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设计史》教学法初探
2015-01-05何帅森
何帅森
如何上好《中外设计史》这门课程呢?
一.明确学习设计史的意义
《中外设计史》是新生入学接触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是一门必修课,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设计的历史发展状况,了解设计活动和设计风格的历史演变,从而更好地借鉴传统,提高审美能力,获得设计灵感,并打下扎实的设计思想和设计实践的理论基础。
刚入学的新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了解的不透彻,而且大学的学习模式与中学也有着很大的区别,所以第一节课对课程的介绍尤为重要。我都会问学生一个问题:请大家思考一下,为什么要学习中外设计史?
学生的回答各种各样,有的说:因为学设计史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很多著名的设计师,看到很多优秀的设计作品;有的说,学设计史可以使得我们明白设计的起源,在理论上指导我们以后进行设计;甚至有的说,设计史有3个学分,不通过考试,拿不到毕业证。在大家的讨论下,原本严肃的课堂氛围变得轻松。
这时,老师再来解答这个问题:咱们学习设计,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做出好的设计作品,这就好比烹饪,要做大餐,首先要买回新鲜的食材和佐料,因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习中外设计史就是一个像备菜的过程,这么呢课程的学习不仅涵盖中西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设计大师、设计作品和设计流派,也包括从设计理论研究的内部(对人造器物造型、风格、技术等因素的研究)走向其外部(对人造器物与社会、文化、市场、历史关系的研究),更可见不同的文化传统对设计的影响。设计与社会生活的联系非常紧密,设计造物中自觉不自觉地渗透了民间风俗的点点滴滴、反映了时代与社会的变迁,表现形式也更加鲜活、丰富多元。领悟了这些,我们的设计就有了源泉,我们的“大菜”才能做得“色香味”一应俱全。
二.采用相对灵活的教学方法
因为受到课程性质的局限,设计史一般都采用期末闭卷考试,引入平时成绩考核并加大平时成绩考核比例是适合该专业学生的教学模式的考核方式,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共同组成学生的综合考评成绩。
理论课最忌讳满堂灌,老师讲的辛苦,学生听得瞌睡,效果却基本没有。为了摆脱这样的桎梏,我决定每次课腾出15分钟时间,留给学生,让每个同学为全班讲解他喜欢的设计师、画家、艺术流派或艺术作品,每人5分钟,结合自己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分享给同学们自己的见解和感悟。
事实证明这种方法很有效果,全班50人,就可以涉猎到50个不同的设计史知识点,而且这种把讲台留给学生的形式不仅打破了“一言堂”的老规律把讲台留一些给学生,也使得学生锻炼了自学的能力,一举两得。
除此以外,教师在教学中应采用创新的综合教学模式:第一,根据艺术设计史专业学生的思维特点因材施教,进行有针对性的个性教学。第二,教学过程的创新。课题以“手的思考、口的表述、心的学习”的方式来体验、演绎平面设计历史。这不仅是学生自我认知的记录,也是其以自己的方式探索学习的形式,这是值得称赞的第一步。它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潜能,使教学更加生动活泼。第三,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设计史论与专业设计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设计理论建设提供实践平台和信息的反馈。
三.允许不同观点的存在
在近8年的教学中,我发现,从高中迈入象牙塔的学生由于经受过高考题海的“训练”,大都比较因循守旧,唯课本论,唯老师论,自己不敢有新的观点和想法。而这种“听话”却是学设计专业的大忌。学习设计史中的设计作品,可以和学生共同研究探讨他的优缺点,虽然经典应该致敬,但创新和求变才是设计的灵魂。
对于学生提出的不同观点要予以鼓励,如果不正确要恰当的引导,但这种敢想敢提出不同观点的思维习惯一定要予以保护,这是设计师培养的起点。
四、品味历史文化对设计的影响
在强调多学科交叉研究的当代,把设计放在一个大的文化背景下我们便会发现,设计与艺术的密切关系除了造型表达方面的互通外,他们的创作思维亦有相通之处。很多优秀设计师的艺术学习背景对其设计风格的影响非常大。更重要的是,设计师与艺术家一样,他们在思维创新和表达语言方面的探索都具有强烈的审美特点和实验性。
设计史课堂上,通过对艺术发展与设计发展的比较,引导学生建构一个广泛的视野,这样学生再看待设计问题的时候,就不仅仅是就设计而看设计这么简单和表象设计。也不仅仅是对实用功能的满足、对造型之美的探索设计,也可能是对文化经历的感悟、对新技术媒材的偏好、对生活情趣的分享,甚至对社会问题的问责。
把一门艺术设计史论课上活,势必需要教师用自身巨大的教学兴趣和热忱来激发学生旺盛的求知兴趣和热情所谓教学相长互动呼应,自然不是凭借教师单方面就可以做到的作为教师只要肯用心会钻研饱含热情投入教育和教学,自然能化枯燥为生动,转困倦为兴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教学这块领地上,教师永远是首当其冲的利器,如何将自我磨利值得每一位教师终身研究。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