话,让我做教师。我自己选择教师职业,主要基于以下考虑:首先,教师工作很神圣。教师可以为国家培养下一代,普及科学知识。其次,教师在当时在生活质量、待遇上都比较好,比较稳定,有安全感。再次,教师工作相对轻松。虽然也要参加生产队的劳动,但是没有那么大的强度。最后,受人尊敬。在农村,人们觉得教师有学问,有知识,值得尊敬。
二、我的教学生活
1. 复式教学体验
1971年我进入三义村小学工作,成为一名人民教师。但由于不是正规的师范学校毕业,我成为了一名民办教师。三义村小学只招收一到四年级的学生,生源基本上是本村四个生产大队的孩子。孩子比较少,教师也不多,最少的时候只有一位,教四个年级,最多的时候有过三位,包括我在内。
刚开始教课的时候,我教两个年级,五六十个人在一个教室里上课。既是全科教师也是班主任,工作量很大:每天上6节课,早上8点上课,上午11点半下课,下午2点上课,5点半放学。一节课45分钟,一周5天,30多节课,基本上都在上课,没有闲的时候。当时刚工作,压力比较大,对教学很迷茫,幸亏有老教师带我,再加上自己琢磨,慢慢地习惯了。后来我成了这个学校的负责人,负责学校的管理工作,承担上传下达的任务,制订学校的工作计划、教师工作计划等,那时候就是白天上课,晚上办公。
2000年,由于生源较少,三义村小学被撤销。我调到奇峰塔小学,教一到三年级。那里就我一个小学教师,各科都教,此外,我还担任学校的负责人,其实就是管理我和一个幼儿园的老师。2005年,学生更少,奇峰塔小学被撤销。我被调到建国村小学,依然是一个人教全科。两年后,学校被撤销。2007年我又调到龙王庙小学,担任数学和语文的教学工作。
我一直担任复式班的教学工作,有时是两个年级,有时是三个年级。复式班的上课方式需要提前写好教案,给一个年级授课的时候,另一个年级的学生做作业,两个年级轮流着教学。我对复式教学的把握还是比较好的,上课也挺顺利。但是,具体的效果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定。因此需要教师根据教材因材施教。教师上课无法估计班上的每一个学生,我采取的方法是让好的学生帮着差的学生,最差的学生我来辅导;留作业讲究层次,好学生多留一点,差学生少一点,让他慢慢学。
2. 教学科研实践
从工作开始,就有教研活动。刚开始时主要是乡里管教育的领导开会。后来有了教研组,当时的教研组以乡为单位,教研组长有举办教研活动所在学校的校长任命。当时所有的教师都会参加,不分年级和学科。教研活动的频率根据一个学期的周数决定,一般是两三个星期集中一次,时间根据教研内容而定。那时的教研活动主要是听课评课,也讨论整个学校的教学计划、学科计划,有时候也举行一些体育活动。2000年以后,增加了教育改革和观念更新的内容。
教研组对我的帮助主要是在听课、评课方面。通过听课,不断学习、改进教法。教研组氛围很好,教师踊跃积极,有什么意见都会提出来。我记得对我的意见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教研内容方面,不仅要研究教学方法,还要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二是教研形式,注重形式的多样化。
我刚入职的时候没参加过入职培训,后来才开始参加培训,利用周末时间学习。
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我还参加了县教育局组织的教师高培,利用麦假和秋假去县里学习。后来我还参加过中师培训,通过考试之后,颁发了中师结业证。
3. 职称评定
1986年时,我评上小学二级,1991年评上小学一级,2001年评上小学高级。那时候虽然有“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我却没有得过。因为职称评定时,除了教师能力,还会考虑人情等因素。
做教师有很多乐趣。我的乐趣在于:其一,通过教育可以为国家培养人才;其二,教学相长,与学生相处,会感到快乐,从学生身上也可以学到一些东西。作为一个老师,道德是首位的,知识和能力是其次的,最好的状态当然是德才兼备。知识上必须严格要求学生,但道德教育更重要。
三、我的家庭生活
1971年刚参加工作的时候,一个月
6元补助,勉强可以生活。1973年结婚后,陆续有了两个孩子,负担加重。一个月的开销不够,要靠工分维持生活。那时候的主食是自己种的玉米,菜也是自给自足。和普通农民比起来生活应该会好一点,但也很艰难。
1982年开始,国家发补助,开始是
40多元,1987年涨到60多元,到1992年是80多元,1994年到1997年涨到200多元。虽然补助提高,但是靠我一人挣钱,养活六七口人,两个老人看病,两个孩子上学,还是比较艰难。
1997年10月转为公办教师后,工资增加。转正之后一个月将近500元,之后就逐渐地涨。2009年实行绩效工资后,每个月工资收入比以前多300多元。现在退休金每月2 300元。
那时候工资标准分公办教师和民办教师。我刚工作的时候,一个月7元,公办教师挣34元、36元、38元不等,最高的挣43元。1992年我一个月80多元,公办教师200多元,相比还是有差距的。
虽然刚开始,工资待遇不是很令人满意,但我还是很敬业的。那时候工作很认真,积极肯干,觉得很有成就感。
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我愿意做一辈子的教师,为国家培养人才,为国家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作者单位: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
(责任编辑:任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