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漠养鳟鱼 十年战天灾

2015-01-05

党建文汇·下 2014年1期
关键词:虹鳟鱼阳关都江堰

我觉得,作为一个人,活在世界上,一定要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这就是人的价值。所以在这几十年中,我很庆幸,我们能把泛滥成灾的洪水化害为利,变害为宝,我觉得这就是一种价值。 ——何延忠

甘肃省敦煌市的阳关镇被库姆塔克沙漠三面环绕,长期遭受风沙干旱的侵袭,条件非常艰苦。但是有一个人竟然在大漠之中养起了一种名贵的冷水鱼。更令人惊奇的是,他花了十年的时间,在这里修建了一座“沙漠都江堰”。他就是何延忠,碧泊产业公司董事长,养殖虹鳟鱼30年,他的另一个身份,是敦煌飞天生态产业科技园的负责人。

2011年,在敦煌流行着这样一句话:敦煌百姓笑嘻嘻,全体开吃虹鳟鱼。让人不可思议的是,这家家吃、顿顿吃的虹鳟鱼不是花钱买来的,而是随手捡来的。说起这个,何延忠真是欲哭无泪。这都是因为他的鱼池遭受了一场灭顶之灾。

2011年6月16日,敦煌普降暴雨。凌晨3点,身在兰州的老何接到一通电话,“说这边发洪水了。没有见过那么大的洪水,轰隆隆的声音可怕得很。”当晚守在鱼池边的王永斌回忆起洪水袭来的那一幕,仍然心有余悸。第二天,当何延忠赶到现场时,鱼场已经面目全非。“不到十秒钟,洪水过去了,所有的鱼全被冲走了。西边的滩上到处都是鱼。大鱼300多万,鱼苗600多万,将近1000万尾虹鳟鱼,瞬间全没了。那个时候很心酸,因为毕竟搞了那么多年。”至今,老何提起那次洪水仍忍不住直抹眼泪。敦煌市水流所到之处都密密麻麻、横七竖八地散落着老何养的虹鳟鱼,场面触目惊心。这次洪水给老何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亿元,而最让他心痛的是鱼场12万尾亲育种鱼,花了30年时间精心培育,达到当时那种规模,非常不易,这个损失无法估量。但是,除了重头再来,老何别无选择。因为虹鳟鱼是他30多年的心血,因为在这片沙漠,他曾经付出了常人无法想象的辛苦。他把自己在兰州的家产作为抵押,贷款开始了灾后重建。

虽然这一次的损失几乎是致命的,但老何内心却是喜忧参半。忧的是自己2亿元的损失,喜的是他在这里花了十年时间和心血修建的“沙漠都江堰”生态治理工程为阳关镇百姓避免了一场毁灭性的灾难。原来,阳关镇紧邻库姆塔克沙漠,沙尘暴猖獗,然而一到汛期,这里又长期遭受洪水侵害,当地群众的生活受到严重的影响。在这次特大洪水中,“沙漠都江堰”使得90%的洪水分流,使阳关镇的几千条性命和上万亩农田免于灾难,然而距离沙漠只有1公里的养鱼场却被全面摧毁。那么,老何为什么要把鱼场建在条件如此恶劣的环境中呢?

1986年,何延忠在甘肃省永登县成立了全国第一个虹鳟鱼养殖基地,经过3年研发和十几年的发展,老何成为了全国的养鳟大王。然而他的目标远不止于此。永登县位于甘肃的东部,为了能在甘肃形成虹鳟鱼产业带,老何把目光投向了甘肃省西部的敦煌阳关镇。他决定在这片茫茫大漠上再建一个虹鳟鱼养殖基地。然而,最初的基础建设刚开始,麻烦就源源不断地出现。“有时候赶上员工吃饭,沙尘暴一来,锅碗瓢盆刮的满地跑。吃水要到好几公里以外去挑。”如果说艰苦的作业环境可以克服,那么恶劣环境中的施工技术却只能不断摸索。修一条公路、拉一条电线、挖一个水渠,这些看似简单的事情在沙漠里都变得不再容易。如此艰难的施工持续了整整两年,老何投资8000万元的养殖基地就此落户阳关。

然而,老何刚把永登基地的80万尾虹鳟鱼引入阳关,茫茫大漠就给了他一个下马威。2004年3月,老何经历了他来敦煌后最大的一次沙尘暴侵袭。几十丈高的风沙黑压压地涌了过来,短短的十几分钟沙尘暴吹过之后,所有的鱼池都沉淀了厚厚的一层沙子,把鱼都给埋住了。这对于对水质要求特别严格的虹鳟鱼(国外把它叫做“测试水质的生物指示剂”)来说是致命的。果然,没一会儿,那些被泥沙掩埋的虹鳟鱼陆续出现了死亡现象。短短几十分钟,80万尾虹鳟鱼所剩无几。如此恶劣的天气,老何还是第一次遇到,这是他当初投资时万万没有想到的。

这件事给老何的触动很大,直至此时,他才真正地开始了解敦煌、了解沙漠。近几年,敦煌的荒漠化治理形势严峻,沙丘每年以4~10米的速度向阳关逼近。当地百姓年年种树,种了枯,枯了再种,也没能抵挡沙尘的侵袭。与此同时,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上游肃北、阿克塞的洪水在汛期聚集阳关,泥石流灾害频频发生。老何认识到:在这里,不是养鳟鱼,而是防风治沙治水害才是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然而,他的这个想法刚提出来,就遭到了所有人的反对。“十人治沙九人赔”是当地的一句俗语,老何是不是疯了,放着好日子不过,非要来填这个无底洞。但是“人一辈子要干一件事,要干成一件事”,老何想,虹鳟鱼需要最好的水质、最好的生态环境,如果他能把敦煌的环境治理好,在沙漠养鱼不但可以成为现实,好的生态环境还能为自己带来更多的商机。于是老何开始研究起了防风治沙,他邀请各界专家学者进入沙漠,实地勘察。最后,成都平原修建的都江堰为老何带来了灵感,他要建一个“沙漠里的都江堰”,把洪水分流、存储,变成可以利用的水资源,用水害来治理沙害。

为了能够把洪水分流过滤成纯净可用的水资源,老何花了整整十年时间,耗资上亿元,付出了自己全部的心血。夏天的沙漠气温经常高达四五十度,有时天气实在太热,工人就只能晚上施工,可到了冬天,温度又低到零下二三十度。然而,无论酷暑严寒,无论风沙雨雪,老何都和工人们一起战斗在沙漠的最前线,带着干粮和水一待就是一整天。花费巨大的时间和精力做这件事,到底值不值,他心里有自己的判断:“我经常跟我的员工说,要拿出和魔鬼打交道的精神,才能实现我们的目标。”

这十年,老何很少回到自己远在兰州的家,不经意间,他的一双儿女也已经从少年长成了青年。连他自己都说:“作为一个父亲,我为家庭做的确实太少了。”何永栋刚开始对父亲的做法很不理解,可是在一次意外之后,小何彻底改变了自己的想法,开始与父亲并肩作战。8月午后的沙漠极其炎热,老何依然像往常一样到沙漠里考察施工,突然就那么直直地栽倒在地上。工人们连忙七手八脚地将他抬出工地,打了120,把他送到医院。等老何再次醒来的时候,已经是第二天下午,他整整昏迷了21个小时。由于长期操劳过度,老何被诊断为颈动脉灌注不足,需要好好休养。可他刚刚出院,又去了“沙漠都江堰”的施工现场。看到父亲如此付出,何永栋最终决定放弃上海的工作,回到甘肃,“和父亲一起融入到他的事业中”。

十年来,老何和他的团队搬运沙丘岩石500多座,拉运石料1亿多立方,在沙漠中修建防风堤坝21公里,分洪河道56公里。最终完成生态化治理两万六千亩,荒漠化治理56平方公里,将威胁阳关村庄的沙丘向后退移了近5.6公里。尽管2011年“6·16”特大洪水中,养鱼基地严重受损,但“沙漠都江堰”的成功分流,沙漠绿色植被的陆续出现都让老何的团队有了继续留在这里战斗的信心。目前养殖场已经修复完成,老何也在敦煌市开了一家“国鱼馆”,用养鱼和餐饮的收入维持沙漠治理工程的继续推进。“从目前的状况看,我们压力很大,但是我有信心,因为虹鳟鱼的产业我们有一个成功的模式,在生态治理方面我们也已经摸索出来了两个办法,这是我们将来必胜的条件。”对于未来,何延忠信心满满,他不但要在这里继续完成他的虹鳟鱼产业带的整体规划,还要在这片茫茫大漠中开发出特色旅游、影视基地等新的商机。 (据中央电视台《生财有道》 嵇思嘉/整理)endprint

猜你喜欢

虹鳟鱼阳关都江堰
拜水都江堰
遥望阳关
都江堰2275周年大事记
——
李冰与都江堰
牛脾转移因子联合核酸疫苗对虹鳟鱼IHN病的保护率影响研究
卢氏县朱阳关镇杜店村
千古奇观——都江堰
西出阳关
黄沙当中寻阳关
饲料无酶褐变对雄性虹鳟鱼胃蛋白酶活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