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市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研究
2015-01-04何传新
■何传新
自十六大提出“壮大县域经济”后,“县域经济”成为学术界的研究新热点,国家统计局、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中国区域经济学会等每年也对全国县域经济的竞争力、经济总量、县域经济差异性等进行研究分析,并以此评选全国百强县。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最基本的经济单元,对国民经济发展大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有着重要意义。
泰安市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实证研究
(一)泰安市县域经济概况
泰安市位于山东省中部,北依省会济南,南临孔子故里曲阜,东连瓷都淄博,西濒黄河,是山东省“一山、一水、一圣人”旅游热线的中点,辖泰山区、岱岳区、新泰市、肥城市、宁阳县、东平县6个县市区,总面积7762平方公里,其中县域面积5674平方公里,占全市的73.1%;总人口556.8万人,县域人口392.2万,占总人口的69.5%。由于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的区域经济,因此泰山区、岱岳区不在县域经济考察范围内,因此,本文只对泰安辖区内的新泰市、肥城市、东平县和宁阳县4县市进行研究分析。
新泰市是泰安市经济强县,在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县中排名第40位,在山东省县域科学发展考核中排名第28位,是山东省10个建设现代化大城市试点县之一。截止到2013年末,新泰共有规模以上企业443 家,其中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企业211家,过10亿元企业22家。新泰不仅是全国重点产煤县市,而且蕴藏丰富的金属矿种和非金属矿;交通便利,京沪高速、莱新高速、二0五国道、0九公路穿境而过,地方县乡公路全部实现村村通。
肥城市整体经济实力也很强,在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县中排名第43,在“中国大陆最佳县级城市”排名21。肥城市产业特色鲜明,已形成了工程机械及汽车配件、玻纤制品、盐化工、农业及矿用机械、非织造材料、桃木旅游商品加工、食品加工、石膏建材“八大产业集群”。拥有亚洲最大、世界第二的甲酸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纤维素醚、锚杆钢材、玻纤制品和井矿盐生产基地,是全国重要的精密铸造、工程机械车桥、酒精机械设备、强磁材料生产基地。肥城也借助“肥桃”这一优势资源,逐步发展成为集旅游、桃木制品加工、桃文化开发于一身的于产业体系,带动肥城成为全国最大的桃木工艺品研发集散基地。
东平县最近几年加大了项目建设力度,经济实力不断壮大,经济总量在全省的排名也不断提前。目前已经形成矿业、化工、纸业、纺织、食品、压延加工、电子光电等七大主导产业,辖区内的工业园区也被山东省评为最佳投资园区之一。东平县资源蕴藏丰富,主要为铁、煤、水泥用灰岩等资源。东平县是水浒文化的发祥地,全县有国家级景区、景点5处,辖区的东平湖是山东省第二大淡水湖,也是东平旅游业核心,被评为好客山东十佳景区,获得中国生态旅游创新奖,东平影视拍摄基地荣获“全国影视指定拍摄景地”称号,旅游业也迎来新的高峰。
宁阳县位于泰安市域西南部,北望泰山,枕大汶河与肥城相望,南临工业强市兖州和孔子故里曲阜,西靠汶上县,东接新泰市,在山东全省的交通优势度评价中属于第二等级,公铁联运枢纽地位端倪初显,是重要物资集散地和陆路交通枢纽。但整体上县域经济总量偏小,发展质量不高,农业大而不强,种植较多,但市场占有份额较小,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服务业发展水平相对滞后,服务业重点龙头企业少,缺少支撑行业发展的支柱企业和知名品牌,影响服务业综合竞争力的提升。
(二)泰安市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
1.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的基础资料
同时,我们参考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人口与劳动力(包括人口规模、素质和结构、管理和利用)、社会发展(包括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住房医疗服务、科技教育文化、社会治安、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包括交通、通讯、供排水及电力)、环境(包括人口密度、投资、废物处理、绿化)4个一级子系统。
从以上指标体系看,既有总量指标,用于反映“规模”即整体实力;也有人均指标,用于反映“效益”,即投入产出实现的程度。这样评定,既能表现出传统城市的发展积淀,又可以展现新兴城市生机勃勃的竞争活力。同时,这次评比的涵盖面十分广泛,充分体现了城市的综合实力,而不是某一两个单项的优势。
2.泰安市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分析
将数据交由数据处理专家进行分析,分析结果显示,15个指标可归纳为2个因子,因子1包括财政预算收入、GDP、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第一产业总产值、第二产业总产值、第三产业总产值、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规模以上企业利税总额9个指标上,我们将因子1定义为县域经济总量实力;因子2包括GDP增长率、人均GDP、固定资产占GDP的比重、人均社会消费品额、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个指标,我们将因子2定义为人均综合竞争实力。
表2 因子得分表
最后,结合因子分析结果,得出泰安市内4个县(市)在因子1、因子2及综合情况的得分表和排名情况。
表2中县域经济竞争力的因子得分有正有负,正数说明在该因子上经济竞争力高于平均水平,负数说明低于平均水平。因子得分表的排名情况与泰安市各个县(市)的实际排名基本吻合,可以认定评价结果是合理的。
3.因子分析结果分析
因子1是对县域经济总量实力的反映,其中新泰市排名第一,肥城次之,而东平和宁阳得分偏低,均在平均分以下,2013年度全国县域经济竞争力百强县排名也充分证明了该论点,新泰市和肥城市均榜上有名。新泰市是泰安市经济强县,在2013年全国百强县排名22位,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远远高于肥城、东平和宁阳三个县市,而财政预算收入、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宁阳和东平两县高处两倍多,由此新泰市经济总量最大,在因子1上得分最高。肥城市在因子上得分也高于平均水平,排名第二,在2013年全国百强县排名33位,财政预算收入、GDP、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与新泰市相差不大,经济发展后劲十足。而宁阳县和东平县在该因子上得分处于平均水平之下,与新泰、肥城相比,县域经济发展还不够成熟,东平县在县域经济总量实力得分,仅为-0.74,与新泰市的差距达到了3.22,第一产业与新泰肥城差别不大,而二三产业产值明显偏低,发展动力不足,使得经济总量偏低。
因子2即人均综合竞争实力,主要反映的是人均综合竞争实力。与县域经济总量得分情况类似,新泰市和肥城市在该项得分高于平均水平,而东平县和宁阳县低于平均水平。肥城市得分最高,这主要是肥城市本身经济实力较强,且人均GDP、人均社会消费品额、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4项均高于其他三个县市,其中,人均社会消费品额、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比排名最后的东平县,分别高出8171元、3470元、8097 元,两县市差别非常明显。新泰市虽然经济实力最强,然而相比肥城市,县域面积较大,人口较多,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造成人均综合竞争实力相对较弱,排名在肥城之后。东平县和宁阳县由于与肥城和新泰经济实力相差悬殊,因此在人均综合竞争实力上排名依然靠后,其中,东平县在人均GDP、人均社会消费品额、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几个指标上明显低于排名靠前的肥城和新泰市。
通过因子分析可以发现,泰安市县域经济发展呈现分化的状态,县域综合竞争力最强的是新泰市,得分0.89,肥城第二,得分为0.004,宁阳和东平得分较低,分别为-0.03 和-085。新泰市与其他三县市差别较大,凸显了新泰市的整体竞争优势及其在泰安市的领先地位。新泰市不仅在经济发展水平上领先于其他县(市),在人文科教、城市建设等体现县域综合竞争力的其他方面也处于领先地位,这与2013年度全国百强县排名相吻合。
从自然资源分析,新泰和肥城矿产资源种类丰富,而且储量也大,其中新泰市已探明的原煤储量高达16亿吨,是全国60个重点产煤县市之一,市内的新汶矿业集团是全国特大型的煤炭生产企业;肥城市是全国重要的能源建材基地,境内国电集团石横发电厂是全国最安全性的区域电网之一。而宁阳和东平自然资源相对匮乏,经济起步较晚、底子比较薄弱,与经济雄厚的新泰和肥城相比,差距较大。
从产业结构上来看,2013年,泰安市三次产业结构为:8.7∶45.6∶38.7,肥城市三次产业结构为:8.2∶61.25∶43,新泰市三次产业结构为:8.0 ∶59.6 ∶41.7,宁阳县三次产业结构为:8.7∶33∶27,东平县三次产业结构为:8.5∶23.8∶20.6。宁阳和肥城第一产业比重高于新泰和肥城两市,也高于泰安市平均水平,而第二、三产业所占比重低,经济规模较小,没有形成大规模的特色产业集群,还没有摆脱经济弱县、工业弱县的局面。而新泰和肥城工业基础雄厚,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二、三产业比重均高于泰安市比重,相对来说产业结构比较合理。
从整体上来看,新泰市和肥城市经济基础雄厚、产业竞争力较强、基础设施比较完备、发展潜力较大、三次产业比较发达,不仅在山东,在全国范围内,都有着很强的县域经济竞争力;而宁阳、东平两县第一产业比重明显高于新泰、肥城两市不但经济总量、人均占有量低,且经济结构、居民生活水平等各方面都比较低,与新泰、肥城相比,经济实力较差,综合竞争力比较弱,拖住了泰安市整体经济发展的后腿。
泰安市县域经济发展分析
(一)县域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1.县域经济整体实力不强,地区发展不平衡
2013年,泰安市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经济总量的5﹪,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仅为3.7﹪。整体来说,泰安市人均GDP、城乡居民一般收入与全省平均水平相差不大,但却存在明显不平衡。新泰市和肥城市均为全国百强县,在人均GDP、人均社会消费品总额、农民人均收入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而宁阳县和东平县的工业实力水平较弱,特色农业发展步伐较慢,服务业整体水平与新泰、肥城也有所差距,这都导致两个县的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远远不及泰安市平均水平,也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整体来说,泰安市县域经济水平在山东省乃至全国依然处于落后水平,整体实力不强。
2.产业结构不够合理,产业调整滞后
泰安市三次产业结构由2012年的9.1∶50.7∶40.2调整为9.3∶49.0∶41.7,但依然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优势产业不突出的问题。第二产业主导拉动作用不突出,企业规模偏小,辐射带动能力不强。第三产业占经济总量比重虽有所提升,但各县市的旅游、服务项目起步较晚,还未发挥主体作用。
3.农民增收困难,城乡统筹不够协调
“三农”问题是制约中国县市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因素,2013年,泰安市农民人均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为11547元、28201元,差距非常大。目前,泰安市虽然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以拓展农民增收渠道,但由于还未形成大规模、品牌化、多元化农业体系,辐射带动能力较差,农产品再加工技术有待欠缺,农业收益较少,农民收入偏低。再者基层组织建设与城镇组织建设存在一定差距,受学历、经验限制,基层领导班子存在增收创业上思路不宽,信息相对闭塞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导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增收渠道狭窄,城乡差距进一步加大。
4.县域经济发展资金不足,融资困难
泰安市县级政府财政困难、负债问题严重,可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的能力很薄弱,加之金融机构改革缓慢,县域内分布较多的农村信用社规模小,而商业银行对农村建设不热衷,导致缺乏资金缺口较大,使很多县(市)内的中小企业发展动力慢,制约了县域经济和优势产业的发展。
(二)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因素分析
参照区域经济发展经验来看,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四点:
1.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
从地理位置上来说,泰安市战略地位重要,区位条件有利,既受到济南都市圈的影响,又享受胶东半岛发展圈的辐射,两边收益,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泰安市虽然旅游资源丰富,但与济南、青岛等城市相比,泰安旅游业发展水平较低,没有充分利用“五岳之首”这一优势资源,发展壮大旅游业,进而产生品牌效应,带动辖区内服务业发展。虽农牧资源丰富和域内矿产资源丰富,是山东省主要的农副产品和原材料生产基地,已探明的地下金属、非金属和有贵重金属矿藏有50多个品种,占山东省固体矿产储量的38%左右,但整体上储量大、分布不均匀,多集中在新泰、肥城两市,因此新泰、肥城发展迅速,经济基础雄厚,而宁阳和东平资源相对匮乏,限制了经济发展,造成四县市发展严重不均衡。
2.资金与技术
目前,资金来源单一、数目较少依然是制约泰安发展的突出问题,民间闲散资金还未被充分利用。据统计,近几年泰安市四县市财政支出都大于财政收入,即赤字财政。其中只有新泰市成为山东省开展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试点市,每年至少可获得专项资金2000万元,而肥城、宁阳和东平三个县(市)普遍存在贷款难、融资难的问题,致使县域内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配备落后,工业发展缺乏后劲,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
科技是提升县域经济结构,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泰安市县域科技人员的数量偏少,县域农业缺乏科技创新能力,在四县市中,虽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不少,但多为触及深加工型,科技含量不高,产品附加值不多,真正的科技型龙头企业不多。这都制约着当地新农村建设及县域经济的发展步伐。
3.市场化程度和政策环境
县域经济的发展需要上下级多个部门配套改革、协调推进,不能只依靠县(市)政府的自身力量来完成。山东省对金融、权限、人才、税收调整后,合理扩大了县级经济管理权限,将投资项目的决策权下放给各类投资主体,并大力实施经济强县与欠发达县一对一帮扶政策,通过强弱县合作办项目,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和市场环境。然而随着经济总量的扩张,泰安市经济发展受企业改制、农民失地、农民工回流、市场体系不完善等自身因素影响,加之当前经济发展放缓、企业经营困难、就业压力大等大环境制约,泰安市经济发展形势严峻。
提升泰安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途径
(一)发展现代农业,夯实县域经济基础
1.加强农业建设,发展特色农产品基地。整体来说,泰安市要围绕有机蔬菜、奶业富民、苗木花卉3大亮点,结合五大基地建设,增加投入,大力发展,泰山茶、新泰黄花菜、肥城桃、宁阳大枣、东平湖水产等高效高质特色农业,有效引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在总量的扩大的基础上,保证质量的提高。
2.优先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建立优质农产品深加工基地、提高农产品的品质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基础和保证。因此,泰安市要坚持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不断抓好各类农产品基地的建设,同时不断调整生产结构和品种结构,以纺织、蔬菜、畜牧为重点,为企业提供优质的加工原料。同时,大力发展农产品的生产、仓储和加工,通过增加科技开发投入、加大科技推广力度,提高农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在提高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的科技含量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农产品由传统型向特色型的转变升级。大力推广“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农民”模式,鼓励农民以土地承包权、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入股,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使农业、工业、贸易的有机地统一起来,从而促使企业和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既解决了企业的招工难问题,也解决了农民的就业难问题,使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和农民实现“双赢”。
3.扶培龙头企业,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要按照“农业发展园区化、园区发展产业化”的思路,坚持龙头带动,规模发展,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通过制定扶持政策、加大资金投入等手段,给予投资大、辐射力强、发展潜力大的龙头企业资金支持,同时在用水、用电、用地、税收等方面进行帮助和优惠,充分落实政府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优惠政策,为大型农业龙头企业落户泰安、落户宁阳提供好的发展软环境。在给予政策扶持的同时,也要不断引进现代管理理念,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大力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在农业龙头企业的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不断扩大企业规模、增强企业经济实力,以及参与农产品市场建设、农产品生产加工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水平。
4.大力发展城郊农业,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在合理规划森林保护区的基础上,泰安市可依托泰山国家森林公园、莲花山森林公园、神童山森林公园等自然景区,积极发展特色农产品生产和观光农业,拉长农业产业链条,扩大农业经营范围,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和大农业发展的综合效益。
(二)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壮大县域经济实力
1.坚持工业化导向,发展特色经济。从一定意义上讲,县域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工业化的过程,农业劳动力高度剩余的国情决定,单纯依靠农业产业不可能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实施“工业立县、工业强县”,是山东县域经济近三十多年得以较快发展的根本原因。工业是泰安市的经济支撑,要坚持不懈地抓优质投入、上高效项目,宁阳的工业发展,不能盲目追求与肥城、新泰等发达地区同样层次的产业结构,而要立足县域实际,把发展第二产业作为相当长一段时期的重中之重。具体来讲,就是通过大力发展二产,积极培植大企业、扶持大产业,在对煤炭、化工、建材、机械加工、轻纺、农副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升级改造的基础上,实现对矿用机械制造、输变电设备、生物化工、新能源等新型产业的培育,进一步稀释一产占GDP的比重,使二产比重上升到最高水平、一产比重降低到10%以下,在此基础上着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三产比重,进而提高县域企业的创新能力。
2.加强工业园区建设,打造产业平台。园区建设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加快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泰安市要依托泰开工业园、玻纤工业园、中国重汽工业园、信发集团盐化工园、华丰工业园、瑞星工业园等重点园区,突出比较优势,优化产业布局,抓好一批重点企业百亿扩规项目实施,打造一批配套程度高、规模优势突出、竞争力强的特色产业聚集区,不断提高工业经济的竞争力和园区带动力。
3.强化园区带动,提升经济实力。泰安市目前已经建设形成了产业特色鲜明、综合配套能力强的“一带四区”的工业产业布局,包括“泰城—磁窑”产业聚集带和泰山工业园、新泰经济开发区、肥城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东平工业园。而宁阳工业基础薄弱,经济总量偏小,要想充分发挥园区作为县域发展的龙头作用,必须要有全新的思路、超常的战略和独特的打法,才能强力突破,充分发挥其倍增效应。
(三)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
1.以转变观念为突破点,理清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思路。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由之路,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许多县市成功的经验看,加快农村城镇化,既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避免小城镇遍地开花,又要大力发展小城镇经济,发挥城镇对农村经济的带动作用,以城带乡,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2.调整乡镇企业发展战略,促进城乡工业一体化。小城镇的健康发展需要靠城镇经济的繁荣作支撑,在这一点上,要注意通过不断引导乡镇企业进城发展,同时依靠工业园区和第三产业发展,积极推动生产要素向城镇集中,尽快形成支撑小城镇发展的产业群体,加速城镇规模扩张,增强小城镇经济实力和带动能力,提升“人气”,增强小城镇的产业承载能力和吸纳人口的能力。同时要坚持用市场机制推进小城镇建设,鼓励引导集体、个人和私营企业以多种形式参与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积极扶持对县域经济有重要支撑作用的中小企业的发展,逐步建立起政府、企业、个人多元化的小城镇建设投入机制,加快小城镇建设与开发。在培植龙头企业的同时,研究制定支持中小企业加快发展,做大做强的政策措施。
3.加大财政补贴,推进城乡配套服务一体化。加快完善公共财政体制,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强化城乡设施衔接、互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的力度,统筹交通、通信、水利、环保等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污水管网、供水管网、天然气管网等设施建设进度,加大公共财政向农村教育和公共卫生方面的转移支付,实现城乡共建、城乡联网、城乡共享,缩小城乡之间公共服务水平的差距。大力提高县域道路的通达深度和建设质量,构建“半小时经济圈”和“10分钟经济圈”,以路网建设带动农村商贸物流、旅游物流等产业的发展。
(四)加快服务业发展,提升县域综合竞争力
1.集聚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可依托京沪铁路和京福高速,充分运用山东省内G104、S333、磁莱铁路等几条主要交通干道,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中介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建立综合物流园区,将宁阳县的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真正转化成“连接山东省内的各个主要城市、服务山东省内的企业与产业、促进山东省内的社会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辐射山东省周边的主要经济区域,最终贯通全国”的枢纽效应。真正实现泰安与“京津冀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中原经济圈”的紧密联系。同时,对各类专业市场资源与新建设施进行整合,构建专业市场体系,引导专业市场向现代化、规模化、信息化、标准化方向发展;优化商业布局,有效配置资源,增强商业综合竞争力,促进商业企业发展壮大,强化专业市场分级设置。以“三网融合”为契机,整合产业资源、公共资源,建立电子商务平台,实行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市场营销模式,通过改变传统中小企业主的企业管理模式,树立起整个产品在电子商务时代的品牌和创新意识。
2.提升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在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型社区的同时,着重创新培育现代农民,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建立健全培训、推介、就业“一条龙”服务机制,整合职业培训中心、远程教育等资源,大规模开展新型农民培训活动,加大农业科技知识和实用技术培训力度,为进城镇居住的农民创造良好就业条件。依托龙头企业、种养大户和农村合作组织,为农民提供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等系列化服务,使合作组织逐步覆盖全部主导产业,并重点培育一批农产品专业市场,健全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
3.壮大发展新兴服务业。泰安市要依托泰山这一地理优势,整合旅游资源,激活旅游市场,做大旅游产业。同时强化宣传引导,提升泰山国际登山节、东岳庙会等节庆活动档次,带动辖区内莲花山、东平湖、神童山旅游,打造泰安泰山旅游品牌形象。
创新点:我们通过利用对比分析的方法从全省对比分析泰安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对泰安近年来经济发展全面分析,探讨提升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途径,评价方法、对比方法上创新;提出坚定实施引资项目双带动战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加快服务业发展等提高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措施较过去有创新。
参考资料
1.国家统计局:http://data.stats.gov.cn/.
2.金正庆.县域村域有机结合的城乡一体化经济建设探索[J].湖南农业科学,2009,02.
3.冯一平.河南省新乡市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研究[J].江苏大学硕士论文,2010.
4.史晓庆.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及模式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
5.张晴,高明杰,罗其友.我国东部地区县域城乡统筹发展模式典型案例探究.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0,31(01):7-11.
6.朱允卫,杨万江.县域综合竞争力的基本内涵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浙江社会科学.2003,07.
7.郑慧娟,柴洪.西南地区县域经济特点与发展对策,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8,3.
8.薄锡年.河北省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M].河北:农业出版社,2008.
9.奚青梅.县域经济特征及竞争力评价机制构建研究[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9,25(7).
10.刘振忠,徐梅.综合评价方法及其在黑龙江垦区应用现状分析[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08,06.
11.马强,闵小平.加快农业结构战略调整促进农业产业升级,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