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清肠解毒方灌肠辅助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内毒素血症的临床观察
2015-01-05张育菁
张育菁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上海 201203)
自拟清肠解毒方灌肠辅助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内毒素血症的临床观察
张育菁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上海 201203)
目的观察自拟清肠解毒方灌肠辅助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内毒素血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慢加急性肝衰竭内毒素血症患者11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对照组采用西医综合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自拟清肠解毒方灌肠辅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好转率、随访6个月生存率、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和内毒素水平等。结果观察组临床好转率和随访6个月生存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肝功能指标和内毒素水平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自拟清肠解毒方灌肠辅助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内毒素血症可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提高远期生存率,并有助于改善肝功能和降低内毒素水平。
慢加急性肝衰竭 内毒素血症 自拟清肠解毒方 灌肠治疗
慢加急性肝衰竭是指慢性肝病患者短期内出现急性或亚急性肝功能失代偿,患者以极度疲倦,消化道症状、黄疸加重及明显出血倾向为主要临床表现[1]。已有研究显示,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中超过98%存在内毒素血症,内毒素血症可影响肝细胞功能,诱发细胞线粒体及其他细胞器损伤,进而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2-3]。如何有效改善慢加急性肝衰竭内毒素血症患者临床疗效,提高其生存率,已成为医学界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之一。本研究利用自拟清肠解毒方灌肠辅助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内毒素血症110例,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西医诊断标准参考《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4]诊断及分期标准;中医辨证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热毒炽盛证诊断标准。纳入标准:1)符合西医及中医诊断、辨证标准;2)PTA≥20%;3)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加入研究。排除标准:1)消化道出血;2)肝肾综合征;3)严重感染;4)肝性脑病;5)严重精神疾病;6)妊娠或哺乳期女性。
1.2 临床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2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慢加急性肝衰竭内毒素血症患者110例,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其中对照组男性46例,女性9例;年龄28~61岁,平均 (47.33±6.05)岁;其中慢加急性肝衰竭早期38例,中期17例。观察组男性44例,女性11例;年龄26~61岁,平均(47.19±6.01)岁;其中慢加急性肝衰竭早期35例,中期2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西医综合对症治疗,包括保肝抗病毒、退黄、降酶、纠正酸碱失衡及血浆置换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自拟清肠解毒方灌肠辅助治疗:玄参30 g,蒲公英30 g,赤芍20 g,厚朴20 g,大黄20 g,枳实6 g。加水500 mL煎取150 mL,药液温度保持在37~38℃,以灌肠器100滴/min注入,每日2次。两组患者均以2周为1疗程,共行2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 1)临床好转率及6个月生存率;2)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白蛋白(Alb)等肝功能指标;3)采用改良偶氮基质显色鲎试剂盒测定内毒素水平。
1.5 疗效标准 病情好转判定标准[6]:1)包括腹胀、乏力、纳差、少尿、出血倾向、黄疸及腹水等在内临床个体征明显缓解,肝性脑病消失;2)TBil值<正常参考值5倍,PTA值>40%或国际标准化比值(INR)<1.6。
1.6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数据、录入及逻辑纠错选择Epidata 3.07软件,数据分析选择SPSS14.0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慢加急性肝衰竭内毒素血症患者临床好转率和随访6个月生存率比较 见表1。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临床好转率和随访6个月生存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慢加急性肝衰竭内毒素血症患者临床好转率和随访6个月生存率比较n(%)
2.2 两组慢加急性肝衰竭内毒素血症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水平比较 见表2。结果显示,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TBil、ALT、AST、PTA、Alb等肝功能指标水平明显下降(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
表2 两组慢加急性肝衰竭内毒素血症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水平比较(±s)
表2 两组慢加急性肝衰竭内毒素血症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水平比较(±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时间A L T(U / L) A S T(U / L) T B i l(μ m o l / L)P T A(%) A l b(g / L)观察组 治疗前(n=5 5) 治疗后对照组 治疗前2 0 1 . 7 2 ± 7 0 . 8 7 3 1 6 . 1 1 ± 1 1 0 . 5 2 2 9 4 . 4 8 ± 6 8 . 6 5 5 5 . 0 8 ± 2 8 . 7 3*△5 3 . 6 2 ± 1 8 . 6 3*△8 8 . 3 6 ± 4 7 . 7 4*△2 0 3 . 0 3 ± 7 4 . 2 5 3 1 2 . 7 3 ± 1 0 5 . 3 3 2 9 7 . 7 3 ± 7 0 . 8 8 2 9 4 . 4 8 ± 6 8 . 6 5 4 7 9 . 9 2 ± 9 5 . 8 4 8 8 . 3 6 ± 4 7 . 7 4*△1 0 8 . 6 5 ± 2 5 . 5 0*△2 9 7 . 7 3 ± 7 0 . 8 8 4 8 3 . 6 2 ± 9 7 . 1 6(n=5 5) 治疗后9 4 . 6 0 ± 4 2 . 9 2*1 0 9 . 8 9 ± 2 9 . 5 1*1 1 5 . 7 2 ± 6 1 . 2 6*1 1 5 . 7 2 ± 6 1 . 2 6*1 7 5 . 4 4 ± 3 1 . 5 6*
2.3 两组慢加急性肝衰竭内毒素血症患者治疗前后内毒素水平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内毒素水平 [对照组(0.125±0.022),观察组(0.092±0.015)]明显低于治疗前[对照组(0.153±0.035),观察组(0.157±0.037)](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观察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3 讨 论
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因正常肝细胞广泛坏死,肝脏功能受损严重,内毒素无法于肝脏内代谢而直接进入机体血液循环,导致血内毒素水平显著增高。血内毒素增高一方面可直接对肝脏组织产生损伤作用,另一方面亦可刺激库普弗细胞产生释放多种炎性细胞因子,进而诱发肝脏继发性损伤。已有研究显示,内毒素导致的肝脏微循环障碍是其对肝脏功能损伤的关键机制,亦是引起肝细胞持续坏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降低内毒素水平是慢加急性肝衰竭内毒素血症临床治疗的关键[7]。
慢加急性肝衰竭属于中医学“肝瘟”“臌胀”范畴,由肝病日久,瘀血邪毒郁结,久而化热所致。有学者认为,热毒即为西方现代医学所指内毒素,肠道尤其是大肠作为人体细菌内毒素主要储存场所,是诱发多器官功能障碍始动因素[8-9]。本研究所用自拟清肠解毒方中玄参滋阴清热,蒲公英泄热解毒,赤芍凉血祛瘀,厚朴燥湿消积,大黄泻下通腑,枳实宽中除胀,诸药合用,共奏解毒凉血、祛瘀通利之功。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大黄可有效提高肝细胞线粒体ATP生成量,降低肠壁血管通透性,进而发挥肝组织和肠黏膜保护作用[10];玄参、蒲公英具有抑制肠道大肠杆菌繁殖、抑制内毒素吸收的作用,拮抗内毒素诱发的过氧化反应对线粒体结构的损伤;赤芍能够有效维持毛细胆管功能,提高肝脏组织对于内毒素的灭活作用[11];厚朴、枳实可拮抗内毒素及肠道病原菌,对消化道平滑肌有双向调节作用[12-13]。直肠黏膜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网,采用灌肠治疗,药物有效成分可被快速吸收而进入血液循环;同时直肠灌注所形成结肠透析效应亦有助于促进机体内毒性物质清除,减轻内毒素对于肝脏组织损伤程度。
本研究结果表明,与单纯西医治疗相比,自拟清肠解毒方灌肠辅助治疗可明显提高慢加急性肝衰竭内毒素血症患者临床好转率和随访6个月生存率,同时能明显改善患者肝功能指标和内毒素水平。
[1] 徐道振,巫普明,周霞秋,等.病毒性肝炎临床实践[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325.
[2] 张清格,苗士奎.465例HBV感染所致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的临床分析[J].肝脏,2014,19(9):682-684.
[3] 张照兰,陈炜萍.肠毒清颗粒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48例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11,18(2):94-96.
[4] 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华传染病杂志,2001,19(1):56-58.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56-59.
[6]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肝衰竭与人工肝学组.肝衰竭诊治指南 (2012年版)[J].实用器官移植电子杂志,2013,1(4):193-202.
[7] 孙建光.加味茵陈蒿汤保留灌肠对慢性重症肝炎患者内毒素和血氨的影响[J].四川中医,2013,31(1):75-77.
[8] 程丹,冯文忠.清肠排毒灌肠汤治疗慢性重症肝炎内毒素血症的临床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11,31(11):11-13.
[9] 马文峰,周小舟,孙新锋,等.中药治疗肝衰竭患者内毒素血症疗效评价[J].辽宁中医杂志,2014,41(1):127-128.
[10]毛德文,龙富立,邱华,等.大黄及其复方拮抗肝衰竭的研究概述[J].陕西中医,2009,30(5):636-638.
[11]张廷模.临床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234.
[12]张红,孙明江,王凌.枳实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药材,2009,32(11):1787-1790.
[13]张勇,唐方.厚朴酚药理作用的最新研究进展[J].中国中药杂志,2012,37(23):326-3530.
R575.3
B
1004-745X(2015)07-1264-02
10.3969/j.issn.1004-745X.2015.07.054
2015-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