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科大学生疑病现象与心理应对方式的分析

2015-01-03王臻王显

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2015年2期
关键词:医科人格问卷

王臻,王显

医科大学生疑病现象与心理应对方式的分析

王臻,王显

目的 探讨云南高等医科院校本科大学生疑病现象及其应对方式。方法将云南省2所医科高校本科生按1-3年级分为3层,每层按临床医学、中医学、中西医临床、针灸推拿和护理学专业学生进行整群抽样。所有被试进行疑病问卷和应对方式问卷(CSQ)自评,有效问卷366份,分别进行不同性别、疑病不同程度组间比较。结果①疑病心理总体人数占被试98%,轻度最为显著,被试总体应对方式成熟型居多,与其他类型应对方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女生与男生比较,其中度疑病现象较多,不成熟型应对方式居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科院校学生普遍存在疑病心理,以轻度居多,可能与成熟型应对方式有关。但女生的中度疑病高于男生,且应对方式不成熟,应加强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干预。

医科院校;大学生;疑病;应对方式

大学生处于青春后期,是心理障碍的高发人群,而医科类大学生学习压力较大,身心健康状况低下,影响学业而成亟待解决的问题[1-2]。因此医科学生更容易产生疑病心理,并影响学业的顺利完成[3-4]。所以了解高等医科院校本科大学生疑病现象及其密切相关的应对方式,初步分析形成机制,可为构建针对性心理健康教育与干预措施提供基础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云南省2所高等医科院校本科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将2所院校按1-3年级分为3层,每层按临床医学、中医学、中西医临床、针灸推拿和护理学进行整群抽样。所有被试进行疑病问卷和应对方式问卷(CSQ)自评,共发放问卷400份,收回391份,最终有效问卷366份,有效率91.5%,符合研究要求。其中,1年级167份,2年级150份,3年级49份。

1.2 研究方法

研究工具包括:①疑病问卷:采用陈彦方[5]编制的精神障碍诊断量表(DSMD)中疑病性神经症患者的13个主要阳性项目组成的疑病现象筛选量表,阳性体征共计29项,每项回答“是”得1分,总分1~10分为轻度疑病,11~22分为中度疑病,22~29分为重度疑病;②应对方式评定量表(CSQ)[6]:该量表由62个项目组成,包括解决问题、自责等6个因子。

为减少问卷施测过程中的误差,保证问卷调查结果的真实有效,在正式测查前1个月,对评定员进行为期1周的培训,保证评定员在实测过程的标准化。且每项测试均在评定员指导下进行现场集体测试,测试前以统一指导语说明测查意义,然后由被调查者自行完成[3]。问卷采用无记名方式,使调查对象能真实地反应自己的情况。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医科大学本科生的疑病现象

调查发现,被试总体存在疑病心理人数占98%,轻度最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生与男生比较,中度疑病现象较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医科大学本科生的疑病现象比较 n(%)

2.2 医科大学生的应对方式

在被调查的医科大学生中,被试总体应对方式成熟型居多,与其他类型应对方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生与男生比较,不成熟型应对方式居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医科大学本科生的应对方式比较 n(%)

3 讨论

有报道指出,医科院校大学一年级学生轻度疑病和中度疑病所占的比例较高,重度疑病较少[7],本研究结果也获得一致性结论。本研究所抽取的三年级学生因进入临床见习阶段,参与调查的例数较少,未进行年级间对比分析。但有报道显示,随着学习过程中的基础学科向临床学科的过度,学生的疑病比例及程度均表现增高趋势,往往老师讲到什么病,学生就怀疑自己患什么病,根据老师所讲的症状对号入座,从而导致对自己身体状况的过度担心、焦虑等,又称为医学“三年级病”现象[7-8]。女生疑病心理较男生严重,这与刘海静等[8]的报道一致,但闫国立等[4]的研究结论无性别差异。分析医科大学生疑病现象的形成机制及其干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人格因素及其应对方式

人格特征可表现于心理行为的各个方面,医科学生面对压力和躯体化症状时所采取的应对方式反映了不同的人格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虽大部分学生采取“解决问题-求助”的成熟型应对,但女生采取“自责-退避”的不成熟型应对,与男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取这种应对方式的女生多表现内向、内省、回避等个性特征。有报道指出,卡特尔16项人格因素问卷(16 PF)低乐群、低兴奋、高敏感、高怀疑、高幻想、高忧虑、高紧张、高自律可能是医学生疑病倾向的人格特征[8];中医大学生艾森克问卷(EPQ)E、N、P、L因子分均低于全国常模,疑病与情绪不稳定、性格内向有关[4]。导致被试女生倾向于采取不成熟型应对的人格形成机制,可能与云南省特殊的家庭、学校教育等成长性环境有关,并尚需进一步研究予以证实。根据研究结果,高校应与学生家长积极联系,探索其人格形成轨迹,以不同的应对方式为切入点,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即开设讲座、课程和心理咨询,建立成熟的有效应对,系统促进、完善学生人格。

3.2 对医学知识存在认知偏差

大学生远离亲人、学习习惯转变、生活环境不适应、高考应激的延缓反应等均导致其心理压力增大,在面对各种困难时所形成的内心冲突容易泛化而过度关注自身;同时,学生第一次接触医学知识,处于一知半解阶段,在学习的过程中又常常需要将自己的躯体作为标本进行自我检查,身体稍有不适,便对号入座进行自我诊断,导致心理感觉躯体化[9]。一旦觉得一两个症状或体征与某种疾病相同,便以为自己患了这种疾病,精神立即紧张起来。即便大学三年级的学生已进入临床见习阶段,但其临床经验还比较匮乏,容易受到自我感觉的支配。在解释躯体不适和各种压力时,常常采用绝对化、糟糕至极、以偏概全等不合理认知先入为主。因此,在高校心理健康讲座课程中,有意识转变错误认知;在心理咨询中,针对性采用认知疗法,重建合理信念,是解决疑病心理的有效举措。

3.3 缺乏有效社会支持

云南地处边陲,大部分医学生进入高校前,普遍缺乏正规、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加之社会对心理咨询存在偏见,出现疑病心理时,对求助感觉顾虑重重,往往不愿意向同伴和老师倾诉。同时,学校因心理咨询专业人员匮乏,为每个人提供个别心理干预困难较大。因此,应建立健全针对疑病现象的学生心理素质档案[10],提高心理咨询人员和辅导员的团体心理干预的能力,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医学专业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特别是女生存在不同程度的疑病心理,其应对方式大多数不成熟,若长期得不到有效、科学、系统的疏解,则可能进一步导致心身障碍,并严重影响学业的顺利完成。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与专业干预中,应重视建立积极有效的成熟应对方式。

[1]陈嵘,秦竹,马定松,等.家庭系统排列对问题大学生心身反应的择时比较[J].中国学校卫生,2011,32 (6):720-721.

[2]李嵘.兰医本科学生心理卫生问题现状研究[J].兰州医学院学报,1997(23):20-22.

[3]马立骥,周强.医科与工科大学生心理素质比较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1997,18(2):113-114.

[4]闫国立,张运红,李志超,等.中医院校学生疑病心理及相关因素的调查分析[J].中医学报,2013,28(1): 140-141.

[5]陈彦方.精神障碍诊断量表简介[J].上海精神医学,1993,5(2):127-129.

[6]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定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

[7]张仁汉.从医学生“三年级病”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J].西北医学教育,2004,12(5):382.

[8]刘海静,秦竹,李潇,等.医学生疑病现象的内在人格心理特征及应付方式分析[J].卫生软科学,2011,25 (1):47-49.

[9]杨玉芹,马定松,秦竹.浅析医学生疑病心理[J].卫生软科学,2012,26(4):392-393.

[10]姜政,王丕龙.医学生疑病心理分析[J].医学教育探索,2005,4(3):168-169,178.

Research of the Coping Style of Hypochondriacal Status of the Medical Students

WANG Zhen,WANG Xian.The First Clinical Medical College,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Beijing,100700,China

Objectives To research the coping way of hypochondriacal status of the medical students in higher medi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Yunnan.MethodsThe undergraduates from two medical colleges of Yunnan were divided into groups of clinical medicine,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integrated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acupuncture and massage,and nurse according to the majors.Cluster sampling method was applied to chose the subjects from the five groups based on a certain figure.Hypochondriac questionnaire and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 were used to carry the survey and 556 valid questionnaires were obtained.Results①The students of the two colleges had different degrees of hypochondriacal phenomenon,and the hypochondriac proportion reached 98%.The coping styles was immature in the majority. ②The hypochondriacal phenomenon was different between different gender,and the ratio for male:female was 1∶1.6~1.7.There was no difference between coping styles in different gender.ConclusionsTrough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among the undergraduates from two medical colleges of Yunnan,we have explored the intrinsic psychological root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hypochondriacal phenomenon and the harmful coring styles,and provided basic data and theoretical basis for building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pattern.

Medical students;Hypochondriac phenomenon;Coping styles;Analytical investigation

R395.6

ADOI:10.3969/j.issn.1673-5625.2015.02.016

2014-05-29)(本文编辑 周铌)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学科“中医心理学”资助项目

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北京,100700

王显

猜你喜欢

医科人格问卷
列宁的伟大人格及其当代意义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新医科背景下医学院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实践研究
生命教育视域下医科院校思政工作的实效性探究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开放式创新性实验教学在医科生科研思维培 养中的应用
医者难自医
问卷网
问卷大调查
问卷你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