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际关系对父母生活满意度影响的实证研究
2015-01-05董洪超胡荣华
董洪超,胡荣华
(1. 南通市交通运输局 信息中心,江苏 南通 226001; 2. 南京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6)
【统计调查与分析】
代际关系对父母生活满意度影响的实证研究
董洪超1,胡荣华2
(1. 南通市交通运输局 信息中心,江苏 南通 226001; 2. 南京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6)
利用江苏省农村千户调查数据,研究不同生育状况居民的生活满意度是否具有显著差异,以确定子女对父母生活满意度能够产生影响,并通过路径分析得出子女的生活情况、学习情况、教育质量、教育收费情况以及孝顺情况对父母生活满意度具有直接影响,而子女的工作情况以及子女陪伴父母的时间则对父母生活满意度产生间接影响。
代际关系;生活满意度;方差分析;结构方程
一、引 言
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中国人在思想上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很大,中国大多数中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对子女关心往往超过自己,常常将子女摆在比自身更加重要的位置上[1]。已有研究大多将目标定位在城市,将城市家庭中的代际关系作为研究重点,这是因为生活在城市中的人比生活在农村中的人更为关注代沟现象[2],而农村社会中最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还停留在物质层面。近年来,农村的代际关系问题日益明显,农村中教育、子女工作、代际间居住距离等问题表现得更为突出,而目前农村中代际关系的研究却是一个被忽视的环节,所引起的社会问题亟待解决,更应该引起学者与政府的重视。
代际关系对居民生活满意度的影响这一研究不仅反映了居民对子女相关情况的满意度,更从深层次反映了中国特别是农村地区中老年人对目前的教育发展、城镇化过程中年轻人的务工以及中国养老保障措施等情况的感知,不管从微观层面还是宏观层面,本研究都有现实意义,可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有针对性的理论依据。
二、文献回顾
关于居民生活满意度的研究最早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Ogburn于1927年就对生活满意质量的研究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在他的领导下,胡佛研究中心1933年发表了专著《近期美国社会动向》,专门讨论和报道美国生活各方面的动向。1958年,美国经济学家J.K.Calbrith等人在《富裕社会》中首次提出了生活质量的概念[3]37;之后,Campben等人于1976年进行了一项全国抽查,研究内容涵盖了生活整体的满意度及13个生活具体方面的满意度,并将生活质量定义为生活的总体感觉[4]26。
Karl Mannheim首先从社会学角度提出了代的概念, Krause研究认为在良好的家庭关系中,子女对父母更多的是从精神和物质方面给予支持,可使父母获得更高的生活满意度[5]227-232;Matilda White等人在对社会财富的代际间分配进行考察时发现,虽然从宏观角度看代际之间存在分歧,但在微观层面上子女都会希望自己的父母有更高的生活品质,故以牺牲子代的利益来提高亲代的社会福利,这不仅不会引起代际冲突,反而能加强代际间的整合[6]。
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中国学者开始对生活质量进行了理论探讨,而开展大规模的经验研究则是在80年代中期之后。林南等人与天津社会科学院合作对天津千户居民的问卷调查,采用因素分析法和结构模式分析法,通过测量人们对生活各方面的感受和满意程度,提出了一系列生活质量结构与指标模式[7];周长城在主观生活质量指标体系研究的基础上,给出了详细的总结与分析,又从工作状况、休闲娱乐、家庭与社会关系、健康状况、消费状况、自我发展、公共服务、公共政策8个方面49个三级指标中提取了5个公共因子作为衡量生活质量的二级指标[8]13。
中国近现代对于代际间关系的研究开始得较晚,陈皆明等人、张新梅分别探讨了中国城市家庭内部的代际以及养老问题。前者实证分析了老年人的生活安排和子女对父母的经济支持[9],后者发现与子女的经济支持相比,社会保障状况对老年人生活影响更大,并受能力、经历、经济状况等因素限制[10],但子女对父母的反馈非常有限,在情感和服务性方面也很难提供足够的支持;同钰莹通过对北京多维纵向调查研究资料分析,在子女孝敬表现中亲代认为子女孝敬内容的重要程度依次是:生活方面的照顾、精神方面的主动关心、听话不顶嘴,经济方面则排在较后的位置[11];张岭泉从子女对老年父母的经济支持状况与影响因素、子女对老年父母的服务型支持等方面,对父母的生活情况进行了探究[12]49-51。
三、 研究指标选取与样本抽取
代际关系指的是家庭中的长幼两代人之间的关系,父母对于代际关系的满意度是一个综合的概念,笔者对代际关系进行细分,从7个维度详细考察了代际关系对总体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由此建立代际关系以及人口特征的指标体系,见表1。
表1 代际关系满意度及人口特征指标体系表
根据地理位置将江苏省划分为3个区域,在抽样调查中,苏南5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水平都远超过苏中苏北区,农村户口居民的总数要少于苏北地区,而江苏的特殊地理分布使苏中地区只有扬州、南通、泰州3个市,远少于苏南苏北(各5个),故苏中调查对象的选取也少于苏南,而苏北总体农村户口居民人数远多于前两个区域。本次抽样总体为江苏省全体农村居民,总体人数超过3 500万。在全省104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采用分层抽样法抽取21个, 再从每个县级行政单位中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100户农村户口家庭,最终获得总样本数为2 100个。
四、生育状况对居民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一)调查对象的生育状况
生儿育女,对任何一个家庭、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都是一件大事,因为只有生育才能实现人口的繁衍和民族的兴旺[13]。通过对样本数据的统计分析发现,江苏由南到北,独生子女所占比例逐渐减少,更多的人选择生育多个子女,这与之前的假设是相符的。事实上,苏南地区的计划生育政策并不比苏北地区宽松,但苏北生育多个子女的比例远高于苏南、苏中地区,其中主要原因是个人价值观的差异以及对政府养老政策的预期。另外,苏北没有生育的情况要显著超过苏中、苏南,笔者认为主要在于个人经济情况使这部分人没有将婚姻作为生育的基础,同时也没有领养的条件。
(二)生育状况对居民生活满意度影响的实证分析
根据居民户籍所在地的不同,将研究对象分为苏南、苏中、苏北3个组,每个组内按照生育情况分为没有子女、有一个子女和有两个及以上子女3种情况,运用方差分析法对组内及组间的情况进行研究,得出生育状况对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情况。
在对居民生活满意度数据的采集过程中,对地区和受访者的选择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因此方差分析基本假设的第二条是满足的,也就是笔者的观察数据满足随机性的要求,因此只对观察数据的正态性假设和方差齐性假设进行检验,并对数据进行正态性检验,再用SPSS中的QQ图进行检验。本研究中代表样本数据的点较为均匀地分布在y=x曲线附近,且全部落在90%的置信区间,因而认为观察数据基本满足正态性的假设检验,而且用于实证的数据基本达到了正态(图略)。从方差齐性检验的结果看,伴随概率为0.064大于显著性水平0.05,因此通过了方差齐性检验,认为各个组总体方差是相等的。经过以上的变换和检验,笔者认为观察数据方差分析的3项假设基本满足,可以用于方差分析表 。
表2 多因素方差分析表
从表2知,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Fchild=3.772 5,伴随概率p=0.023<0.05,说明生育状况对生活满意度有显著影响。同时Farea=7.787 6,伴随概率p=0.000<0.05,说明居住在不同地区对居民生活满意度也有显著影响。综上可以看出,在江苏的不同地区,生育状况对居民的生活满意度都有显著影响,然而生育一个和生育多个对居民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是否显著,将通过多重比较来确定。
本文采用LSD及Bonferroni两种方法进行多重比较,具体结果见表3。表3中各项意义分别为:方法(I)与方法(J)之间的均值差、标准误差,显著性水平和平均数差值在95%置信区间;“均值差”之列对应数据的“*”表示该数据对应的两组均值之间有显著差异;从“*”标志的数据可以看出没有子女、有一个子女和有多个子女对居民生活质量影响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没有子女的居民生活质量比有子女的居民生活质量总体上要差,而有一个子女和有多个子女对居民生活质量影响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通过方差分析,得出中国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受到生育状况的显著影响这一结论,笔者认为具体原因可从多个方面进行探究:首先,有子女的家庭父母的生活满意度较高,说明子女的存在对提升父母生活满意度具有显著的作用;其次,失独已然是当今社会的一大问题[14],据推算中国每年新增失独家庭约7.6万*数据来源于《中国失独家庭规模估计及扶助标准探讨》,中国人口科学,2013(5)。,这部分居民随着年龄增长以及经济条件的限制,再次生育子女或领养子女都无法实现,生活质量势必受到极大影响,而研究子女各方面状况对于父母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同样可以为改善这一状况提供一定的借鉴。
表3 多重比较表
五、代际关系对父母生活满意度影响的实证研究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生育情况确实对父母的生活满意度产生影响,然而具体如何影响则涉及代际关系的各个方面。通过对代际关系满意度各个维度的分析研究,以确定其对父母生活满意度的影响路径,并研究各个维度代际关系的影响权重和影响方向。
设定模型中的8个潜在变量:总体生活满意度、子女教育满意度、子女生活满意度、情感支持满意度、经济支持满意度、教育花费满意度、教育质量满意度、服务性支持满意度,8个潜变量之间相互影响和制约,建立相关假说。
根据结构方程模型相关检验要求,文中数据是通过检验观测变量的偏度和峰度均没有超过警戒线的数据,故可视之为各变量呈正态分布[15],另通过检验发现观测变量没有负的方差存在。
图1可以看出,从子女给予父母的精神支持和物质支持两方面进行分析,孝敬情况和子女生活对二者均有显著影响,说明在代际支持对父母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因素中,子女提供的经济支持和物质支持表现出了一定程度上的可替代性[2]。
基于此,建立代际关系对父母生活满意度影响分析模型,路径分析模型图见图2。
图1 精神、物质支持模型图
图2 路径分析模型图
从图2可以看出各路径的回归系数,由此可得到最优模型回归系数,整理得出表4。
由路径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子女的工作情况对陪伴时间的影响、教育收费情况对父母总体满意度的影响、子女所在学校的教学质量对居民总体生活满意度的影响以及子女孝顺情况对父母生活满意度的影响都非常显著,显著性水平(P值)远小于0.001;子女陪伴时间对子女孝顺满意度的影响、教育收费情况对子女学习情况满意度的影响、子女工作情况对父母孝顺情况的影响、子女学习情况对父母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子女生活状况对父母生活满意度影响的显著性水平均小于0.05,说明这几个方面的代际关系对父母生活满意度具有显著影响。
表4 最优模型回归系数估计表
注:***为p值小于0.001。
六、结论与讨论
中国目前还属于中等收入水平,农村居民生活总体水平不高,这就导致中国农村中老年群体的生活质量普遍低于发达国家和地区,而中国的文化传统以及经济发展情况也使子女各方面情况对父母生活满意度的影响路径及权重有所不同。
从实证分析可以明显看出,子女教育的收费情况对父母的生活满意度有直接影响,这显然与欧美等发达国家情况有所不同。因为中国目前的经济状况和教育的财政投入虽然在逐年增加,但距离真正实现全民免费教育还很远,加之中国大多数普通民众尤其是农村居民年收入有限,到2014年家庭总收入中有超过一半花费在子女的教育方面,所以政府必须继续加大农村财政投入。
子女所接受教育的质量以及子女的学习情况同样是影响父母生活满意度的关键因素,这与中国的文化传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父母都存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甚至有的父母希望子女完成自己所未能得到的成就,将自己曾经的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另一方面,中国民众通常把子女的生活情况放在比自己更重要的位置,这从子女的生活满意度对父母生活满意度的直接显著影响这一分析结果可以看出,父母们甚至认为“只要儿女过得好,我们付出多少都值得”[10]。因为中国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与城市之间的差距非常大,教育资源配置存在很大的不合理性,而提高教师待遇和改善师资分配则刻不容缓。
子女的孝顺情况对父母的生活满意度具有直接影响。在中国,子女的孝顺指的是子代对于亲代的物质方面以及精神方面的双重支持。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国农村中老年居民的经济收入会明显减少,甚至会出现无法满足其生活需求的情况,所以子女在物质上的支持能对父母生活满意度有显著的影响,这从实证分析中也可以看出。
子女的工作情况对子女孝顺情况和子女陪伴时间都有直接显著的影响,而子女陪伴时间对子女的孝顺情况同样具有直接且显著的影响。综上可以看出,子女的工作情况、陪伴时间、孝顺情况都直接或间接地对父母生活满意度产生影响。鉴于此,要从物质支持和精神支持两方面着手改善农村中老年居民的生活满意度。一方面,要加快完善符合江苏实际情况的养老保障体系,对于有条件自我储蓄的中老年人(主要针对60岁以下),应加大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的力度,引导这部分人参与适当形式的社会养老保险;另一方面,增加农村养老公共服务项目和养老院的数量与质量,以保证子女无法提供足够支持的老年人也有基本的生活保障。
对于老年人来说,医疗花费往往是个人花费的主要构成部分,所以引导农村中老年居民参加多种形式的医疗保险, 保证病有所医且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医疗的花费,同样可以为他们的晚年提供有效的保障,从而提高农村中老年居民的生活满意度。另一方面,子女外出工作以及工作收入也是物质性和精神性支持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可从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着手,要以非农产业发展带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从而促进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在推进农业经济协调发展和伴随产业升级优化的基础上,鼓励和引导各地农民利用各种组织形式发展乡镇企业和县域经济、鼓励扩大就业和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鼓励支持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为更多的农村居民提供就业机会。
[1] 熊跃根.中国城市家庭的代际关系与老人照顾[J].中国人口科学, 1998(6).
[2] 王萍,李树茁.代际支持对农村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影响的纵向分析[J].人口研究,2011(1).
[3] Calbrith J K, John Kenneth . The Affluent after Ten Years [M]. New York: Houghton Mifflin , 1958.
[4] Campbell, Converse. An Analysis of Quality of Life, Income Distribution and Rural Development in West Virginia [M]. Morgantown: West Virginia University,2001.
[5] Krause N. Handbook of Aging and the Social Sciences[M]. San Diego: Routledge Press,2005
[6] White Matilda,Riley, Anne Foner . The Aging and Society Paradigm [J]. Handbook of Theories of Ageing , 2000(3).
[7] 林南,王玲,潘允康,等,生活质量的结构与指标——1985年天津千户户卷调查资料分析[J].社会学研究,1987(6).
[8] 周长城.社会发展与生活质量[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9] 陈皆明,杨善华.居住安排对子女赡养行为的影响[J].中国社会科学,2001(1).
[10]张新梅.家庭养老研究的理论背景和假设推导[J].人口学刊,1999(1).
[11]同钰莹. 亲情感对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J]. 人口学刊,2000(4)
[12]张岭泉.农村代际关系与家庭养老[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11.
[13]段景辉,陈建宝. 中国城乡居民生活满意度的统计调查分析[J]. 统计与信息论坛,2009(4).
[14]崔丽娟, 李虹. 城市老年人社会支持网络与生活满意度的研究[J]. 心理科学, 1997(3).
[15]吴瑞林,袁克海.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合成信度及使用问题研究[J]. 统计与信息论坛. 2012(12).
(责任编辑:郭诗梦)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s Satisfaction and Parent-child Generationship
DONG Hong-chao1, HU Rong-hua2
(1. Information Center,Nantong Transportation Bureau, Nantong 226001, China; 2.Institute of Economics, Nanji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Nanjing 210046, China)
This article, with the survey of 2,100 countryside residents in Jiangsu, first studied the satisfactions of different procreation status resident, to decide if the parents' life satisfactions are obviously influenced by the child. And then use the SEM to find out the direct influences of life satisfactions are the children's life, study, education, education charge and filial piety; the indirect influences are children's work and time sent with the parents.
intergenerational relations;life satisfaction;ANOVA;SEM
2015-05-15;修复日期:2015-09-09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居民生活质量测定的统计研究》(07BTJ011);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全面小康背景下江苏居民生活质量研究》(2011ZDAXM022);江苏省哲社基金项目《江苏率先实现收入倍增与促进共同富裕路径研究》(13WTB018);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
董洪超,男,江苏连云港人,硕士,研究方向:经济统计; 胡荣华,男,江苏苏州人,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食品、能源、环境、经济和人口。
F224.0
A
1007-3116(2015)11-01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