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五柳先生
2015-01-05刘梦真
刘梦真
东晋至今,陶潜辛苦维持的“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的形象,当真不是假象?那死后无比高洁的谥号“靖节”当真不是虚伪的吗?虽然他作为隐士中的真神已深深烙印在文人墨客的追求中,但我却没有心情给他一个字的好评。
一.活该贫穷
戊申岁六月,诗人的“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被一场无情的大火烧了,全家只好寄居在船上,靠亲朋好友的接济过活。422年五十八岁的他生活已近绝境,427年十一月,六十三岁的他淡然离世。陶渊明是在贫病交加中离开人世的。他原本可以活得舒适些,至少衣食不愁,但“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不过,我想,家有妻儿,却连最基本的生活保障都没有,连自己最爱的人都要跟着自己挨饿受冻。这该是多么失败的丈夫和父亲。陶潜先生,你是质性自然,不注意所谓的物质生活;你是娶了一位好老婆,善解人意的翟氏理解并支持你的隐士气节。可你就没有想过亲人的遭遇吗?只为了不违背自己的心性就将妻儿的温饱抛于脑后就应该忽视作为丈夫和父亲的责任吗?你的性情我们钦佩我们敬仰,可不该不闻不问那因你日益廋削的妻子,那悲惨饿死的孩子。有性情的隐士就应该丧失人性吗?你也曾劝农,可你为何不“民生在勤,勤则不匮!”你责子“懒惰故无匹”,可自己“且进杯中物”而不“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
陶潜性嗜酒,写有《饮酒》二十首和《述酒》《止酒》等诗。他在担任彭责令时将三顷土地分出二顷五十亩皆为酿酒而备。酒代表着真性情真豪迈,可不该是建立在饥饱尚未满足的情况下。“平生不止酒,止酒情无喜”,这足取吗?陶潜的懒惰更是有目共睹,“生生所资,未见其术”,这是为何?因为你从未想过耕田植桑解决家庭的温饱问题。我可以理解为他对自己能力的欠缺有些许愧疚吗?是啊,一个满心只为自己考虑的自私大男人有什么必要去考虑学习如何耕种如何照顾妻儿呀?不得已做官是为了挣三径之资,这又是何必呢?既然不用了解粮食的重要性,那陶渊明怎么需要吃饭怎么需要那污浊不堪的银钱呢?他的隐居如此清贫,大火让他一无所有,可仍死心不改,落得悲惨结局,过着乞食生活,真是“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啊。相比于陶潜,我更欣赏陶弘景,即使隐居茅山仍心忧国家,以信件形式辅佐梁武帝,保持着自己高尚的“山中宰相”节操,间接出仕实现了政治抱负,深受百姓爱戴。陶弘景正确处理了出仕与入仕的矛盾更让人觉得可贵。相比之下的陶渊明太偏激了,偏激到咏贫士自欺欺人。这不是麻木不仁是什么?他的人性和良知哪去了呢?这难道不是孔乙己和阿Q吗?
二.当真不恋官
“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受传统儒经的影响,怀有兼济天下大济苍生的壮志的他直到二十九岁的“高龄”才出仕为官,但终其一生,所做的也不过是祭酒、参军、县丞一类的芝麻小官,不仅壮志无法施展,而且不得不在苟合取容中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场人物虚与委蛇。到三十九岁时,他开始成为载翔载飞的翼翼归鸟,走上了归隐田园之路。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是义熙元年(405年)。那一年,已过“不惑之年”的他出任彭泽县令。可“不为五斗米折腰”他弃职而去永远脱离了官场。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陶渊明当真是“误落”,那为何又“脱然有怀”“故便求之”?我无法相信他是考虑到可怜的妻儿。出生于一个衰落的世家,寒窗苦读十载,只为金榜题名。有幸为官,施展宏图,报效国家,是所有学子读书的终极目的。历史上显赫过的陶氏家族走出的陶元亮,如何不期望在政治舞台上施展拳脚?五次出仕,五次逃离,想必是对他的一次次打击。当每次伤疤逐渐愈合渴望再试官场时,他又被毫不留情地排斥在外,于是,他逐渐对自己和官场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逐渐丧失对官场的执着向往黯然离去。失败的打击已让他绝了念想,故从此无牵无挂无欲无求埋没于深山,但他内心定有小小希冀。东晋朝代,隐士被推崇,显贵以能招到高洁隐士而为傲。陶潜更希望他的隐士之名能远播,这样自己可以以另一种身份入仕,或许更能享有盛名,于是他毅然决然的隐居,想要在做一名隐士方面更加出色更能被人钦佩。不得不说他有胜利成果,有慕名而来的江州刺史王弘和颜延之,我猜想陶不予理会定是为了彰显自己的高洁声名。不得不说未能成功走入官场的陶渊明实际中活的更累!
三.其性真否
青年的陶渊明为光耀“悠悠我祖”,树立了夸父精卫刑天荆轲等“逸四海”“大济于苍生”的猛志,可最终“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加之他性格问题,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于是,陶渊明一直处于“出世”与“入世”的矛盾斗争中。有人说,陶渊明归隐得真守拙得真。我认为,非也。我发现陶渊明没有任何正面品格让我学习:
1.家国上不负责任。不管内心有多么不羁,不管性格多么自然,但既然你有妻有儿就不该置他们不顾。“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照样可养家糊口。何必“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只为了自己内心的舒适而不在乎亲人的感受,这样的做法未免自私至极。在父亲和丈夫的身份上我永远瞧不起陶渊明。
2.品行上虚伪透顶。自诩“质性自然”,不愿“以心为形役”、不肯“为五斗米折腰”而解绶去职,过起了躬耕自足的田园生活。其实官场不适合自己你完全可以转身潇洒离去,何必扯出一堆可有可无貌似解释加掩饰的废话,真正率真自然何需婆婆妈妈?自己的能力不足以在官场生存,却偏说“误落尘网中”,这尘网还不是自己张给自己最后束缚了自己?在失败时悔恨当初并为自己找借口更是虚情假意!
3.性格上缺陷至极。都说比天大的是海,比海大的是人的胸怀,更何况是顶天立地的男儿?官场污浊黑暗就不会出淤泥而不染?我想他更不可能如屈子那样为了理想投身汨罗。陶渊明不懂得去适应生活去智慧而不圆滑的独立于世俗。这正是他的悲哀。人贵真,诗亦贵真,诗真乃由人真而来,陶诗性格上缺陷谈何真诗?
4.精神上消极颓废。《归去来兮辞》似乎要与上流社会公开决裂,归隐田园,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再屈身逢迎。但陶诗更多是“人生无常”,“乐安天命”等消极情感。陶渊明不时还透露出对世事不能忘怀济世志向永不熄灭的情绪。有时他又概叹“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最后又归结为“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陶诗存在许多安贫乐道、及时行乐、避世消极的东西。陶渊明做人不真,作诗虚美,是一个标准封建士大夫。
五.乌托邦情结
陶渊明的幻想是几千年中国人的精神鸦片。有人说陶诗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确实,在《桃花源诗》及记里,诗人描述了一个心中的理想社会。这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劳动,大家过着富庶和平的生活,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但我对这种乌托邦幻想实在不敢苟同,因为毕竟这种幻想本质是消极的。
陶渊明去世后,越来越多的文人对陶渊明的评价越来越高。王绩多次退隐田园,以琴酒自娱。孟浩然对陶十分崇拜,李白那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思想和陶渊明是一脉相承的。杜甫把陶渊明视为知己。白居易曾去拜访陶渊明的故居,写下了《访陶公旧宅》颂扬陶渊明。中国古代的文人,有嗜酒的共性,这与陶渊明的影响是分不开的。白居易“其他不可及,且效醉昏昏”。欧阳修说:“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吾爱陶渊明,爱酒又爱闲”。王安石曾说“晋宋之间,一个而已”。苏轼用“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八个字赞陶诗,把陶渊明当成良师益友。辛弃疾称:“高情千载,只有陶彭泽”。连鲁迅先生也说过,“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陶渊明的诗文和为人,影响了李白、杜甫、白居易、苏东坡、辛弃疾等一代代中国文人的思想和创作。但陶后历代的文人们实是出于自己的偏爱,多着重欣赏和赞扬消极避世洁身自好这方面的特点。我认为这是中国文人的悲哀和可怜。精神鸦片对人思想健康的毒害可谓大矣。
总之,对于陶渊明,无论他被骚人墨客多么推崇,但于我,永远无法理解也不想理解。他的言语与行为,他的诗文与思想,我永远嗤之以鼻。
(作者单位:河南郑州外国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