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安颗粒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临床观察
2015-01-05珊苑修太李安源
丛 珊苑修太李安源
(1.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山东 济宁 272000;2.山东省立医院,山东 济南 250021)
肠安颗粒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临床观察
丛 珊1苑修太1李安源2
(1.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山东 济宁 272000;2.山东省立医院,山东 济南 250021)
目的探讨肠安颗粒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疗效。方法60例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以头孢克肟颗粒抗感染治疗,必要时给予抗病毒治疗;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肠安颗粒。比较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肠系膜淋巴结大小。随访6个月,观察患儿腹痛复发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中医证候积分均减少,治疗前后比较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1周后肠系膜肿大淋巴结缩小比较及随访6个月患儿腹痛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组肠安颗粒联合西医治疗优于对照组单纯西医治疗,肠安颗粒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疗效显著。
肠系膜淋巴结炎 临床观察 肠安颗粒
肠系膜淋巴结炎多见于7岁以下的小儿,在冬、春季节比较频繁发生,常伴随着上呼吸道或肠道感染而发病,多属病毒感染。临床表现为反复的陈发性腹痛,以脐周部位为主,或有发热、咳嗽、恶心、呕吐等症状,少数患儿有便秘或腹泻等。腹痛经常反复发作,但存在疼痛发作的间隔。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易被误诊为急性阑尾炎、肠套叠等急腹症。最近几年,其发病率逐年递增[1]。目前此病还没有统一的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案。笔者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肠安颗粒治疗该病,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1)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实用儿科学》[2]制定。2)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汪受传主编《中医儿科学》[3]中腹痛诊断要点执行。3)中医辨证参照《中医儿科临床手册》[4]执行;中医证候评分量化标准按文献[5]执行。
1.2 临床资料 选取本院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门诊诊治的60例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1~9岁,平均5.1岁,病程2 d至5个月;所有患儿均伴有腹痛,伴发热、咳嗽、恶寒、流涕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者9例,伴纳差、恶心、呕吐者27例,腹泻者10例,单纯性腹痛者15例,实验室检查外周血白细胞增高者18例。治疗组男性14例,女性16例;年龄1~10岁,平均5.2岁,病程4 d至4.5个月;所有患儿均伴有腹痛,伴发热、咳嗽、恶寒、流涕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者10例,伴纳差、恶心、呕吐者25例,腹泻者9例,单纯性腹痛者16例,实验室检查外周血白细胞增高者20例。所有患儿均于就诊当日行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60例患儿均可探及1个到数个肿大的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淋巴结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等的结节状低回声影,与周围边界清晰,部分结节融合,其中最大纵、横径为25 mm×10 mm,最小纵、横径为5 mm×4 mm。两组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 治疗方法 所有患儿均给予常规抗感染治疗[白细胞增高者给予头孢克肟颗粒3~5 mg/(kg·d),每日2次口服,白细胞不高者给予利巴韦林颗粒5 mg/(kg·d),3次/d口服]。治疗组在西医治疗基础上给予肠安颗粒(三九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组成:半夏10 g,干姜3 g,黄芩10g,黄连6 g,延胡索20 g,蒲公英20 g,党参10 g,大枣5 g,甘草3 g。1~3岁予1/2剂,3~12岁予1剂,水冲服,每日分2次服用,1周为1疗程。两组患儿均治疗7 d,随访4周。
1.4 疗效标准 参照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6]制定。治愈:1周内腹痛及伴随症状消失,B超检查未见肿大淋巴结,4周随访无复发;显效:1周内腹痛消失或明显减轻,但可反复,其伴随症状基本消失,偶尔发生,B超检查未见肿大淋巴结,4周随访无复发;有效:1周内腹痛减轻或次数减少,但停药后腹痛仍经常发生,其伴随症状基本缓解,B超检查肿大淋巴结较之前缩小;无效:腹痛或伴随症状无好转或加重,B超检查肿大淋巴结无改变。以治愈+显效+有效总数计为总有效数。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73.3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疗效比较(n)
2.2 两组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治疗前后中医证候主要症状积分变化及总积分比较 见表2。治疗后两组在腹痛、发热、恶寒、流涕、恶心呕吐等症状方面均有明显改善,两组的中医证候积分均减少,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间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
表2 两组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治疗前后中医证候主要症状积分变化及总积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治疗前后中医证候主要症状积分变化及总积分比较(分,±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下同。
组别 时间腹痛 发热 恶寒流涕恶心呕吐 总积分治疗组 治疗前(n=3 0)治疗后对照组 治疗前3 . 8 5 ± 0 . 4 9 1 . 4 0 ± 0 . 3 6 1 . 2 4 ± 0 . 4 8 0 . 2 5 ± 0 . 5 7*△0 . 1 5 ± 0 . 2 6*△0 . 2 0 ± 0 . 5 3*△3 . 9 4 ± 0 . 3 4 1 . 3 5 ± 0 . 7 1 1 . 2 7 ± 0 . 2 4 2 . 5 7 ± 0 . 6 5 0 . 4 1 ± 0 . 1 6*△2 . 3 9 ± 0 . 5 7 1 . 7 4 ± 0 . 2 9 1 1 . 2 4 ± 2 . 1 5 0 . 4 2 ± 0 . 7 3*△2 . 1 4 ± 1 . 3 6*△1 . 7 6 ± 0 . 4 3 1 1 . 3 2 ± 2 . 3 4(n=3 0)治疗后0 . 7 3 ± 0 . 1 8*0 . 4 2 ± 0 . 2 9*0 . 3 6 ± 0 . 4 1*0 . 6 4 ± 0 . 8 3*0 . 6 2 ± 0 . 5 3*4 . 6 2 ± 1 . 8 5*
2.3 两组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治疗前后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淋巴结大小比较 见表3。治疗组治疗后纵径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两组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治疗前后腹部B超淋巴结大小比较(mm,±s)
表3 两组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治疗前后腹部B超淋巴结大小比较(mm,±s)
组别 时间 横径 纵径治疗组 治疗前 6 . 1 2 ± 1 . 2 1 1 5 . 8 6 ± 2 . 4 7(n=3 0) 治疗后 5 . 1 1 ± 1 . 8 6 1 0 . 1 1 ± 3 . 5 2*对照组 治疗前 6 . 2 9 ± 1 . 3 5 1 5 . 7 1 ± 2 . 5 2(n=3 0) 治疗后 5 . 0 9 ± 2 . 9 2 1 2 . 9 5 ± 4 . 7 6
2.4 两组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腹痛复发率比较 随访6个月,治疗组患儿随访24例,复发11例,复发率45.83%。对照组患儿随访19例,复发15例,复发率78.95%。治疗组患儿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肠系膜是腹膜的一部分,是由壁层腹膜与脏层腹膜组成,可分为小肠系膜、横结肠系膜、直肠系膜等[7]。肠系膜淋巴结是免疫系统一部分,沿肠系膜动脉及其动脉弓分布,在回肠末端和回盲部最为丰富。由于回盲瓣的存在,小肠内容物可以过快地流入到盲肠,但又可阻止盲肠内容物逆流到回肠,故小肠内容物在回盲末端停留,致使肠内病毒、细菌、及其毒素在该处吸收进入回盲部淋巴结,从而引起肠系膜淋巴结炎;或者上呼吸道感染或肠道感染后,病毒、细菌及其毒素通过血液循环也可到达该区域淋巴结,引起肠系膜淋巴结炎[8]。肠系膜淋巴结炎病理改变为淋巴结增生、水肿、充血,临床症状可表现为发热、恶心、呕吐、腹痛、腹胀、腹泻或便秘等。
中医学认为本病主要病变部位在肝、脾、六腑及经脉,脾胃位于中焦,为气机升降的中枢,脾气上升,胃气主降,中气损伤,气机升降失和[9]。其病理机制由于小儿脾胃虚弱、身体发育不完善,故不能有效抵御外邪,外邪趁虚而入,壅塞中焦,运行不畅,故不通则痛,由于致病各因素相辅相成,亦可互为因果,相互转化,故致腹痛反复发作[10]。中医学范畴,故本病应采用温中补虚、寒热互调,理气止痛、消肿散结的原则。
肠安颗粒以辛温之半夏为君,散结除痞,又善降逆止呕;以干姜之辛热补阳助火、散寒止痛;黄芩、黄连苦寒以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镇静、抗菌[11-14]。佐以延胡索、蒲公英活血、行气、消肿散结、止痛、镇静;党参、大枣补血、生津,补脾养胃,健运中气,提高机体免疫力,调节胃肠运动功能[15]。使以甘草补脾益气,祛痰止痛、清热解毒,兼以调和诸药[16]。全方虚实标本兼顾,寒热并用,辛开苦降,调畅气血,具有解痉止痛,降逆止呕,散结消痞,安肠止泻的作用,是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有效药物。本研究表明,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肠安颗粒配合西药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疗效肯定,优于单纯应用西药治疗,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由于本病在治疗过程中容易复发,故笔者认为在日常工作治疗中应嘱咐患儿家长确保患儿饮食以清淡为主,禁食生冷、油炸食物,合理搭配膳食,积极配合治疗。并且由于本病常继发于上呼吸道及肠道感染,因此平常应预防患儿感冒、发热,注意患儿饮食卫生,培养其健康的饮食规律。并且由于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与急性阑尾炎有许多相似的临床症状,有时很难鉴别,故小儿腹痛一旦发作,建议立即到医院就诊,不要随便口服消炎止痛药,以免造成急性阑尾炎的漏诊,致使更为严重的临床后果。
[1] 沈苹苹.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诊治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07,5(5):110-111.
[2]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74.
[3] 汪受传.中医儿科学新世纪[M].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1802.
[4] 上海中医学院附属曙光医院.中医儿科临床手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15-17.
[5] 张峰.胃安颗粒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临床疗效观察[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12.
[6]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79.
[7] 邱淑华.正常人体解剖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89-90.
[8] 胡亚美,姜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362-1363.
[9] 程良民.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193例分析[J].中外医疗,2011,30(24):39.
[10]杨雄涛.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治体会[J].中华中西医杂志,2010,11(4):134.
[11]毛子成,彭正松.半夏研究进展[J].江西科学,2002,20(1):42-43.
[12]李素民,杨秀岭,赵智,等.干姜和生姜的药理研究进展[J].中草药,1999,30(6):471-472.
[13]梁英,韩鲁佳.黄芩中黄酮类化合物药理学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3,8(6):9-14.
[14]余国媛,王伯初,彭亮,等.黄连的药理研究进展[J].重庆大学学报,2006,29(2):107-108.
[15]王洁,邓长泉,石磊,等.党参的现代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指南,2011,9(3):279-281.
[16]田庆来,官月平,张波,等.甘草有效成分的药理作用进展[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6,8(2):43-345.
R725.7
B
1004-745X(2015)07-1281-03
10.3969/j.issn.1004-745X.2015.07.062
2015-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