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监测在传染病预警中应用的可行性研究
2015-01-03杨雯雯范允舟江洪波王迎余苗刘莉聂绍发
杨雯雯,范允舟,江洪波,王迎,余苗,刘莉,聂绍发
·卫生服务评价·
症状监测在传染病预警中应用的可行性研究
杨雯雯,范允舟,江洪波,王迎,余苗,刘莉,聂绍发
目的 探讨症状监测在湖北地区传染病预警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通过对湖北省2个县的209个监测机构实施情况和287名数据上报人员的问卷调查,对症状监测系统实施以及探测暴发性疫情的可行性进行分析。结果基于多数据源的症状监测系统ISS成功建立,所有监测点都有相应的硬件设施支持该系统的运行;且近90%的数据上报人员具有相应的能力和意愿利用此系统完成数据的收集和上报工作。数据上报的总体质量较好,并在系统运行期间成功预警3起暴发性疫情。结论症状监测能顺利开展,并可应用于传染病预警。
症状监测;传染病;预警;可行性研究
近年来,随着新型传染病的出现以及古老传染病的复燃,传染病的早期预警成为了公共卫生机构的研究重点。自2003年SARS大流行以来,中国开始建立传染性疾病的早期预警系统,并于2004年正式建立了法定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1],大大提高了法定传染病上报的时效和内容。但该监测系统基于确诊病例,在疾病的预警上存在时间滞后。而症状监测是收集疾病早期发展阶段的非特异性的症状资料[2],不需要进行疾病的确诊,不仅可以提升监测数据的时效性,还可在更广泛的领域开展,对于异常的聚集信号能够更快地进行预警,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减缓甚至阻止疾病流行,降低传染病所带来的损失。本研究基于欧盟第七框架计划“中国农村地区传染病综合监测系统(an integrated surveillance system for infectious disease in rural China: generating evidence for early detection of disease epidemics in resource-poor settings,ISSC)”,收集每日来自湖北省潜江市、沙洋县的小学、药店和医疗机构的症状数据进行传染病预警研究。本文根据ISSC项目实施的情况,重点探讨症状监测在传染病预警中应用的可行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对湖北省潜江和沙洋地区209个监测点的287名数据上报人员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进行监测实施可行性的调查,调查表内容包括监测点的硬件设备配置情况、数据上报人员的基本情况、参与的意愿性、电脑操作水平等。以症状监测系统自2012 年4月1日-2014年3月31日收集的小学缺勤、非处方药物销量和门诊病人主诉的症状数据为依据,对上报数据的质量和预警模型探测成功的暴发性疫情进行描述。
1.2 质量控制
为保证数据质量,对数据上报人员经过统一培训,将数据每日登记在册,并通过网络平台(http:// www.isscproject.com)进行上报,项目组成员和当地CDC的数据管理人员每日对数据上报情况进行网上督导,并及时对每日上报情况进行反馈,确保数据的上报质量。进行问卷调查前统一对调查员进行培训,在调查结束前仔细核对有无漏项并及时进行补充。
1.3 统计方法
1.3.1问卷调查应用Excel 2010及SPSS 12.0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采用构成比进行数据的描述;并对数据的及时性和完整性分别进行评价。主要评价指标:及时报告率(%)=及时报告次数/应报次数×100%;缺报率(%)=缺报次数/应报次数× 100%。
1.3.2 预警模型在症状监测系统ISS上利用EARS~3C预警模型,将C1、C2和C3模型串联进行预警,即在同一天任意2个及以上模型产生预警,则定义该天发生一个预警信号[3]。
2 结果
2.1 症状监测系统ISS的运行
2.1.1 症状监测系统ISS的开发和运行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普及,通过网络平台及时进行疾病的监测成为一种可能。在项目开展初期,通过文献综述法和专家会议法,制定适合于湖北省症状监测系统的监测体系和监测指标,然后用瑞典FPX公司开发基于网络的系统ISS进行数据的收集。该系统包含主诉监测、药物销售监测和学校缺勤监测3个部分,具有数据录入、查询、浏览、修改、删除和导出、存储及备份数据,以及用户权限管理等功能[4]。
该系统收集来自209个监测点的症状数据,调查表明,所有监测点都配有电脑设备,网络普及率为100%,为症状监测系统ISS的数据收集工作提供了硬件设备支持。症状监测系统ISS从2012年4月-2014年3月一直运行良好,3个机构总的缺报率都保持在10%以下,医疗机构和药店的总及时报告率均保持在80%以上,数据上报的总体质量较好。数据上报的完整性和及时性显示,药店上报数据的质量是最好的,其次是医疗机构,而小学的总及时报告率相对较低。见表1。
表1 湖北省症状监测系统数据质量
2.1.2 数据上报人员特征和能力、意愿性情况对来自3个机构的数据上报人员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287份,回收有效问卷258份。其中男性192人,占74.4%,女性66人,占25.6%;调查对象年龄在25~70岁之间,76.0%的人员集中在35~55岁年龄段;人员学历主要是高中/中专,占到65.9%。本次调查发现,有221(89.5%)人表示愿意参与数据的收集和上报工作,而在数据上报人员能力的研究中发现,93.8%被调查者表示自己能运用电脑进行数据输入和整理,只有2人表示计算机操作水平很差,需要较多的时间完成数据的上报工作。见表2。
表2 监测地区数据上报人员特征和能力及意愿性情况
2.2 利用预警模型探测暴发性疫情
症状监测系统ISS中包含了描述性模块和预警触发模块,描述性模块包括基本的统计分析,例如目标症状在不同时间、空间和人群的分布。预警触发模块包含了从日常监测的数据中探测异常的模型[5]。该监测系统运用EARS~3C模型来探测异常,当数据管理人员发现异常信号时,首先进行预警信号的核实,若信号属实,联系当地的CDC工作人员,必要时进行现场调查,确认是否为真实暴发性疫情[6]。
在监测系统运行的过程中,学校缺勤监测成功运用EARS~3C预警模型发现并核实了3起暴发性疫情,图1和图2为3起暴发性疫情所在监测点的因病缺勤人数时间趋势图。图1箭头所指为潜江某小学于2014年2月19日触发的流感样病例预警信号的因病缺勤人数时间趋势变化;图2箭头所指为沙洋某实验小学于2012年6月6日触发的水痘预警信号和2013年4月22日触发的流行性腮腺炎预警信号的因病缺勤人数时间趋势变化。
图1 潜江某小学的因病缺勤时间趋势图
图2 沙洋某实验小学的因病缺勤时间趋势
3 讨论
近年来,症状监测作为一种新型的监测方法,逐渐成为国内外研究中的热点,尤其是在大型活动中得到了大量应用。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7]、2010年上海世博会[8]等期间,当地卫生部门都开展了症状监测系统来加强疾病的监测,成功发现了一些传染病聚集事件并采取及时有效的控制措施,确保了活动的顺利开展。除此之外,症状监测还广泛应用于公共卫生领域中,如美国911事件后在纽约建立的急诊室症状监测系统,这是采用一种主动报告的方式进行生物恐怖的早期预警[9]。在我国进行主动的症状监测用于公共卫生领域仍很少见,尤其是收集多种数据进行综合监测,而这种监测形式可以提高疾病预警的特异性,更大程度地发挥症状监测的优势。本研究针对此种症状监测形式,重点探讨其应用于传染病预警的可行性。
症状监测在传染病预警中应用的基础是数据的收集和数据质量。症状监测系统ISS是基于网络进行数据收集,监测点的硬件配置情况、数据上报人员参与的意愿性和能力等都可直接影响数据收集工作的完成和数据质量。本研究结果显示,所有监测点都有相应的硬件配置,这为数据的网上报告提供了硬件支持。而数据上报人员中多为男性,年龄偏大,学历偏低,这与数据上报人员中乡村医生占了很大部分比例有关。田疆[10]、李若冰[11]等人对乡村医生的研究中也发现,乡村医生群体中具有以男性居多,年龄老化而且学历较低,多为中专学历等。但是研究结果也发现,90%以上的数据上报人员能够熟练使用电脑,有相应的能力完成数据的网络上报工作,这比龚震宇等人[12]的研究结果稍高,这可能与项目实施中对人员的能力培训有关。在调查者中有少数人不愿意参与本项工作,这主要是由于他们的工作量大,没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来完成此项工作,大多数人(89.5%)仍表现出较好的参与意愿性。而监测数据的质量评价显示,只有小学的及时上报率稍低,其原因是由于个别学校的不及时上报次数太多而导致的,但是总体上报数据的完整性和及时性较好,这都为症状监测在传染病预警中应用可行性提供了基础保证。
在症状监测系统ISS运行过程中,成功预警了3起暴发性疫情,但是在传统监测中并未探测到该3起疫情,说明症状监测可以探测到真实性疫情暴发,而且相对于传统监测在预警时间上存在优势,ISS系统发生预警信号后,及时进行现场干预,从而控制了疫情继续扩大,病例数得到有效的降低,因而在传统监测中没有预警信号触发。在Kara[13]和Fan[3]等人的研究也显示,利用症状监测可以早期探测到流感等传染病的暴发,可有效地控制疫情的蔓延。
综上所述,症状监测作为对传染病早期预警的有效方法,为保证其在实际工作中的可行性,针对不同的监测要求,系统的建立、硬件设施、上报人员专业素养、相关的政策激励措施都是症状监测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本研究利用症状监测成功早期探测到暴发性疫情,应用于传染病预警具有可行性。
[1]Wang L,Wang Y,Jin S,et al.Emergence and control of infectious diseases in China[J].Lancet,2008,372(9649):1598-1605.
[2]Reingold A.If syndromic surveillance is the answer,what is the question?[J].Biosecur Bioterror,2003,1 (2):77-81.
[3]Fan Y,Yang M,Jiang H,et al.Estimat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early control measures through school absenteeism surveillance in observed outbreaks at rural schools in Hubei,China[J].PLoS One,2014,9 (9):e106856.
[4]Yan W,Palm L,Lu X,et al.ISS—an electronic syndromic surveillance system for infectious disease in rural China[J].PLoS One,2013,8(4):e62749.
[5]Yan WR,Nie SF,Xu B,et al.Establishing a webbased integrated surveillance system for early detection of infectious disease epidemic in rural China:a field experimental study[J].BMC Med Inform Decis Mak,2012,(12):4.
[6]田丽红,谭莉,范允舟,等.综合症状监测系统在儿童流行性感冒疫情监测中的应用[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3,47(12):1095-1099.
[7]黎新宇,高婷,杨鹏,等.北京奥运会期间疾病监测与分析[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0,44(1):82-83.
[8]朱渭萍,孙乔,薛曹怡,等.上海世博会期间浦东新区传染病症状监测预警系统的建立与分析[J].上海预防医学,2011(12):630-633.
[9]Das D,Weiss D,Mostashari F,et al.Enhanced drop-in syndromic surveillance in New York City following September 11,2001[J].J Urban Health,2003,80(2 Suppl 1):i76-i88.
[10]田疆,张光鹏,任苒,等.中国乡村医生队伍的现状与发展[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2(2):127-129.
[11]李若冰,余小龙,王玉,等.甘肃省乡村医生队伍现状调查分析[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1,28(3):208-209.
[12]龚震宇,何凡,林君芬,等.疾病监测工作人员能力和培训需求研究[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0,44(5):471-473.
[13]Kara EO,Elliot AJ,Bagnall H,et al.Absenteeism in schools during the 2009 influenza A(H1N1)pandemic:a useful tool for early detection of influenza activity in the community?[J].Epidemiol Infect,2012,140(7):1328-1336.
The Application of Syndromic Surveillance in the Earlywarning of Infectious Disease:a Feasibility Study
YANG Wenwen,FAN Yunzhou,NIE Shaofa,et al.Department of Epidemiology and Health Statistics,School of Public Health,Tongji Medical College,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Wuhan,430030,China
Objectives To explore the feasibility of syndromic surveillance being applied in infectious disease earlywarning in Hubei Province,China.MethodsAccording to the investigation of 209 surveillance units and 287 data reporters in 2 counties of Hubei Province,descriptive analysis was conducted on the feasibility of surveillance system implementation and the possibility of syndromic surveillance system's ability to detect outbreaks.ResultsA multiple data sources based syndromic surveillancesystem named as ISS had been established.All surveillance points had the hardware equipment and internet to support ISS operation.In addition,nearly 90 percent of the data reporters had the ability and willingness to achieve data collection and reporting work by using ISS.As a result,the overall quality of the reported data was good and ISS had successfully detected three outbreaks in the monitoring process.ConclusionsSyndromic surveillance can be carried out smoothly and it is feasible to be used in infectious disease early warning.
Syndromic surveillance;Infectious disease;Early warning;Feasibility study
R183
ADOI:10.3969/j.issn.1673-5625.2015.02.020
2014-08-10)(本文编辑 甘勇)
欧盟第七框架计划合作项目(241900)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湖北武汉,430030
聂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