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淡梅核气的辨证施护
2015-01-05杨海燕
杨海燕
【摘要】为探讨梅核气辨证施护的临床疗效,选取我院收治的21名梅核气患者按中医辨证分型进行施护。梅核气主要是因情志不畅,肝气郁结,循经上逆,结于咽喉;或肝郁脾滞,津液不得输布,凝结成痰,痰气结于咽喉所致,故辨证论治应以疏肝运脾,理气化痰为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护理原则和方法,并配合情志护理和中医护理技术,才能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梅核气;辨证施护
【中图分类号】R2761【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01-0042-01
梅核气是咽喉科常见病之一。其基本病机为痰气交阻,凝结于咽喉部所致。梅核气类似于现代医学中的咽神经官能症、癔球或咽异感症[1]。其临床表现为:咽喉中有异常感觉,如梅核塞于咽喉,咯之不出,咽之不下,不痛不痒,时发时止,不碍饮食及呼吸为特征的咽喉疾病。以性格内向,不合群者多见,好发于妇人。自2010年起,我院运用中医理论,对收治的21名梅核气患者进行辨证施护,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共收治21名梅核气住院患者。其中,男性8例,女性13例;男性多有吸咽史;年龄最大者72岁,最小者10岁,平均年龄485岁;病程长者8年,短者半月。按中医辨证分型,肝气郁滞型14例,痰气交阻型7例。住院天数最长者14天,最短者3天,平均住院日4.9天。结果:痊愈12例,显效5例,好转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048%。
2辨证分型
21肝气郁滞型咽喉异物感,或如梅核,或如肿物,吞之不下,吐之不出,但不碍饮食;伴胸肋、脘腹胀满,抑郁多疑,心烦易怒,喜叹息;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2]。
22痰气交阻型咽喉异物感,咽喉多痰,咳吐不爽,或咳嗽痰多;伴肢倦、纳呆,脘腹胀满,嗳气;舌质红,苔白腻,脉弦滑。
3辨证施护
31肝气郁滞型患者施护要点
311起居护理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冷热适中,室内舒适,清静,避免外界干扰。有条件者可在室内、外养些花草。生活有规律,不要过度劳累。
312饮食护理饮食有节,少食辛辣刺激、肥甘厚味。适宜食用富有营养、易消化、清淡之食物,多饮水。可多食清润之品,如萝卜、百合、银耳、莲子等。戒烟酒。
313给药护理遵医嘱按时服药。方选加味消遥散加减,以疏肝理气,散结解郁。中药汤剂宜温服,可少量多次分服或以药代茶饮。在服药时,最好将药小口慢慢咽下。服用中药汤剂后半小时用冰硼散吹咽部,半小时内不饮水。
314情志护理畅情怡志,避免郁怒忧思等不良情绪。患者情绪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治疗效果,故应关心患者,向患者耐心解释病情,消除患者的疑虑,增强其治疗的信心,使患者保持心情舒畅,精神愉快[3]。
315针灸护理选取天突、内关、合关等穴,平补平泻法,留针10~20分钟,每日1次。
316耳穴埋豆用王不留行籽贴在耳穴相应的反应点上,以疏通经络,调节脏腑气血功能,促进机体阴阳平衡。选用食管、内分泌等穴,一般耳穴贴留3~5天,每4小时1次,以提高疗效[4]。压豆后嘱患者自行按摩,以按压为主,切勿搓揉,以免搓伤外耳皮肤,继发感染。
32痰气交阻型施护要点
321起居护理指导患者养成生活规律和饮食有节的良好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居处环境应安静、幽雅。
322饮食护理饮食不宜过饱,宜少量多餐。忌食肥甘油腻,助湿生痰之品。食疗可用茯苓饼、萝卜丝等,有助于理气化痰。
323给药护理方选半夏厚朴汤加减,以行气导滞,散结除痰。中药汤剂水煎,浓缩取汁,服时应徐徐咽下。服用中药汤剂后半小时用冰硼散吹咽部,半小时内不饮水。
324情志护理此型患者多较为敏感,故平时说话时应谨慎,注意语调和用词,避免造成不必要的猜疑和错觉。指导患者学会自我排解不良情绪。吃饭时勿谈论不愉快的事情,以免影响食欲,可放些轻松愉快的音乐。
325针灸护理选取内关、足三里、肝俞、上脘等穴,平补平泻,留针10~20分钟,每日1次。
326耳穴埋豆选取神门、胃、食管等穴。
4小结
梅核气主要是因情志不畅,肝气郁结,循经上逆,结于咽喉;或肝郁脾滞,津液不得输布,凝结成痰,痰气结于咽喉所致。检视患者咽喉,多无异常,其症状每与情志变化有关,常伴胸胁胀满,喜叹息、嗳气等症状。妇女可并发月经不调、乳房胀痛。病位主要在肝、脾。中医认为肝主疏泄,喜条达而恶抑郁;脾主运化水湿,在志为思。患者多因情志不畅,肝气郁结,肝郁脾滞,不能运化和敷布津液,而聚湿为痰,与气相搏,阻于咽喉,发为梅核气。故辨证论治应以疏肝运脾,理气化痰为主。辨证施护也应遵循此原则,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护理原则和方法,并配合情志护理和中医护理技术,才能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 王德鉴.中医耳鼻喉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244.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 24个专业10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M].2011:510.
[3] 贾春华.中医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39.
[4] 张广清,彭刚艺.中医护理技术规范[M].广州:广东科技出院社,2012:13-14.
(收稿日期:2013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