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止泻合剂加康复新液保留灌肠治疗小儿急性肠炎的临床观察
2015-01-05郭翠萍
郭翠萍
(河北省青龙满族自治县医院,河北 青龙 066500)
自拟止泻合剂加康复新液保留灌肠治疗小儿急性肠炎的临床观察
郭翠萍
(河北省青龙满族自治县医院,河北 青龙 066500)
目的观察止泻中药复方联合康复新液保留灌肠治疗小儿急性肠炎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128例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康复新液保留灌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止泻中药复方治疗,两组均7 d为1个疗程。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腹泻停止时间、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大便恢复正常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腹泻停止时间、体温恢复正常时间以及大便恢复正常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不良反应以尿路感染和胃肠道不适为主,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止泻中药复方联合康复新液保留灌肠治疗小儿急性肠炎疗效显著,有效改善临床症状,缩短疗程,优于单用康复新液。
小儿急性肠炎 康复新液 灌肠 临床疗效
小儿急性肠炎好发于夏秋季节,多由细菌和病毒感染所致,原因较为复杂,严重影响患儿的身体健康[1]。急性腹泻发生后患儿每日大便超过3次,呈稀水样或脓血样,并伴有恶心、呕吐和发热。由于频繁腹泻和呕吐,脱水可能性增加,因此需及时补充体液[2]。但是,目前所采用的纠酸、补液和肠黏膜保护等方法治疗效果均不甚理想[3]。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研究逐渐增多,显示出良好的疗效[4]。中医学认为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寒温不能自调,乳食不知自节,一旦调护失宜,外易为六淫所侵,内易为饮食所伤,易致泄泻。本文联合止泻中药复方和康复新液保留灌肠治疗小儿急性肠炎取得了显著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西医诊断标准依据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5],中医诊断标准临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6]。纳入标准:1)符合西医诊断标准;2)符合中医证候诊断标准;3)6个月~4岁婴幼儿;4)病程<2周;5)患儿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入组;6)均已经医院相关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排除标准:1)婴儿菌痢,黏脓便和血便为主者;2)急性胃肠道功能衰竭者;3)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者。
1.2 临床资料 纳入2012年4月至2014年4月期间本院儿科门诊及住院部收治的急性腹泻患儿128例,其中男性69例,女性59例,年龄6~48个月,平均(23.16±7.01)月;病程5~96 h,平均(19.38±4.25)h。上述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4例,对照组男性患儿31例,女性患儿33例,平均年龄(21.48±6.89)个月,平均病程(20.89±5.01)h;轻度脱水23例,中度脱水29例,重度脱水12例。观察组男性患儿38例,女性患儿26例,平均年龄(25.33±7.45)月,平均病程(19.02±4.79)h;轻度脱水28例,中度脱水23例,重度脱水13例。两组患儿临床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儿行左侧位,给予康复新液灌肠,根据不同年龄段给予不同剂量,6~12个月患儿给予10 mL康复新液+1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1~3岁给予15 mL康复新液+15 mL 0.9%氯化钠注射液;4岁给予20 mL康复新液+2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灌肠液加温至38℃,灌肠保留时间>30 min,每日2次,7 d为1个疗程。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止泻中药复方:苍术10 g,厚朴10 g,茯苓15 g,陈皮5 g,焦山楂10 g,薏苡仁15 g,炒白扁豆10 g,木香5 g。以上剂量为10岁儿童剂量,其他年龄酌情增减。每日1剂,水煎取汁150 mL,每日3次,7 d为1个疗程。
1.4 疗效标准 依据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5]评价治疗效果,具体如下。1)显效:治疗72 h内,大便性状及次数恢复正常,发热、呕吐、腹泻等全身症状消失。2)有效:治疗72 h时,大便性状基本恢复正常,大便次数明显好转,全身症状明显改善。3)无效:治疗72 h时,大便性状、次数及全身症状均无好转甚至恶化。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小儿急性肠炎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观察组临床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2.2 两组小儿急性肠炎患者临床症状恢复正常时间比较 见表2。观察组患儿腹泻停止时间、体温恢复正常时间以及大便恢复正常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表1 两组小儿急性肠炎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表2 两组小儿急性肠炎患者临床症状恢复正常时间比较(h,±s)
表2 两组小儿急性肠炎患者临床症状恢复正常时间比较(h,±s)
组别 体温恢复正常大便恢复正常观察组 17.56±2.36△29.47±4.41△对照组 27.95±5.25 49.85±4.47 n 腹泻停止64 46.02±3.80△64 59.64±7.56
2.3 两组小儿急性肠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对照组出现3例尿路感染,占4.69%,5例胃肠道不适,占7.81%,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50%。观察组出现2例尿路感染,占3.12%,3例胃肠道不适,占4.69%,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81%。两组患者均未出现白细胞减少、肝肾功能损害等严重不良反应。
3 讨 论
小儿急性肠炎是小儿临床消化道系统常见疾病,此病发生多由微生物致病,主要为病毒和细菌感染。由于婴幼儿消化系统发育尚不完全,消化酶的分泌量少、活力差,对食物的耐受力弱,因此极易出现消化道紊乱,引起消化道疾病。另外,2周岁以下的小儿因其免疫系统尚未健全,容易发生感染性疾病,尤其以呼吸系统和消化道系统感染多见,消化系统中肠道感染的几率最高,感染发生后引起吸收消化障碍的同时常伴随急性腹泻的发生[7]。腹泻发生后不仅导致患儿肠道微环境失衡,引发菌群失调,而且极容易导致患儿水/电解质紊乱,出现全身症状。临床针对此类疾病,仅单纯应用抗生素治疗对肠道微环境的恢复无显著作用,同时全身症状好转缓慢甚至会进一步减弱患儿免疫功能[8-9]。
近年来,研究人员对康复新液保留灌肠治疗小儿肠道疾病进行了探索。康复新液的主要成分是美洲大蠊干燥虫体的乙醇提取物,有效成分为多元醇类和肽类[10]。研究显示,康复新液可促进创面坏死组织脱落,加速创面修复;促进黏膜毛细血管增生,改善局部血液循环[11]。而康复新液保留灌肠则可直接对抗肠道中的细菌和病毒的,促进肠道功能恢复,发挥抗炎、消肿的作用,从而利于吸收肠内营养物质和水分[12]。因此,康复新液保留灌肠治疗小儿急性肠炎,既能够针对病因杀灭致病微生物,又能够在修复受损肠道的基础上恢复肠道微生物环境,肠道功能回复后有利于纠正脱水等原因所引起的全身症状。
中医学认为小儿急性肠炎属于“泄泻”范畴,发病机制为外邪侵袭,脾胃健运失调,外邪由表及里入太阳经、阳明经、太阴经至少阴经。少阴阴虚导致肾气虚弱,水湿内生。因此,小儿急性肠炎的治疗关键在于醒脾健运、理气化湿。本文选用苍术、厚朴、茯苓、陈皮、焦山楂、薏苡仁、炒白扁豆和木香入药,方中苍术燥湿健脾、祛风散寒,是治疗泄泻的要药,为本方君药。现代药理学研究显示,苍术可调节胃肠运动,修复胃黏膜,发挥抑菌功效;厚朴苦温辛燥,具有化湿行气、消胀除满的作用,为本方臣药;佐以茯苓健脾渗湿,用于脾虚食少,便溏泄泻;陈皮理气健脾,用于食少吐泻;焦山楂味偏酸,具有消食涩肠止泻的作用;薏苡仁和炒白扁豆清利湿热,木香行气止痛。诸药配伍共奏醒脾助运、理气化湿之效,有效消除临床症状及体征。
本研究应用中药复方联合康复新液保留灌肠治疗小儿急性肠炎,结果显示联合用药后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单用康复新液,且患儿患腹泻停止时间、体温恢复正常时间以及大便恢复正常时间均显著低于单用康复新液,具有明显差异(P<0.05)。由此表明联合用药治疗小儿急性肠炎效果可靠且更加显著。
[1] 白永凤,陆军,余旭良,等.654例急性腹泻患者中致泻性病毒病原学研究[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4,24(4):556-558.
[2] 舒敏,范娟,陈桂华,等.儿童急性腹泻治疗的循证评价[J].临床儿科杂志,2008,26(7):627-632.
[3] 张胜安.布拉氏酵母菌对小儿急性腹泻的治疗作用及对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2,33(5):662-664.
[4] 陈延,欧阳博文.番石榴叶治疗湿热型急性腹泻的临床研究[J].新中医,2009,41(3):45-46.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8,13(6):381-384.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43-252.
[7] 苟志娥.小儿肠炎的临床护理体会[J].医学美学美容,2011,22(4):181-182.
[8] 高玖瑛,常雄.思密达联合用药:冶疗小儿急性肠炎100例疗效观察[J].中国临床医药研究杂志,2003,11(10):111-113.
[9] 周崇阶,周宗强,洪明.香连丸外敷治疗小儿急性肠炎95例[J].中医外治杂志,2010,19(1):60.
[10]吴红梅,徐峰,刘李梅,等.康复新液 UPLC指纹图谱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3,15(8):59-62.
[11]鲍先握,林海升,戴杰.康复新液治疗化疗后口腔溃疡临床研究[J].中成药,2014,36(4):881-882.
[12]刘剑,刘洁,任宏颖,等.康复新液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观察[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1,31(22):1888-1892.
R725.7
B
1004-745X(2015)07-1260-02
10.3969/j.issn.1004-745X.2015.07.052
2015-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