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缪晓春×东方艺术大家:阅读方式的改变

2015-01-04张宗希

东方艺术·大家 2014年11期
关键词:卡塞尔艺术家能力

张宗希

几年前第一次看到《坐天观井》的影像时,曾瞬间被其中的观看和呈现方式所震惊,流行的说法是颇有“震三观,开脑洞”之感,同时也不免好奇背后作者的思考方式。刚好上个月因为阅读专题的事采访到这位作者,便有了一个进一步了解的过程。正像对其作品的阅读会带着个人看法和体验,艺术家缪晓春在谈及“阅读”这个话题时也带着他的个人经验:他觉得阅读其实就是一个学习过程,去了解别人是怎么做的,他为什么会这么做,可以给自己提供一些借鉴,再去做一些事情,“阅读是必须的。”或许接下来我们对阅读文本或作品也会带上各自的经验,—如果你有兴趣在读的话。

穿越

如果给阅读下个定义,您会怎样来定义?

无法给阅读下定义,我脑海里只出现了一个穿越的画面:地铁里,每个人手上拿着的不再是手机而是竹简,上面只有为数不多的文字,人们通过这些文字不停地去想象去扩展,文字很精炼也必须精炼,否则需海量竹简,让人不堪重负。这时,列车的速度可以慢下来,可以变成牛车马车;这个子虚乌有的画面提醒我,阅读有多快信息有多少似乎是与社会的发展速度同步。

第二个出现的画面是借书抄书。我是六十年代生人,到七十年代能读书时不仅可读到的书非常少,更无扫描和复印。见到心仪的书会一字不落地抄下来,连插图都临摹下来,贴在旁边,这虽是四十多年前的事,但历历在目。再回想三十年前的八十年代,已经可以大量买书,书店和图书馆是圣地,隔三差五会去朝拜,如饥似渴,每个人的床头会有很多能弄到的书,所以有之后的美术新潮。到了九十年代,我已经可以走出国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了。2000年以后进入互联网阅读的时代,开机有益明显多于开卷有益。现在是2014年,书本、手机、平板、阅读器,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所以我觉得我这一代还算幸运,虽然从借书抄书一直到电子阅读,各种方式都经历过,但毕竟没有中断阅读。

误读

如何看待阅读中可能被误读的部分?

最极端的例子是诗歌翻译,诗歌基本上是没办法翻译的。翻译过来它原来的味道基本上都丧失掉了。原来学德语,曾尝试过翻译尼采的《查拉特斯拉如是说》,德文读起来很优美,但翻译成中文就难了。既要有原来的意思,又要在中文里面遣词造句,使它读起来舒服一点,这个过程就很煎熬。

艺术作品也会被误读,因为艺术作品营造的是多重阅读和理解的可能,艺术家在这种模糊和朦胧的世界里躲猫猫捉迷藏,高深莫测,不亦乐乎。一旦被抓出来勒令用语言和文字交代隐藏在图像和音调之后的情感和思想,其痛苦不亚于剥皮抽筋。一开口就俗,还引向更大的误读。所以,艺术家的那点心思,愿说能说就说出来,不愿说没能力说他人大概也能读出来。因为自己读出来的哪怕是误读也要比嚼出来的榨出来的更有意味。

有艺术家觉得我们单独把阅读这个概念拿出来,其实潜在一种等级的划分,好像阅读是一种高级活动,您觉得阅读有等级的吗?

我常羡慕传说中那些一目十行,过眼不忘,博闻强记,出口成章的天才,这些能力我几乎一个都没有,应归到庸才之列。只有到了今天,借助扫描代替一目十行,借助存储代替过眼不忘,再借助电脑的处理能力和自己的勤奋努力,依稀也能变得博闻强记,成为可造之才。古人背诵经典,烂熟于心,随时可以调出来,读一遍再读一遍,将人脑存储和处理的能力发挥到极致,今人则拼命增强电脑存储和处理的能力,不但可取还会后来居上。我们已经有了一种新的阅读方式!

城市

如果说城市是作为一种被阅读的对象,它也容纳着大多数的阅读者,您如何看待这个混合体?

我1996年到2000年在卡塞尔,那是一个安静的小城市,大概有20万人口,只有五年一届的卡塞尔文献展时,才会突然变成了一个艺术大都会。在这样的城市生活、学习会比较舒适一些,可以徒步丈量城市,品味阅读。但要了解当代艺术更多的信息就要到其他城市。德国可以利用火车很便捷地到其他城市如柏林、慕尼黑、法兰克福看展。其他国家如美国会去纽约,英国会去伦敦,看展览非常方便,几天时间就可以把在那个地方、甚至世界上其他地方艺术上发生的变化了解到。

北京和您当时生活的城市,不同感觉有哪些?

我找到过卡塞尔一张二十年前的地图,跟现在没有多大区别,可能只是多了一两个影院剧院,城市的整个布局,甚至每一栋房子在什么地方都没有太大变化。让卡塞尔改变比较大的是二次大战,因为有一个军工厂在那儿,百分之七十的城区被炸掉了,炸得很厉害,但炸完了之后,还是按照当时的格局重建,变化不是太大。北京不要说二十年,甚至两年时间都有很大变化,可谓翻天覆地。

隔些年去卡塞尔的话,很多东西都还在原位,所以一下子记忆会被激活,好像没离开多长时间。中国城市变化很大,我在上大学的城市,甚至我老家都迷过路,因为能提供方位的标志都消失了。但怎么办呢,我们处于这样一个时代,伟大,混乱,或者糟糕,说不清楚。即便咬紧牙关我也要说我就是喜欢这个时代,我可以细细阅读和品尝眼前的一切!因为过去和未来的不管是曾经有的或将会有的宁静美好和秩序,对我而言都只能耳闻,不能一见,无从读起。

未来

您觉得城市和阅读的形态将来会有怎样的趋势?

以往所有的媒介,不管是纸质的还是电子的,都是试图在我们的大脑和另外许多人的大脑之间建立起联系,这样的联系让我们有能力形成一个又一个强有力的团体民族以至国家。将来这种关联一定会在更多的人以至所有的人之间建立联系,更快捷方便,没有地理和语言等等的障碍。并不害怕别人在想什么,而是不知别人在想什么,它改变的不仅仅是阅读习惯,更多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类大同不知何时能实现,但它的实现应该是基于:所有人能快速阅读对方的思想,大量存储别人的思想和准确处理别人的思想。

猜你喜欢

卡塞尔艺术家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萨姆·卡塞尔 灵魂毒药
一个亲吻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