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平民”的星野利器

2015-01-05

天文爱好者 2015年8期
关键词:高感星野三阳

□ 詹 想

“平民”的星野利器

□ 詹 想

星野摄影,是当今天文摄影爱好者一个非常喜欢的题材。旅行中,把一个地方的星空连同地景一起拍摄下来,既好看,也给自己的旅行增加一个值得回味的记录。

在当今这个数码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星野摄影的门槛变得很低,低到入门单反相机、高素质的卡片机,甚至特殊设计的手机,配合一个三脚架就都可以做,不需要赤道仪,更不需要望远镜!

但是,可以做归可以做,能否做好又是一回事。在不考虑赤道仪的情况下,要想将暗弱的星空拍得很壮观,同时曝光又不能过长以免星空拖线,就需要拍摄器材在以下两方面出色:一是机身的高感好,即在高感光度下能保持较好的画质,同时噪点抑制能力出色;二是镜头光圈大,最大光圈最好不低于f/2.8,这样才能保证在较短时间里有充足的进光量。

一般来说,能满足这两个条件的器材都较为昂贵。高感好的机身大家首先会想到全画幅,这类机身动辄两三万,最便宜的也要将近一万。而与全画幅机身搭配的广角大光圈镜头,一般也要五六千甚至上万。这样的器材对于许多“囊中羞涩”的同好来说可能有些负担不起。

那么,究竟有没有比较廉价同时效果又很好的解决方案呢?最近,在我的科普和教学工作中,有不少爱好者向我咨询这个问题。于是,我认真研究了一段时间。很幸运,我最终找到了一个比较满意的解决方案,在这里介绍给大家。

真正的好时代

我们首先来看机身。既然是廉价方案,那么全画幅就不用考虑了,只能考虑APS-C画幅(俗称半画幅。更小的画幅素质还不够,也不予考虑)。不过,一直以来,半画幅相机的高感表现都是比较糟糕的。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一是降低像素密度,增大单个像素的感光面积,但这样的做法显然无法让大量唯像素论的普通消费者买账。所以只能靠第二个办法——技术进步。

图1 佳能760D机身正面图

那么,数码相机技术发展了这么多年,现在的技术进步到位了吗?我认为终于到位了!现在的入门半画幅单反的像素已经站上了2000万大关,而高感能力却比前几年一千多万像素的机身有了明显提高,提高到ISO6400真正可用了——而这个感光度是我在比较好的星空下进行星野摄影最常用的感光度。所以,感谢这个时代吧,这是一个真正的好时代!

图2 这是用760D拍的一张风景照,上图是原片,天空很亮,而地景的山和树几乎是剪影。下图是提亮暗部、压低高光后的样子,暗部和亮部细节都有了很好的体现,就像做了H D R一样,而实际上这只是对R aw图像进行了简单的后期处理。

图3 这是图2的左下角暗部局部对比。上图几乎就是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到,下图则可以清晰地看到树和草的细节,比如草丛中红色的小花。这就是传感器宽容度实力的体现!

在入门单反里,我选择了佳能760D。这是一台今年4月刚刚上市的机器,很新,核心是一块全新的2420万像素传感器。这台机身目前的价格大约是4000元。与它同时上市的还有一台双子兄弟750D,传感器是完全一样的,所以像质也是完全一样的,仅仅缺少一些无伤大雅的辅助功能——比如肩屏、副拨轮、自动对焦点数量等,因此价格比760D便宜一些,不到4000元。

760D的常规感光度最高可以设置到1 2800,如果打开扩展,可以设到25600,当然此时画质的确会比较差。但760D在ISO1 2800时的画质就凑合可用了,在ISO6400时则完全可用,在ISO3200时噪点就很少了,画质也变得比较细腻。我手里有一台201 2年6月上市的650D,像素为1 800万,在同样是ISO6400的情况下,画质比760D低不少,尤其是色度噪点很明显。经过了3年,虽然像素变小了,密度增加了,但画质和高感都变好了。

除了像素高、高感好,760D的这块传感器还有很好的宽容度。通俗说,就是能把曝光过度和曝光不足的地方,通过后期处理从容地拉出细节来。当然,一般的传感器都对曝光不足的宽容度更好,760D也不例外,所以在数码摄影领域里有一句名言:宁可欠曝,不要过曝。宽容度好对星野摄影也很有用,因为在星空特别好几乎无光污染的地方,地景往往很暗,这时加强一些曝光,再通过后期,可以体现地景的细节,避免地景成为单纯的剪影。

高像素与高感的矛盾

在这里稍微扩展开去多说几句。其实,另一件事也可以侧面印证技术进步的成熟:佳能今年居然发布了5060万像素的怪兽级全画幅相机5Ds!你通过全画幅和半画幅的大小进行简单计算就可以知道,这块传感器裁切成半画幅是2020万像素。这就意味着这机器的像素大小和密度与2020万像素的半画幅相机是一样的。佳能敢把这样的传感器用在它引以为傲的5系列全画幅机身上,说明它认为这传感器能够保证画质。

不过,5Ds的常规感光度最高只能设置到6400,打开扩展才能到1 2800,看上去还不如入门机760D。作为对比,201 2年发布的全画幅5D3(2230万像素)和6D(2020万像素)的常规感光度就能设置到25600,开扩展甚至能到1 0万。为什么3年后的新机5Ds高感会这么差?我个人猜测,这是因为其传感器其实就相当于一块加大的半画幅传感器(很巧,佳能正好有一款2020万像素的半画幅相机——70D),因此高感能力跟半幅机基本相当。为了维护5系列高画质的尊严,所以佳能锁住了太夸张的高感,让用户最多只能用到ISO12800。这也能解释为什么佳能旗下高感最好的机器仍然是2011年发布的1Dx,因为这台全画幅相机的像素只有1810万,然而常规高感就能到51200,开扩展可以到20万……而索尼去年发布的全画幅相机A7s,像素更少,只有区区1 220万,于是,它的高感可以最高扩展到40万……当然,相机不只是用来拍星的,高像素也是能带来许多好处的,比如更大的后期裁剪空间,不过,限于篇幅,这里就不展开讨论了。

镜头推荐

虽然有了不错的机身,但如果仅仅使用套机镜头,素质显然有些差强人意。现在的套机头广角端一般是18mm,焦距倒是基本够用,但最大光圈一般只有f/3.5,实在是小了一些。因此,必须寻找一款性价比高的广角大光圈镜头。

传统的广角大光圈镜头,因为是给全画幅相机设计的,在保证大光圈的同时还要保证全画幅的成像范围,所以价格都十分昂贵。比如,佳能的16-35mm f/2.8要将近9000元,佳能的14mm f/2.8更是要13000多元。因此,我们必须另辟蹊径,寻找专门为半画幅相机设计的广角大光圈镜头。

还真有这样一款镜头,这就是韩国三阳的1 6mm f/2.0手动镜头,这款镜头的成像圈只能覆盖半画幅传感器,所以是专为半画幅设计的。注意这个三阳(Sam yang)并不是那个产电池的日本三洋(SANYO),而是韩国一家专门生产镜头的厂商。三阳的镜头都是手动镜头,没有自动对焦模块,加上又是韩国的产品,所以价格非常亲民,甚至比日本的副厂镜头都更便宜。比如,这款16mm f/2.0镜头,最大光圈为f/2.0,比刚才提到的两支昂贵镜头的f/2.8的最大光圈还要大不少,价格却只有2300元左右!这个价格与刚才说的不到4000元的机身加起来,刚好6000元左右,全套设备价格非常便宜,性价比超高!

这款16mm f/2.0镜头还有一个版本,就是16mm T/2.2电影版。摄影版与电影版的光学质量并无区别,T/2.2也相当于f/2.0,只是操控结构有些不同。电影版的价格略贵一点,主要体现在光圈是无级光圈——比如,摄影版的最大光圈是f/2.0,然后就是f/2.8,而电影版的则可以把光圈放在f/2.0和f/2.8之间的任意位置。在这里,我选择的是T/2.2电影版。

16mm镜头,接在尼康的半画幅相机上,正好是我最喜欢的星野摄影等效焦距——24mm。不过,接在佳能的半画幅相机上,等效焦距要略大一点,为25.6mm。

那么,这支镜头拍星的实际表现究竟如何?光圈全开时的素质是否可用?就让我们到星空下实际测试吧!

不公平的对比测试

为了给这套平民器材拍星野的素质做一个参照,我给它安排一个不公平的对手,这就是我最喜欢的星野摄影神器组合——佳能6D和佳能24m m f/1.4镜头。佳能6D的高感之好已经得到了圈内的公认,拍星时ISO上到1 2800也是游刃有余的。而佳能24m m f/1.4镜头拥有超大的光圈,中央成像锐度极高,不过光圈开得太大边缘像质劣化严重,因此我实际使用中一般会把光圈收到f/1.8-f/2.2,正好跟这支1 6m m T/2.2的半画幅机镜头在参数上有很好的可比性。不过,不要忘了价格:6D现在市价8500元左右,而24mm f/1.4镜头市价要9600元左右,它们加起来差不多1 8000元,而我们的平民器材的价格只有这个的1/3!

另外,说佳能这支24m m f/1.4镜头是神头还有一个原因:我早就发现,在使用大光圈时,同参数同光圈下,24m m f/1.4镜头拍到的照片的大部分区域的亮度比其他镜头要亮一点,这应该跟光学结构、制造工艺和镀膜有关,所以,这次我没用24mm f/1.4镜头的f/2.0,而是使用f/2.2与1 6mm T/2.2镜头的T/2.2(相当于f/2.0)进行对比,以免这场本来就不公平的比试变得更不公平。

图4 佳能24m m f/1.4镜头(左)与三阳16m m T/2.2镜头(右)。这支16m m镜头看着居然比24m m镜头还略大一点,也是黑色,镜身上也有红圈,还显得挺有档次。

实拍样张对比

图5 两套设备拍摄的样片整体效果对比,左图为760D+16m m镜头,右图为6D+24m m镜头。近景的草地为手电补光。

图7 两套设备拍摄的样片边缘局部对比,左图为760D+16m m镜头,右图为6D+24m m镜头。

为了这次对比,我特意背上这两套器材,以及两个三脚架(感谢同行的曹醒春同学帮我背了一个三脚架),重装爬上了京郊海拔2200多米的高山鞍部草甸露营拍星。当天天气不算特别好,一直有薄雾,不过星空还算壮观,而且低空的雾霾完全笼罩了北京城,使得我们的营地几乎处于完全零光害的环境中,也算是这种天气的一个意外收获。

对比时,我将两套器材并排紧挨着架在一起,进行基本相同的构图,并手动对好焦。然后,设置好参数,两根快门线同时按下进行拍摄,这样保证两张照片的光线情况基本一致。照片格式设为Raw,拍摄参数均为ISO6400,1 5秒。至于光圈,佳能24镜头用f/2.2,三阳1 6镜头用T/2.2。

后期,我使用Lightroom软件,将两张照片调节到相近的白平衡,适当提升了照片清晰度和颜色饱和度,适当地进行后期降噪(760D的降噪参数设置得比6D略强——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没有提升亮度和对比度,没有进行暗角校正和色差删除,这样,我们才能尽可能剔除机身不同造成的影响,又能比较明显地看到两支镜头的成像素质对比。

图5是两套设备拍摄的样片整体效果对比,左图为7 6 0 D+1 6 m m镜头,右图为6D+24m m镜头(下同)。可以看到,6D+24镜头在f/2.2时,与760D+1 6镜头在T/2.2时相比,前者的亮度表现和暗角情况都略好,颜色也要好一些——毕竟价格差了那么多!但是再看图6和图7的星空局部大图对比,图6是中央局部,图7是边缘局部,可见三阳1 6镜头的色差控制比佳能24镜头要好得多(看亮星边缘),基本看不到色差,而边缘(针对其使用的画幅而言)的彗差控制,也是三阳1 6m m镜头要好一些。通过图6和图7也能很容易看出,在ISO6400下,760D的画质还是比较好的,噪点并不太明显。当然,6D的画面也的确比760D干净不少——即使760D已经使用了略强一点的降噪设置。

图8 两张样片后期仔细处理后的效果,差别不是很大了。

众所周知,星野摄影后期处理非常重要。当我把样片进行合理的提升亮度、调整颜色、改善暗角、删除色差、进一步降噪等一系列处理后,它们之间的差距变小了,而且效果都很出色。如图8所示,你还能一眼看出哪张是760D+1 6m m镜头拍的,哪张是6D+24mm镜头拍的吗?

图9 佳能760D+三阳16m m T/2.2镜头的单张星野照片,地景用手电补光。

图10 图9的局部大图

图11 营地上的星空,地景用手电补光。

佳能760D+三阳16mmT/2.2星野作品欣赏

不公平对比告一段落,让我们再来单独欣赏佳能760D+三阳1 6m m T/2.2镜头拍摄的星野作品,拍摄参数均为ISO6400、T/2.2、1 5秒,未用赤道仪,后期用Lightroom和Photoshop处理。

图9是一张典型的单张星野,地景的树用手电补光。图1 0是这张星野照片的局部大图,可以看到画质较好,噪点较少。

图1 1是我们营地的星空全貌,使用三张横构图拼接而成。地景用手电补光。

题图是我们观测地的银河拱桥。

我认为,对于普通星野摄影爱好者来说,拍出这样的效果,已经足以充分展示星空的壮美了。用到这个感光度、这个光圈,有这样的画质,也已经足够了。再追求更好的高感或者更大的光圈,必要性已经不是很大,除非你是对画质要求严苛的顶级发烧友。

看起来,现在要拍出优秀的星野作品,已经几乎没有门槛了!所以,还是那句话:感谢这个时代吧,这是一个真正的好时代!

(责任编辑 张恩红)

猜你喜欢

高感星野三阳
罪恶聊天群
越过山丘,遇见十六岁的你
越过山丘,遇见十六岁的你
亿时代先锋军
大土三阳书画作品
出色高感无负担,携EOS 6D Mark II巴黎街头漫步
三阳发布新款索尼E卡口85mm F1.8 ED UMC CS镜头
黄帝内经:着至教论
转GO基因水稻杂交后代对稻瘟病及纹枯病的田间抗性评价
不同抗性小麦品种对药剂防治赤霉病效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