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贵荣应用阴阳调衡透刺针法治疗围绝经期失眠经验撷要

2015-01-04王婉娣杨冠男鲍春龄东贵荣

上海针灸杂志 2015年3期
关键词:经穴五脏绝经期

王婉娣,杨冠男,鲍春龄,东贵荣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上海 200437)


·名医经验·

东贵荣应用阴阳调衡透刺针法治疗围绝经期失眠经验撷要

王婉娣,杨冠男,鲍春龄,东贵荣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上海 200437)

针刺疗法;阴阳调衡;失眠症;名医经验;围绝经期综合征

东贵荣教授,中西医结合心血管专业硕士和针灸专业博士,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硕士及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针灸科首席专家、主任医师,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导师,上海市名中医,上海市名老中医东贵荣学术经验研究工作室导师。东教授曾跟随张缙老师学习30余年,得张老亲授手法技艺,并结合40余年临床经验,形成了“阴阳调衡透刺针法”的针灸特色和学术思想。

围绝经期失眠是指女性在绝经前后出现的失眠以及由此引起的头晕、心悸、健忘、易激动、烦躁不安等身心症状的综合征。失眠是围绝经期综合征中较常见的主诉,多表现为不能入睡,或入睡极易惊醒而不能再度入睡,或多梦,重者彻夜不眠,服用安眠药仍不能奏效。现代医学主要采用激素替代疗法(HRT)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配合催眠药物作为辅助治疗手段来改善睡眠质量。但长期应用HRT有诱发乳腺癌、心血管疾病等危险,且经常服用催眠药物,容易导致药物依赖、成瘾、耐药等不良后果,因此利用其他替代疗法成为医学关注的焦点。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临床报道表明针灸治疗该病疗效确切[1-2],安全可靠,无副反应[3-4],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很多症状都能有所控制。“阴阳调衡透刺针法”在临床治疗围绝经期失眠疗效明确,并且可避免药物带来的副反应和依赖性,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5]。现将东贵荣教授治疗该病的临床经验总结归纳如下。

1 病因病机

围绝经期失眠按其临床症状可见于“绝经前后诸证”、“不寐”、“不得卧”、“目不暝”等症的论述中。东教授认为围绝经期失眠多是由于肾气衰,天癸竭,冲任脉虚失衡,脏腑功能紊乱,阴阳平衡失调,阳不入阴,阴不敛阳,神不守舍所致。《论证治则•不寐论治》:“阳气自动而静,则寐;阴气自静而动,则寤;不寐者,病在阳不交阴也。”《类证治裁•不寐》:“不寐者,病在阳不入阴也。”围绝经期失眠与心、肝、脾、肾等多脏腑有关。《类经》:“凡五藏受伤,皆能使卧不安……五藏主藏精者也,藏有所伤则精有所失,精有所失则神有所不安。”心、肾是围绝经期失眠的重点病变脏腑。《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女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天癸根源于肾,是在肾气的激发推动和促进下不断发展成熟的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的精微物质,其直接参与发育生殖活动。肾气衰,天癸竭,冲任亏虚,气血不足,经亏血少,阴阳失调,诸病发,故肾气衰,天癸竭是本病的根本原因。心主血脉,《素问•五脏生成》:“诸血者皆属于心。”女子以血为用,经、孕、产、乳皆与血有关,心主血脉与女性生理活动关系密切。《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主明则下安。”《灵枢•邪客》:“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也。”心藏神,与精神活动关系密切,失眠属精神神经系统疾病,故与心联系密切。东教授治疗围绝经期失眠主要是调整阴阳,恢复气血运行的节律,调治病变所涉及的脏腑,以“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

2 临床经验

阴阳调衡透刺针法是通过阴经阳经配穴与穴位透刺相结合的针刺方法来治疗临床上病机为阴阳失衡的各种病证的一种针刺治疗方法,其以阴阳为纲,从气血入手,重视脏腑之间内在联系,以调养脏腑为目的,从而使阴阳调和。阴阳经透刺可以加强经络与经络、腧穴与腧穴、经穴与脏腑之间的联系,能促使阴阳经气接通,以发挥“疏通经络、调和阴阳”之作用。东教授认为围绝经期失眠是由于阳不入阴,阴不敛阳,阴阳平衡失调,神不守舍所致,调衡阴阳、镇静安神应为本病的主要治疗方法。

2.1 任督二脉调阴阳

《灵枢•根结》:“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调阴与阳,精气乃光,合形与气,使神内藏。”东教授认为,阴阳是辨证治疗疾病的总纲,阴阳调和,经络疏通,人体方能祛除邪气,恢复健康。从经脉的循行上看,任脉、督脉、冲脉三条奇经同起于胞宫,出于会阴,在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治疗中占重要的地位。循腹阴上行者为任,循背阳上行者为督。任脉调阴,督脉调阳,任督阴阳则彼此同源,经脉亦前后相应也。督脉循行于脊里“入络于脑”,与脑和脊髓有密切联系,其为阳脉之海,能总督一身之阳,以期阳生阴长。督脉取大椎、腰阳关、命门既能通调督脉,补阳益气,又可填精益髓健脑。通过针刺督脉腧穴,可以调节元神之府,使脑有所主,神有所依,从而达到宁心安神之功效。任脉主胞胎,在小腹部与足三阴经相交会,能调节全身的阴经,称为“阴脉之海”。阴脉之海,总任诸阴,调理任脉可以调理阴经之气血。取任脉之气海、关元、中脘,其意义在于补阴济阳,疏导气机。针刺时先针督脉,大椎、腰阳关、命门;然后让患者仰卧于治疗床上,再针刺任脉的气海、关元、中脘,背腹同针。阴阳调衡透刺针法,阴经与阳经同时留针,补阳经,透阴经,从阴引阳;补阴经,透阳经,从阳引阴,促进阴阳沟通。任督二脉是奇经八脉的主体,其所属穴位的主治适应证相当广泛,和五脏六腑之气输注于背部的背俞穴相配合,共奏疏通经络,调整脏腑,益气和血之功效。其治疗机理是对穴位加以刺激,调节经络气血,调节脏腑阴阳,使机体“阴阳自和”,从而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实际就是调动机体的自稳与平衡机制,从而提高机体物质、能量、信息的有序化程度。

2.2 气血双穴调气血

《十药神书》:“夫人之生也,禀天地氤氲之气,在乎保养真元,固守根本……且真元根本,则气血津液也。”指出气、血、津液是人体赖以生存,并维持脏腑正常生理机能活动的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其中尤以气血为重。气血充,经脉行,气穴配合血穴调一身之气血。阴阳调衡透刺针法,临床常用血海、气海、足三里、三阴交等选穴以通调气血。调气穴与补血穴合用,并相互透刺,以达气血双调,有助于阴阳平衡,脏腑功能得以恢复,则失眠症状得以改善。三阴交为肝、肾、脾三条阴经的交会穴,脾经上注于心,肾经上络心中,故该穴具有健脾养心、补肾宁心、柔肝调神诸功效。足三里为足阳明经之经穴,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善调人体一身之气血,故足三里可健脾和胃,益气养血。脾胃为后天之本,后天强健,气血旺盛,阴阳调和,脏气充足,故可强健身体,预防疾病。

2.3 俞原配穴调脏腑

东教授认为“俞原配穴”法,可以起到调节脏腑的作用。俞穴是指背部的五脏俞穴,如心俞、肝俞、肾俞、脾俞、肺俞。东教授曾提出“针刺五脏俞调节五神”的临床应用理论[6],通过调五脏之气,安五脏之神,使气血调和,阴平阳秘,精神内守,五脏各有所藏。原穴是经络的原本之穴,是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的部位,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可以调节整个经络。故治疗失眠,心脏调神用心俞同时加心经原穴神门,就叫“俞原配穴”,刺之不仅可以调节阴经经气,而且可养心神,达到养心安神的治疗目的。俞穴是邻近部位之穴,离脏腑最近。原穴是经络原本之穴,调节整个经络。两穴合用起到加强调节脏腑作用。

2.4 五脏俞调五脏神

东教授认为,人体的生命活动是以五脏为中心,以五脏神为主宰,以五脏所藏精、气、血、津液为物质基础,以脉络为联系通路,从而实现器官与机能的统一。五脏之内孕育五神,主宰人体情志活动,五脏功能失常,使神不守舍而出现失眠。杨玄操认为:“腹为阴,五脏募皆在腹,故云募在阴,背为阳,五脏俞皆在背,故云俞在阳,内脏有病则出行于阳,阳俞在背也。”故五脏诸神之病当取五脏背俞穴。五脏俞透刺针法是东教授家传针法。根据患者病情,选取相应的脏腑腧穴,由肺俞进针,循膀胱经走行向心俞透刺,由此接力再由心俞透向肝俞、肝俞透向脾俞、脾俞透向肾俞,以 15º~30º角沿取穴方向轻微、快速进针。膀胱经背俞穴为脏腑经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素问•长刺节论》:“迫藏刺背,背俞也。”通过针刺“五脏俞”调五脏神,调节五脏气血,恢复五脏正常功能,改变人体的病理状态,使阴阳气血平衡,神有所安,继而达到治疗失眠的作用[7]。

2.5 腧穴透刺

清代周树冬在《金针梅花诗钞》云:“两穴两经一针唤,用针虽少效用多。”东教授认为腧穴透刺是临床上行之有效的针法。透刺是通过采用不同的方向、角度和深度以同一针作用于两个穴位来增加针刺强度的针刺方法,借助一穴带多穴,一经带多经的特点,通过补虚泻实来协调阴经与阳经的功能,使人体的功能活动得到改善或恢复。本法的特点是将腧穴点的刺激扩展为线的刺激,甚而扩大为面的刺激,增强了针刺的强度;且刺针少,刺激穴位多,既可以减轻针刺的疼痛,又发挥了多穴位的协同作用。《金针梅花诗钞》:“可一针直透也,不但双穴可以前后互通,而且两经亦可彼此连贯矣……可以一针斜串也,不但双穴可以内外兼收,且阴阳亦可互相调燮矣。”东教授的“五脏俞调五脏神”理论中,五脏俞是核心。对膀胱经五脏俞进行透刺,有利于加强刺激强度,促进针感,通经接气,沟通各背部俞穴间的联系,同时顺经透刺属于针刺补泻中的补法,益于补益经气,加强循经传导。阴经经穴气海、关元、三阴交,阳经经穴命门、腰阳关、足三里,通过阴阳经透刺可以加强经络与经络、腧穴与腧穴、经穴与脏腑之间的联系,能促使阴阳经气接通,以发挥“疏通经络、调和阴阳”之作用。

3 讨论

《灵枢•大惑论》:“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暝矣。”故阴阳失衡,不能相互维系是本病的主要原因。古人云:“凡诊病施治,必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金针梅花诗钞》:“粗守形兮上守神,神形合一乃存针,持针考穴虽当重,气血阴阳实独尊。”故治疗上,应以阴阳为纲,从气血入手,重视脏腑之间内在联系,以调养脏腑为目的。东教授采用阴阳调衡针法配合透刺以平衡气血阴阳,疏通经气,加强针感,临床治疗效果显著,经验值得推广。

[1]张宁,胡静,王雁.针灸治疗围绝经期睡眠障碍随机对照研究 Meta评价[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2,19(8):24-26.

[2]文幸,米建平.艾灸背俞穴联合电针治疗围绝经期睡眠障碍临床观察[J].新中医,2013,45(5):129-131.

[3]朱桂玲.针刺治疗围绝经期失眠症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 2011,30(6):368-369.

[4]陈秀玲,徐凯,秦小红.电针治疗女性围绝经期失眠症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1,30(6):366-367.

[5]夏秋芳,李开平,东贵荣.阴阳气血配穴针刺法结合耳穴贴压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1,38(4):714-717.

[6]胡金凤.从五脏神的理论内涵探讨五脏俞治疗失眠症[J].中国针灸,2006,26(1):69-71.

[7]胡金凤.针刺五脏俞调五脏神治疗失眠症的临床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08,35(9):1398-1399.

“973计划”专栏简介

“973计划”专栏创建于《上海针灸杂志》2008年11期和Journal of Acupuncture and Tuina Science2008年6期。目的是基于当时已有4项针灸理论基础研究领域的“973计划”立项,特辟专栏专门刊登“973计划”资助的论文,缩短出版流程,快速报道“973计划”项目中针灸领域的最新学术成果。

目前,在针灸理论基础研究领域国家科技部共立项8个“973计划”项目。(1)络病学说与针灸理论的基础研究(首席科学家吴以岭教授),主要研究络病学说的科学基础。(2)基于临床的经穴特异性研究(首席科学家梁繁荣教授),围绕针灸理论的基本问题——经穴特异性问题,探讨针灸基本原理。(3)基于临床的针麻镇痛的基础研究(首席科学家韩济生院士),阐明针刺麻醉镇痛的理论依据和科学内涵,为针麻临床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4)灸法作用的基本原理与应用规律研究(首席科学家吴焕淦教授),深入研究灸法的理论内涵与作用机制,从灸法的临床现象提炼出理论规律,为灸法临床疗效的提高提供理论支撑和科学依据。(5)确有疗效的经穴效应相关基础研究(首席科学家许能贵教授),以确有疗效的经穴效应——“面口合谷收”为切入点,深入探寻经脉体表与体表上下之间特异性联系的生物学机制,诠释经络理论的科学内涵,进一步阐明穴位主治作用的规律和机制。(6)针刺对功能性肠病的双向调节效应及其机制(首席科学家朱兵教授),选择功能性肠病为切入点,以针灸传统理论、针灸临床实践以及现代研究证据为指导,采用系统生物学、脑科学、基因敲除技术等多学科结合的方法手段,系统研究针灸调整和维持机体“稳态系统”的双向调节效应的规律及其相关的生物学基础。(7)经穴效应循经特异性规律及关键影响因素基础研究(首席科学家梁繁荣教授),运用多学科研究方法和手段,基于临床,深入阐明经穴效应循经特异性基本规律和关键影响因素,揭示经穴效应循经特异性多环节靶向调节的生物学基础。(8)基于临床的针麻镇痛与机体保护机制研究(首席科学家万有教授),以针麻临床常见的手术病种为载体,阐明针麻镇痛与重要脏器保护的作用与机制,明确针麻临床应用价值,为针麻的临床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我们热烈欢迎“973计划”各项目组的专家和学者踊跃投稿,快速发布新的研究成果,共同打造针灸精品栏目,促进针灸学术的交流与传播。

R246.3

A

10.13460/j.issn.1005-0957.2015.03.0189

1005-0957(2015)03-0189-03

2014-09-17

上海市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研究项目(ZYSNXD-CC-MZY005)

王婉娣(1987 - ),女,2012级硕士生

东贵荣(1959 - ),男,教授,E-mail:dongguirong2000@126.

猜你喜欢

经穴五脏绝经期
唐军治疗围绝经期失眠经验总结
运动改善围绝经期女性健康
失眠与五脏
五色入五脏一年更健康
滋肾解郁宁心方加减治疗围绝经期失眠临床观察
青藤外敷散模型家兔膝关节经穴、非经穴部位皮肤渗透性比较
相关经穴与非经非穴、非相关经穴的机体反映和效应差异
针刺任脉经穴疗法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的效果探讨
《黄帝内经》的五脏俞穴与消渴相关性探究
“五脏神”学说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