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遗存·再生——芜湖古城艺术计划”访谈

2015-01-04王宗亮

东方艺术·大家 2014年11期
关键词:杨维东方艺术古建

王宗亮

2014年9月,由芜湖市政府,及籍著名芜湖籍艺术家、深圳大学教授应天齐发起的“遗存·再生——芜湖古城艺术计划”在安徽省芜湖市正式启动。应天齐作为一名长期关注中国、徽派民居古建遗存生态的艺术家、艺术活动家,从早期的版画、架上油画就已经流露出其对传统文化和家乡情怀的浓厚情怀,而此次的“遗存·再生——芜湖古城艺术计划”通过完成一次由芜湖本土公众参与其中,国内外社会各机构媒体的纷纷响应的,以保护芜湖古城、并试图使其起死复生为目的行为艺术活动,进一步将这种对古建保护、故土绝恋的情怀生成为一次掷地有声的实践,也将艺术家本人多年的艺术创作初衷演绎得淋漓尽致。

此次活动主要通过芜湖本土市民的充分参与——每人捡一块古城旧砖,并将其用置于芜湖市未来的新CBD核心区域的方式,来唤起更多人对于中国古建、徽派民居以及传统文化的深层认同与体会,也成为了一次呼吁保护民族遗产的宝贵实践课。除了发起人应天齐先生,本次我们也特别邀请到了作为“遗存·再生——芜湖古城艺术计划”的艺术统筹,著名策展人、艺评家杨维民先生,从他的视野来体会这一别开生面的艺术计划。

东方艺术·大家:通过这次艺术计划,您如何看待“古城改造”或“古城保护”等概念?有什么新的认识吗?

杨维民:这次活动是应天齐教授策划已久的、在安徽芜湖古城“废墟”的一场十分接地气的行为艺术实践。应天齐老师在早期的版画“西递村系列”,以及近年来的油画遗痕系列作品中,实际上也是对中国古建筑的关照。包括这次“遗存·再生——芜湖古城艺术计划”,实际上是艺术家个人创作脉络的一种延续,它们之间都有着一个共同点,就是对于中国旧城遗址保护的关注。尤其是徽派民居文化。应天齐老师对古城原有风貌和它们后天被各种原因破坏的状态深有感触,所以说此次计划不是偶然的。

我们现在关于古城或古建经常提到两个概念:改造和保护,但我始终认为,现阶段对于古建的改造无疑是一种二次破坏。我们主观上认为是积极有益的行为,实际上经常因为具体施工过程中的意识、技术手段缺乏,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愿望。所以我觉得所谓“改造”是不可取的,他只是一个遮羞布,特别是在我们现今面临的、非常严峻的古城古建存留形式之时。只有尽可能不去做出那些“不可逆”行为,才是保护的最好手段。

东方艺术·大家:最初的筹备工作和具体过程是怎样的?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

杨维民:在此次计划中,我虽然以艺术统筹身份参与,但更多的工作是应天齐老师先行策划、协调,并完成诸多工作的。他可以说是“三位一体”的艺术大家:从文案策划、细节执行包括最后的艺术实践。其实我最早看到他的关于芜湖古城的资料是前些年在深圳的相关展览上:当时作品(影像资料)反映了芜湖古城在拆迁中遭遇的破坏。所以说就像我前面提到的那样,应老师在这几年的创作脉络一直沿袭了潜在的关于古城保护线索,只是这次将创作方式转变成行为艺术、装置艺术,而整个过程中的甘苦我想应老师自己肯定有更深的体会。

东方艺术·大家:我们看到此次计划的主要参与者是芜湖市民,他们对此如何看待?是否认同你们的计划内容?

杨维民:现在很多艺术家,已经出现“文本化”的情况。好多时候,很多事情是做给局外人看热闹的。

比如说一个摄影、影像艺术家。经常拍摄一些我们没有去过,甚至见所未见的地方。然后以这种方式自建系统甚至自说自话。但是我们看到应老师此次的计划,无论从选材还是选址,都能看出,他其实是想要唤起芜湖本土的市民,来关注自己家乡的古城保护问题。虽然只是简单的捡一块砖。但实际上对于古城保护的意识融入是有较为可观的效果,比较生动、深刻。

东方艺术·大家:那作为未能到现场参与计划的观众,该从何种角度理解古城的“遗存”或“再生”关系?

杨维民:虽然只有一部分人参与此次计划。但我相信更多人在通过媒体了解到后,应该能够感受此次活动的意义。大家应该会自觉或不自己觉得思考我们过去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应天齐老师此次的这个计划,实际上就是一种通过人人参与“古城保护”的方式,吹响了一次对于传统、古建文化保护的号角,是一次辐射性很强的号召。当然,这号角也是唤起人们警醒意识的警笛。

东方艺术·大家:您认为这两者的意义哪个更为重要?为什么?

杨维民:首先我们看到,什么是遗存,就是传统自然的保留下来的东西。虽然它们大都因为各种因素有很强的不完整性,但我们也行该思考:如何从这种有限的不完整中,发掘更大的社会意义,发挥它们的余热。因为我们知道,建筑是冰冷的,我们不能为了所谓的保护而附庸风雅的将其束之高阁。这样的保护是“死”的,所谓传统传承和从古建中汲取营养价值,也是收效甚微甚至是无效的。

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看重“再生”的意义,更要积极的让“再生”能在传统文化上起到最大化的作用。当然了,没有遗存也谈不上再生,而只有再生才能体现遗存的价值所在。所以我觉得这其中没有绝对的谁轻谁重。重要的是我们的发现问题的角度,以及我们是否真的有关注也有行动,让“遗存”焕发新的生命,真正达到“再生”的目的。

东方艺术·大家:动用古城砖块、及后续的改造行动,相关政府部门如何表态?有得到其他机构的帮助吗?

杨维民:此次活动,前前后后和芜湖当地政府沟通十分密切。而且他们也比较开明,也认识到了芜湖古城保护的意义,积极的支持了应天齐老师的艺术计划。加之此次计划在策划上十分严谨。所以能得到当地党政部门以及相关专家学者的支持与理解,包括媒体的持续关注报道,也有许多芜湖本土外的机构响应支持,不同社会阶层的人士也较为充分的介入了进来。

东方艺术·大家:作为此次计划的艺术统筹,您主要负责哪些工作?您又如何评价这次活动

杨维民:就像我前面提到的,这次“艺术计划”的主要工作还是由应老师发起并完成的,我和其他参与者只是起到一些辅助作用——即所谓的为应老师献计献策吧,就算在学术上有一些所谓的“指指点点”,但对于这次“艺术计划”来说都不是核心意义,真正的核心意义是应老师提出的这个艺术创意与实践。应天齐老师相对于我们这些所谓的文化人来说,具有很强的实践精神,不是光动嘴皮子。他不仅是一个成功的艺术家,也是一位出色艺术活动家。

应天齐从大学毕业直到走到今天的艺术生涯,长期以来为芜湖家乡所牵动,都淋漓尽致的反映在了其相关艺术作品和创作生涯中。

总的来说,如果没有出生在芜湖的应天齐;没有一个长期关注安徽民居的艺术大家,就没有此次“遗存·再生——芜湖古城艺术计划”。

东方艺术·大家:此次计划最终形成的作品会永久保留吗?还会通过其他渠道展示吗?

杨维民:这次计划因为策划了很久,所以将来这些在此次活动中捡到的古砖块。在和相关部门的沟通下,已经基本确定会成为芜湖城区未来地标建筑会用到的、作为一种象征意义的建筑材料。

此外,应老师近些年已经在包括威尼斯双年展等国内外重要展览上,反复的表达了他对于古城废墟,包括古城遗存——再生概念的重视,也展示了许多相关作品。

而针对此次计划形成的最终作品,应该还会推向国内外重要展览和艺术活动上。对此应老师已经有一个早已成型的、持续性的规划。

东方艺术·大家:“再生”后的芜湖古城,能还原它本来的意义吗?您认为这种方式适用于其他古城吗?

我觉得历史之所以称为历史,有些实物的遗存可能比较直观。有些文本文献性的东西可能比较难以发掘。但此次应老师的作品,是两者兼有的。此次作品的行为方式,是一种自然自在的,是一种没有破坏古建本质的还原。而这其中最重要的意义,是我们是不是将对于古建、传统文化传承保护的意义根植在我们内心和意识中,真正的付诸行动,使此种观念流淌在我们的血液之中。我觉得这才是最终的意义所在。至于其他的古城,如果要做类似的计划,我觉得都要根据当地特色结合实地情况做决定,正如中国每块区域都有自身个性一样,其他地区的古城保护应该有适用于他们自身的方式。

猜你喜欢

杨维东方艺术古建
杨维永文学活动掠影
古建军
古建抗震有绝招
高平古建 四个全国第一
千年古建看高平
杨维松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