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大家谈

2015-01-05本刊编辑师毅

新商务周刊 2015年8期
关键词:经济带一带一带一路

本刊编辑 师毅

“一带一路”大家谈

本刊编辑 师毅

“一带一路”倡议旨在推动沿线国家实现发展战略对接、优势互补,推动更多国家和地区共同应对全球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推动相关各方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开展广泛、深入、持久的交流与合作,建设利益共享的全球价值链。

曾培炎(国务院原副总理)表示:在世界经济进入深度调整的时期,为促进亚洲国家务实合作、共同发展,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先后提出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也被称为“一带一路”构想。

包容性发展,开放式合作,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本质特征。所谓“包容性发展”,是指本着相互尊重、平等协作、互利共赢的原则,不同制度、不同文化、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应当求同存异,优势互补,共谋发展,共享繁荣。所谓“开放式合作”,是指“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合作完全向区内外国家开放,不预设合作条件和门槛,不排斥和针对任何第三方,中国不谋求主导和一己私利。欢迎本地区所有国家以及区域外欧美国家共同参与、合力建设。

实现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内容。这种互联互通应当是全方位的,它既包括政府间的政策、规制、标准的协调与对接,也包括各种民间交往、人文交流的不断活跃和发展;既包括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的联通,也包括贸易、投资、金融等相互畅通和便利化的联通。连结这个广泛合作机制的纽带,就是各国在应对挑战、谋求发展方面所拥有的共同利益。而金融合作,无疑是构建这种全方位互联互通合作机制的重要环节。

许嘉璐(第九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表示:中国正在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全国经济正在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结构转型,原来隐含的风险已经成为现实的多重严峻挑战。主要靠经济要素投入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必须转向创新驱动。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在战术上要高度重视和防范各种风险,早做谋划,未雨绸缪,及时采取措施尽可能减少负面的影响。当前的主动转型和调整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战略性、长时间的决策,因此我们要彻底打消暂时对付难关、忍一忍的心态。

厉无畏(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指出:“从汉唐的陆上丝绸之路,到宋明的海上丝绸之路,再到今天“一带一路”的建设,历史告诉我们,‘一带一路’,将不仅仅是一个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战略,更将是一个文化远扬的战略。以经济合作、拉动为开拓,以文化交流、辐射、影响为立足,经济是基础,“修文德以来之”,文化的远播、融合才是实现中国梦的大国力量。

中国经济的崛起奇迹让世界空前渴望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同时,中国的崛起也必须实现中华文化的全球性传播和影响。

经济和文化的融合发展已经成为新世纪全球产业经济的重点。世界各国成功的经验都是在科技、文化、商业等领域进行跨界融合的典范。科技是硬实力,文化是软实力,文化元素和科技含量有机融合才能够发挥巨大作用,形成新的产业,创造新的价值。

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构成了促进我国带动、影响世界经济转型升级的两大引擎。文化产业,是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阶段,保障、实现“双高”转型增长的重要经济引擎。

李肇星(外交部原部长)说:经常有外国朋友问我,“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什么关系,为什么要将两者合在一起,“一带”和“一路”哪个更重要、更优先?我理解,丝绸之路自古就有陆海两大方向,骆驼和帆船都是亚欧大陆及附近海洋商贸和文化交往的象征,陆、海丝绸之路是互补并行的关系。今天的“一带一路”是亚洲腾飞的两只翅膀,既然要展翅高飞,就得两只翅膀同样用力,“一带”和“一路”相辅相成,同等重要。“一带一路”一头连接亚太经济圈,一头连接欧洲经济圈,南亚和西亚是“一带”和“一路”的交汇之地,因此陆上与海上合作必须兼顾。“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不管是沿海国家还是内陆国家,都在加强互联互通、发展国际贸易,都有参与国际海洋合作的权利,都应该是“一带”和“一路”的平等建设者和共同受益者。

一带一路示意图

韩俊(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表示:中国将与沿线国家一道,不断充实完善“一带一路”的合作内容和方式,共同制定时间表、路线图,积极对接沿线国家发展和区域合作规划,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和备忘录;在既有双多边和区域次区域合作机制框架下,通过合作研究、论坛展会、人员培训、交流访问等多种形式,促进沿线国家对共建“一带一路”内涵、目标、任务等方面的进一步理解和认同;稳步推进示范项目建设,共同确定一批能够照顾双多边利益项目,对各方认可、条件成熟的项目抓紧启动实施,争取早日开花结果,让当地人民受益。

张国宝(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表示:近10年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年均增长40%,今后5年中国海外投资有可能达到5000亿美元。但与中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贸易量相比,对外投资额仍然较低,未来对外投资仍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卞洪登(全球总裁联合会秘书长、世界丝路文化论坛大会执行主席)表示:重走丝路的意义便是再创亚欧地带新繁荣。去年9月份,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中亚期间表示,重走丝路一项造福沿途各国人民的大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先做起来,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习主席提出了加强政策沟通、加强道路联通、加强贸易畅通、加强货币流通和加强民心相通的五点方面。

“盘活”欧亚地带区域经济,我国今年提出两条“丝绸之路”的建设,有两个背景:首先,中国基础设施的能力,比以往大大增强。其次,欧亚经济带上的一些国家非常希望加快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希望中国进行投资。另外一方面,中国也需要向外寻找市场,消化过量产能。

打造新的亚欧经济体系,是重走丝绸之路的重大意义所在。世界城镇化,则是打造新亚欧经济体系的重要具体表现。古丝绸之路上因为行商需要,出现了各类驿站甚至城市。新丝绸之路将重走历史的道路,在新的丝绸之路上铸建更多更好的城市驿站。

丝绸之路经济带对中国的西部大开发有促进作用,21世纪丝绸之路是全方位的开放。通过两个“丝绸之路”,将这一大片地带全部“盘活”。欧亚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会影响整个世界经济的格局。

猜你喜欢

经济带一带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风光无限
一条江的嬗变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之路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陕西呼应长江经济带
“走出去”能否搭上“一带一路”这趟车?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教育人才培养
丝绸之路经济带媒体合作论坛联合宣言签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