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多球训练方案在网球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15-01-05梁潇王恒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斜线底线网球

梁潇,王恒

(河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河南新乡 453007)

上世纪60年代,日本女排教练大松博文在女排的日常训练中使用了一种特殊的训练方法,被我国的体育学者引进国内后,移植到了各种球类训练中,称之为多球训练法[1]。当下多球训练作为网球教学中重要的训练方法,还是用原来的多球训练方案,只是反复强调的单个动作的动力定型,已经远远适应不了现代网球运动多变的要求,并且容易产生一种“喜欢网球,但是不喜欢网球课”的现象[2]。现代网球运动更加重视成套动作的动力定型和单个动作动力定型迅速转换的能力,为了使多球训练这种优秀的方法能够更好地应用于我们的网球训练教学,以及提高学员的网球技术水平,就要在以后的多球训练方法上有所创新,朝着专业化科学化发展。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

围绕研究内容,通过检索国内外多种学术资源库:Elsevier,springer,ProQuest,知网等,查阅与本课题有关的网球多球训练的论文,为撰写论文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和保证。

1.2 教学实验法

选取参与实验的学生均有1年以上的网球基础,将学生随机分成两组,每组10人,男女人数相等,分别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在人数、教学课时、场地器材、教学内容等方面保持一致,对照组按照常规的“一球一击”的多球训练方案,实验组按照“一球一击”的多球组合训练方案,30节课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相同的正、反手技术以及与教练进行对拉效果进行比较分析。

1.3 教学时间

本实验试验时间为2014年8月9日至2014年11月18日,每节课5名学生,共30节课,每节课为2h。

1.4 教学方案

1.4.1 实验组教学方案

实验组采用多球组合训练方案是根据网球运动的实战要求制定出的训练方法,采用一人喂球的方式,喂球的线路长短、球的方向、旋转等都是根据网球运动的真实场景而实施的。经过多球组合训练,训练者可以通过连续不断的移动击球来发现自己动作的错误,更快地形成正确动作,同时能够很好地加强训练者击球时的移动步法和提高击球时的调整能力,实验组用以下7种多球训练方式:

(1)教练采用原地抛球,先将球抛向训练者正手位,训练的同学进行正手斜线击球,然后教练将球抛向训练者反手位,训练者迅速移动然后进行反手斜线击球,接着教练再将球抛向正手位,训练者迅速移动到正手位进行正手直线击球,然后教练再将球抛向反手位,训练者再迅速移动到反手位进行反手直线击球,此为一组训练。

(2)教练采用原地抛球,训练者进行前后移动击球。教练先将球抛向底线,训练者在底线进行正手斜线击球,然后教练将球喂到中场,训练者迅速由底线移动到中场进行正手斜线击球,接着教练再将球喂到底线,训练者迅速移动到底线进行反手斜线击球,然后教练将球喂到中场,训练者再迅速移动到中场进行反手斜线击球,此为一组训练。

(3)采用小场地进行多球组合训练,教练将球喂球到正手位,训练者进行小场地正手斜线击球,然后教练将球喂到训练者反手位,训练者迅速的移动调整进行小场地反手斜线击球,接着教练再按照相同路线喂球一次,训练者再按照相同路线进行移动击球,此为一组训练。

(4)采用小场地进行多球组合训练,教练将球喂到训练者正手位,训练者进行正手直线击球,然后教练将球喂球到训练者反手位,训练者快速移动调整进行反手直线击球,接着教练将球喂到训练者正手位,训练者快速移动调整进行正手斜线击球,然后教练将球喂到训练者反手位,训练者快速移动调整进行反手斜线击球,此为一组训练。

(5)训练者从底线中间开始,教练将球喂到训练者的正手位,训练者进行正手直线击球,然后教练将球喂到训练者反手位,训练者快速移动进行调整进行反手直线击球,接着教练将球喂到训练者正手位,训练者快速移动调整进行正手斜线击球,然后教练将球喂到训练者反手位,训练者快速移动调整进行反手斜线击球,此为一组训练。

(6)教练将球喂至底线到训练者正手位,训练者进行正手斜线击球,接着再喂球至中场到训练者正手位,训练者快速移动调整进行正手斜线击球,然后教练再将球喂至底线到训练者反手位,训练者快速移动调整进行反手斜线击球,接着教练再喂球至中场到训练者反手位,训练者快速移动调整进行反手斜线击球,此为一组训练。

(7)教练将球喂至底线到训练者正手位,训练者进行正手直线击球,接着教练喂球至底线到训练者反手位,训练者快速移动调整进行反手直线击球,然后教练再将球喂至中场到训练者正手位,训练者快速由底线跑至中场进行正手斜线击球,接着教练再喂球至中场到训练者反手位,训练者快速移动调整进行反手斜线击球,接着教练按照以上相同路线再进行喂球,训练者快速移动按照相同击球路线进行击球,此为一组训练。

1.4.2 对照组的教学方案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多球训练方案,即教练隔网进行喂球,分别喂球至底线到训练者正手位或者反手位,训练者进行正手直线、斜线击球和反手直线、斜线击球。

1.5 数理统计法

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最后测试中正、反手原地击球和移动击球所得分数以及分别和教练对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利用SPSS19.0对所得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分析。

1.6 逻辑分析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实验前测试结果

2.1.1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身体基本形态对照表

为了保证实验的信度和效度,本实验前对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学生的身体基本形态进行差异性检验如表1,结果表明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在年龄、身高和体重方面均无显著的差异(P>0.05)。

表1 对照组和实验组学生身体形态差异性检验

3.1.2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基本素质对照表

对参与实验的学生身体基本素质进行检测统计,将检测结果经过T检验来进行对比分析,如表2。

表2 实验前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差异性检验

身体的运动表现,泛指在人们的生活、学习、劳动以及各种娱乐活动中表现出的能力差异,这些表象的能力称之为身体素质[3]。身体素质更明显的表现在体育运动方面,本文根据实验的目的和网球运动的特点以及前人在实践中的经验而选择选取了4x10m折返跑和投掷羽毛球两项。

折返跑可清晰的体现学生的跑动运动能力与下肢爆发力,主要是一些关系跑动的训练:急停、急变向与爆发起动等下肢能力体现;投掷羽毛球主要体现了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与上肢的爆发力。以上两项小力量基本素质,在网球运动中运用最为广泛。从表2可以看出实验组与对照组在这两项基本素质的测试中无明显差距(P>0.05),在实验中可以忽略不计。

2.1.3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基本网球技术差异性检验

在实验前,首先对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学生进行正手底线抽击球与反手底线抽击球测试,这两项测试是在开设网球课的教学大纲和任务中选取的。具体考核办法是:教练在离测试者3m左右进行喂球,学生在底线进行正、反手斜线击球。评定办法:以网球场单打场地为标准,正手釆用1/2场地右半区斜线连续击球,反手采用1/2场地左半区斜线连续击球,

从表3可以看出,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所测试的网球基本技术正反手底线击球成绩无显著性差异(P>0.05)。

表3 实验前学生网球基本技术水平差异性检验

综上所述,可以明显的看出:教学实验开始之前,实验与对照两个组别的学生在身体基本情况、身体素质与网球基本技术等指标排除了明显的差异(P>0.05)。从而保证了研究的客观性和科学性,所以本实验具有可比性,可以进行教学实验和对比分析研究。

2.2 实验后测试结果与分析

2.2.1 底线击球测试评分标准

通过30节课的网球教学后,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20名学生进行底线正、反手击球深度和击球精度的测试。选取的正、反手深度测试和精度测试标准采用的是International tennis number测试系统,它是由国际网球联合会(ITF)开发的针对非职业网球选手水平评定的测试方法(以下简称ITN)。我国2011年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网球)培训中也首次尝试性地使用了这一方法。孙卫星,吴声远,周峰等人在《ITN网球技术水平测试的实用研究》[4]中通过对北京体育大学105名网球专项学生进行技术水平的测试,证实了ITN测试体系能够比较直观的评价选手的网球技术水平,为选手的实际水平定位及个人优势发挥和弱项改进提供参考依据,解决了长期不能客观评价技术水平的难题,使对击球的质量进行评估成为可能。此外,他们还提出ITN测试在高校网球教学和业余网球训练评价中都具有实际操作性,使ITN测试体系更加全面、准确,针对不同的网球训练者如:大、中、小学生以及业余爱好者等,都能够给出相当准确的评价。

本文测试的是学生对球的控制能力,不考虑击球力量,因此在计分时不考虑球弹跳后的第二次落地的距离,ITN测试根据每次击球打进的区域不同,得分不同,打到对方难以回接的区域,得分较高,但风险也大,这就要求有良好的控制球能力[5]。可以按照击球深度落点得分分布,底线反手斜线和正手直线击球精度测试落点得分分布图等测试分值。

2.2.2 原地喂球底线击球测试的结果与分析

表4 原地喂球正、反手底线击球深度测试结果对比

表5 原地喂球正、反手底线击球精度测试结果对比

由表4和表5可以看出,教练原地喂球,学生进行移动击球时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正、反手底线击球深度和击球精度测试成绩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经过30节网球课的学习,无论采用常规的多球训练还是采用多球组合训练,两组学生对于击打简单喂球时都已经能够很好的控制击球力量和方向,对于简单喂球时球落地后弹跳高度的感知程度以及击打原地球时自己对击球的感知程度,即对原地喂球的球性感和击打球时球拍感无差别。

对于实验后测得的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移动击打原地球的正、反手精度成绩,成绩都在28分或者以上,通过图11和图12,我们可以得出击打10个球中最少有6个球(假设4个落在1分区域,其它6个必须在4分区域)在以斜线落在对方1/2半场,明显高于实验前的3、4个球。说明经过30节网球多球训练,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网球技能和知觉准确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对于击打原地球的控制能力相比实验前有了很大进步,击球时减少了多余的动作和忙乱紧张,完成动作在空间、时间上都有了长进[6]。同时这也再次证实了多球训练在网球教学中的显著效果[7]。

2.2.3 隔网喂球击球测试的结果与分析

2.2.3.1 正、反手底线击球深度对比分析

表6 隔网喂球正、反手底线击球深度测试结果对比

在网球运动中,不能轻视自身的失误以及非受迫性失误所带来的连锁反应,否则就会使得在比赛中处于被动的局面,进而失去主动得分的优势[8]。因此在日常训练中我们会强调控球能力的重要作用。底线击球深度控球能力测试最基本的要求是击球过网,并且球不出对方底线,对击球路线没有特殊的要求,所以对于业余网球选手来说,保持较高的稳定性,加强控球能力的培养才能够增加多回合击球的精彩性。

对于同一项体育运动,运用不同的训练方法,所表现出来的教学效果差异也是明显的,由表4可以看出,隔网喂球进行底线正、反手深度测试中,实验组无论正手得分还是反手得分均高于对照组,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运用的训练方法是多球组合训练法,对照组运用的训练方法是常规的多球训练法,因此可以说明在网球教学中运用多球组合训练法进行训练的教学效果要优于常规的多球训练。

究其原因:网球运动复杂的技术及全方位的运动特性让许多学习者望之却步,甚至中途放弃,网球运动除了要掌握正确的基本动作之外,还必须具有良好的步伐及移位能力,并且在移动过程中要能对球的弹跳高度、旋转、方向变化与速度变化做出迅速及时的判断和动作反应。在击球时对身体的平衡、重心、站位、球拍角度以及击球点等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这在学习初期相对于羽毛球、乒乓球等球类运动项目要困难很多[9]。

实验组运用多球组合训练法进行正、反手击球技术训练时,当学生对隔网击球有了一定球感之后,开始按照事先制定的多球组合训练方法进行训练。这样就把进行网球运动所需要的击球动作以及各种球路、步法等串联起来进行模拟真实网球运动情景的正、反手击球训练,使学生全场大面积地跑动,连续地变换步法、急停变向,在移动中对于球的弹跳、旋转、力量大小提前进行判断,迅速进行身体调整,寻找到最佳的击球点进行击球。这种训练方法对于训练者来说刚开始训练时会显得手忙脚乱,对于来球判断迟缓,不知道怎么运用学到的击球动作进行击球,但是任何运动技术形成动力定型都需要足够的重复次数和足够的强度,随着重复次数的增多,就会快速建立运动技术的动力定型[10]。加强学生们对于正确技术动作的动力定型,能够在短时间内对来球的弹跳高度、球的飞行方向、旋转等有一个清晰的判断,并能够进行预判,迅速调整位置,轻松的进行击球,不知不觉提高了反应能力和判断能力,而且随着球感的提高,控球的能力也逐渐提高。

对照组运用传统多球训练法进行正、反手击球技术训练时,当学生原地击球有了一定球感之后,过度到隔网喂球分别进行正手和反手多球训练,每节课之后会有专门的步法训练,而由于喂球的速度、落点等缺少变化,学生们只能在相对固定的击球模式中进一步加强技术动作的训练从而提高球感,从而形成相对固定的动力定型,但是这种训练缺乏对步法运用的能力的培养,步法运用的越合理,击球前到位就越容易,到位越容易击球点就越好调整,没有灵活的步法,就不能及时抢占有利位置[11]。因此当遇到喂球稍微不到位的情景,学生就会出现慌乱,不知道怎样快速的对来球的方向、弹跳高度以及力量大小等进行详细的预判,致使不能提前移动到位无法为自己赢得充裕的时间调整身体与球的位置,不能很好的调整击球点。而对击球点调整是否合适,将决定着击球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击球的力量、速度、弧线、落点,最终将导致影响其击球的质量[12]。因此出现了表7所示的结果,在隔网喂球情形下,对照组正、反手对于击球深度的控制能力弱于实验组。

2.2.3.2 正、反手底线击球精度对比分析

表7 隔网喂球正、反手底线击球精度测试结果对比

在网球比赛中,使用最多的一项基本技术就是底线正手击球,不仅仅要将球击打到一定的深度,更重要的是要给对手回击球造成困难,这就要求队员改变击球线路,去控制对手,从而为自己赢得主动创造得分的机会[13]。正手底线击球根据回击球落点不同,分为两种:正手斜线击球和正手直线击球。其中正手斜线击球的回击球从网带中间穿过,主要给对手造成较长的跑动距离,同时由于击球路线较长,留给对手反应时间也长,所以一般为体力消耗的回合击球为主,使比赛进入僵持,此种方法重要的是强调击球发挥的稳定性;正手直线击球则攻击为主,属于变线击球方式的一种,主要攻击对手的反手,球落点尽量靠近对手反手的单打边线,球飞行路线短且过网高度较高,更重要的控制击球点,加强旋转,提高攻击性。两种方法性质迥然,合理的运用二者的组合,就能够在比赛中占领主动,把握与控制整个局面。[14]

由表7可知,隔网喂球进行底线正、反手精度测试中,实验组无论正手得分还是反手得分均高于对照组,且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在网球教学中采用多球组合训练比采用常规的多球训练取得的效果要好。

究其原因:相比底线击球深度测试,底线击球精度测试要求更高,不仅需要学生精确的步伐,而且直线与斜线的击球位置也选择恰好,并且击球时对力量和方向的掌控要细腻[15]。这就要求测试的学生在击球前能够对球进行准确的判断,迅速调整身体与球的位置并提前进行引拍,引拍是整个击球动作的前提,错误的引拍对下一步的击球动作会产生致命的影响,另外在击球一瞬间对于击球点的把握要准确,这样才能更好控制球的落点[16]。采用多球组合训练的学生在训练中不停的进行模拟真实球路的移动击球训练,可反复训练手法与步法的配合,不仅把扎实的技能步法运用在击球过程中,同时在移动中对于各种不同的球路也都进行了体验,随着训练次数的增多本体感觉就更细腻,对于来球就能够进行准确的预判,把握准确的击球时机,虽然对于击球力量还不能够进行准确的掌握,但是对于球速较慢的来球几乎都能够在预定位置上打出较好的角度和深度[17]。对于对照组来说,采用常规多球训练时,由于正、反手分别在一个相对固定的模式下进行多球训练,对于基本击球动作的理论知识有很清楚的了解,而且击球动作非常扎实,但是训练方式缺乏变化,对于网球步法与手法的配合在实际击球过程中训练较少,因此对于不同路线来球的本体感觉没有那么细腻,对照组经过长时间的多球训练对于球速较慢来球的方向、弹跳等特征能够有相对较为准确的判断,但是每次正、反手交换进行移动调整击球时,这就明显暴露了固定多球击球训练无法与实际比赛相结合的缺点,不知道怎样进行脚步调整,导致不能很好地控制击球落点,因此也就出现了底线击球精度的得分低于底线击球深度的得分了。2.2.4 对打测试结果比较与分析

表8 与教练对拉拍数的结果与分析

从表8可以看出,实验组与教练进行对拉的个数比对照组与教练进行对拉个数的测试指标上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实验组学生经过多球组合训练后其对拉这一测试指标要比常规多球训练效果好。

究其原因:对拉效果的优劣,关键在于平时训练时能否能创造出与比赛真实场景相同或相似的各种刺激条件,并给予强化训练,将比赛中不可控的条件,如回球路线和如何提前调整等变成可控的,使学生长时间训练形成的动力定型与对拉甚至比赛中需要的动力定型相吻合[18]。在对拉过程中学生经常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从容落位击球,另一种是仓猝落位击球。分析造成仓猝落位击球的原因便于有针对性地克服。在分析成因寻求克服的方法上,常规的多球训练就显得力不从心,因为常规多球训练作为刺激反应,这一刺激在一些方面与比赛真实情况不符,因为这些刺激不具备比赛中的各种不确定性,是被简化且孤立完成动作,如喂球的落点是固定的,击球的动作也相对稳定,队员只需机械的接受刺激,而比赛中却是时时刻刻需要移动调整进行的。常规多球训练通过单位时间内有效击球次数很容易建立单个动作的条件反射,形成单个击球动作的动力定型,将造成所形成的单个击球动作的动力定型与比赛中所需的动力定型脱节,降低了实效性,从而对成套动作的动力定型的建立则很容易产生负面影响[19]。常规的多球训练重点在于促成一种迅速的条件反射,如缺乏辅助训练就容易致使队员判断回球能力不足,落位后凭借反射刺激形成的接球手法无法完成预计的动作,不得不去紧急调整步伐,进而造成击球动作变形,产生失误,这种情况在比赛实践中非常普遍。应对这种情况需要观察球的路线,思考它的飞行状态,判断球的落点,同时整合运动经验与反射性的技能。实验组采用多球组合训练就弥补了常规多球训练的不足,在训练过程中模拟网球运动的真实场景使学生反复进行手法和步法的配合训练,采用不同落点,不同路线的喂球,可反复体验手法和步法的配合,设置学生每次击球后的反馈来球训练,使球与球之间有内在联系,从而锻炼学生进行快速的动态选位,在快速移动中完成对身体姿态的调整,而在日常训练中能够反复体验击球点、击球拍面控制、发力方向、路线的精确性,从而使本体感觉更细腻,以利于建立同类击球动作动力定型和成套动力定型,并提高单个动力定型迅速转换的能力。

3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多球训练法是网球教学中常用的训练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正、反手抽击球技术。

4.1.2 在网球教学中按照多球组合训练方案进行训练更加符合网球运动的真实场景,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对球的预判能力和调整能力。

4.1.3 在网球教学中按照多球组合训练方案训练的学生相比采用常规多球训练方案训练的学生的正、反手底线抽击球技术的稳定性效果显著。

4.1.4 相比常规多球训练方案进行训练可有效帮助学生建立单个动作的动力定型来说,在网球教学中科学地运用多球组合训练方案进行训练可以有效的帮助实验组学生建立同类击球动作的动力定型和成套动作的动力定型,并提高单个动力定型迅速转换的能力,在对拉效果上要明显优于采用常规多球训练的对照组。

4.2 建议

4.2.1 在平时训练中应多采用不同的多球训练方法进行多球训练,以此来提高和巩固单项技术。

4.2.2 日常的多球训练中应多模拟网球比赛的真实场景进行多球路线的设计,使学生对于各种来球都能形成细腻的本体感觉。

4.2.3 进行多球训练时,为了保证在新的多球训练模式下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网球水平,学生应该主动从训练中找出自身的问题,主动地去寻求教练的指导。

[1]张廷邦.乒乓球多球训练的探讨[J].体育科研,2007(5):53

[2]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8:247

[3]吴晓阳,于海涛.网球运动员体能训练若干问题的研究与探讨[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4,29(3):46-49

[4]孙卫星,陈勇,吴声远,周峰,林雅鸣,叶宏.ITN网球技术水平测试的实用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3,29(2):87-90

[5]International Tennis Federation.How the ITN works[J].Coaching& Sport Science Review,2003,29(4):6-7

[6]苏晓红.“网球训练器”引入高校公体网球教学的可行性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14,35(2):86-89

[7]周婷婷.谈多球训练在普通高校网球选项课中的作用[J].四川体育科学,2006(4):134-136

[8]柴娇,杨卓,任海雷.网球正手击球运动技能评价指标、标准及其实证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3,30(2):222-227

[9]魏子德,王文芹.普通高校女生网球入门教学的探索[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7,15(2):29-30

[10]江中华.多球训练对少儿乒乓球运动员动作技能形成的作用[J].湖北体育科技,2005(1):99-100

[11]陶志翔.网球运动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64

[12]矫莉华,徐熠.网球专项教学中调整击球点的探讨[J].安徽体育科技,2013,34(6):76 -78

[13]严小虎,施兰平.高水平男子网球选手基本单元竞技过正手技战术特点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6(2):74-77

[14]施兰平,孙卫星.世界优秀男子网球单打选手正手进攻的对比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7):125 -128

[15]刘卫国,付健,李驰,等.网球单项技术稳定性评价标准的实验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1,26(5):457-460

[16]胡启权.我国优秀青年男子网球选手正手大力击上旋球动作的生物力学分析[J].体育科研,2009,30(2):67 -70

[17]高兵,史桂兰.乒乓球新赛制下多球训练方法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3):431-433

[18]朱立新,郭飞,何宁尔.隔网对抗项目运动技能学习的前馈控制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0,28(4):5-8

[19]张雁.乒乓球多球训练方法之双人供球的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13,34(2):31 -34

展开全文▼
展开全文▼

猜你喜欢

斜线底线网球
坚决守住廉洁底线
真相与底线
底线①
女人啊,美是底线
简论多球练习在普通高校网球训练中的作用
网球运动员肩袖损伤的生物力学分析
疯狂的游戏
趣味数独
更正启事
童话里的网球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