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校德育生活化的基本途径
2015-01-05王应军
王应军
如何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呢?经过多年的的探索与实践,笔者认为应从坚持以下五个基本途径。
日常养成。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入手,是德育生活化的有效突破口。儿童的良好行为习惯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在社会道德舆论的熏陶下和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影响下,通过方向引导和训练强化而逐步形成的。在养成教育中,我们开展“我是小主人,争当小明星”活动,充分调动每一名同学的积极性,让孩子们为自己确立奋斗目标,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主动为班级承担责任,每月一次自评、小组评、教师评、家长评,在争当小明星的道路上,留下了自己串串进步的足迹。
课堂生成。课堂学习是学生在校生活中最重要的活动,课堂中蕴含着许多德育因素,我们将课堂教学内容的德育分为三方面:一是教材承担着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主要任务;二是相关学科教育内容中的德育因素,承担着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任务;三是班队活动课,它是一种更为自由的德育课,也是一种以德育为主的综合实践课,由班主任老师针对班级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开展专题活动。课堂上教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教学,积极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资源等,教书和育人两大教育功能有机结合,起到了潜移默化、水到渠成的教育作用。
文化引领。学校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学校引领教师和学生发展的旗帜,是学校办学历史中积淀下来的精神财富。学校要构建富有特色的学校文化和班级文化,形成优质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制度环境,以促进学生的道德自主建构。学生在学校所受到的文化环境的熏染,往往沉淀在他的性格、习惯和人格深处,为此,在校园里布置醒目的名言警句、通俗易懂的标语,可以展示学校优美的校园文化,时时处处给每位师生以启迪。学校将争创“书香校园”、争当“读书小明星”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主要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在读书过程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家校互动。只有家校合力才能真正搭建起了孩子成长的“德育场”。学校每学期都召开一次家长委员会,及时向家长汇报学校的近期工作,与家长交流教书育人的思路,努力使学校倡导生活德育的理念、做法在交流中得到认可和支持。每个月我们都要布置给学生一个特殊的作业——给妈妈洗脚,并要求写成日记,还要家长反馈。结果从日记中了解到他们从真实的生活中去触摸、感知家人,明白了父母为自己的无私付出。还发现虽然自己只给妈妈洗过一次,却让妈妈激动不已,有的一个劲地夸自己长大了;有的吃饭时不断给自己夹菜……从孩子们的话中,读出他们知道了该如何去孝敬长辈,如何用感恩的心去对待生活、对待生活中的人和事。家长反馈学生实践认真,不仅学会了理解父母,还学会了关心别人。在生活中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如对人有礼貌了,不任性了。
社会实践。实践活动是德育由静态的、单调的活动走向生动具体的道德体验的良好载体,学生通过参与学校精心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体验和感悟到道德生活的意义。每年的清明节带领学生到当地红色教育基地——会宁县大墩梁听老红军讲述抗日战争的故事,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提升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锻炼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形成健全向上的人格,全面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一些学生根本体会不到父母长辈的艰辛。只有让学生从具体的情景、典型的事例中去体验成人工作生活的甜酸苦辣,才能使他们从内心深处碰撞出勤俭节约的火花,激发出勤俭节约的真实情感,才会更加珍惜父母给予的零花钱。我们带领学生走进农村,走进田间地头参加生产劳动,在劳动中学习生产知识,掌握劳动技能,感受劳动的辛苦,体验收获的喜悦,感受对劳动人民的感恩之情,会宁“苦甲天下”!但会宁人却以“人定胜天”的豪迈气概改造自然,生息繁衍。同时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良好品质。感受到劳动的快乐和光荣,懂得劳动创造一切的道理。
离开生活世界的活动和交往,教育便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德育就成为一个与生活隔离的孤岛。生活既是学生各种道德认识素材的主要来源,也是学生道德践行的土壤。生活德育不但要贯穿学校生活的所有时段,而且超出这一时段向前向后延伸,是终身德育。为了弥补德育与生活的断裂,“生活化”便是合理的思路,生活化德育模式是当代德育的主流途径。
[注:本文系甘肃省十二五基础教育科研课题(批准号:GS[2014]GHB0038)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甘肃省会宁县丁家沟乡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