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企业施工现场安全管理问题
2015-01-03万延花温瑞涛段文嘉
万延花,温瑞涛,段文嘉
(中航锂电(洛阳)有限公司,河南 洛阳 471003)
当今社会,在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中,人们常常有这样一种习惯,当安全事故发生后,迫于无奈只能对安全事故进行整改,但整改过后,没有痛定思痛的觉醒,没有对发生的安全事故进行深度的反思,从中找出发生事故的原因,并在以后的工程中开始进行危险源的及早识别,制定控制措施完善落实,以预防今后不再发生。可以说,大多数人对安全管理还局限于纠正,预防:持续改进的意识还没有提到相应的程度。
1 施工安全管理存在的误区分析
在这里,我们看看现实中人们对施工安全的认识。何为安全?在相当一部分企业中,人们的习惯思维是:“安全”就是没有事故,只要没有发生事故就是生产安全,于是,作业过程中的任何行为,只要没有造成伤亡及严重后果,都被认可。所以操作人员对作业违章并不重视。在施工现场,一位安全员面对上级安全主管部门领导的违章纠正措施甚至还振振有词:我天天如此这样要求,也没有发生过事故。因为没有发生事故,即便是违章行为,仍然被认为是可行的。这样的行为,一方面说明基层安全管理人员管理知识的匮乏,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基层领导人员对这样的安全管理方法在不同程度上的认同。
管理过程中的任何决定,只要没有发生严重后果,都被接受。管理人员虽然天天都在强调安全,但是当施工进度、工程成本等其他矛盾纠结在一起时,管理者往往以过去这样也没有发生过事故为理由,轻而易举地做出承受安全风险的决定,即使有过程中有不可接受的安全事故发生,但是人们普遍认为,只要没有死亡事故的发生就被接受,就算安全。
这还要联系到各级政府组织的各种考核活动,对一个单位、部门或一个人的考核,只要其没有发生过列入考核的事故,都能被认可,即人们经常实施的“一票否决制”。也就是说,即便发生了一些安全生产的事件,只要没有发生考核范围内的事故就是被认可的、可行的,根本不重视这个单位、这个部门的专业人员有没有做到持证上岗,使对专业工种人员流于形式的安全培训等工作如同视而不见。
在这种理念支撑下的安全生产管理实践,往往使安全生产现状时好时坏,各类事故总是不定期或周期性爆发。各级管理人员的内心感到:事故是不可捉摸的,事故发生是无法控制的,人们在较长时期内以不出现和不发生事故的思维去管理安全,结果是安全事故防不胜防,安全生产状况反反复复,进入恶性循环,人们对安全的管理始终处于被动的状态。直到20世纪50年代“系统安全”管理理论产生,对安全的概念作出了比较全面的修正,定义为“安全就是没有超过允许限度的危险”,即“没有不可接受的风险”,使“安全”不仅仅没有事故的发生,而且必须免除了危害、伤害或损失的威胁。
2 做好施工安全管理的措施
系统安全理论将人们对安全的认识进行了纠正。很多单位、企业对安全管理不再是就事故控事故,而是将安全管理由结果管理向过程管理和控制转变,安全管理的重点向前延伸。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形势下,在建筑、矿山、石油、运输、交通等行业,安全提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关爱生命、以人为本的理念进入了安全管理的范畴。我国改革开放几十年来,健全的安全管理法规到现行《安全生产法》中强调的“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进一步强调将安全预防放在首位。所谓“预防为主”,就是预知系统运行过程中的危险源及其带来的危险风险,就是预先建立危险源带来的危险风险并实施控制措施,建立健全系统运行过程中异常情况下的相应措施。所谓“预防为主”即在事故发生的源头在危险源带来的危险风险上予以控制,通过对事故成因的了解分析,对形成事故的因素进行控制以达到控制事故的目的。这里印证了“预防措施”在标准中的解释。现代“安全”管理的要求不仅是没有事故的发生,更应该是免除了施工管理过程中的不可接受的风险,及早识别、及早预防,将事故控制在萌芽时期,防微杜渐,为人们创造一个安全的工作环境,为员工施工安全提供制度保障。职业健康安全标准GB/T28001—2011,要求企业在工程开工前,将承担的工程首先按照安全标准识别整个施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因素,以一定的方法通过对其进行风险评价,确定危险源。目前,在一些地方政府还要求施工管理单位将这些危险源在施工现场明显位置进行张贴公示,以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这样的方法告诉人们:发现的这些危险源带来的风险还处于“不可接受的状态”,应采取措施将“不可接受”的风险降低到我们可以接受 (即免除了危害、伤害或损失的威胁),并达到稳定的可以接受的状态。
安全是金,平安是福,生命是珍贵的,生命如此短暂而脆弱,使我们不得不正视、重视安全生产。可是隐患就潜伏在我们身边,时时威胁着人们生命的安全。从一些事故的发生表面看来是偶然的,但它掩盖不了必然的事实,其实质就是不遵守规章制度,不遵循安全规程。是什么让悲剧重演,安全的特殊性体现在哪里?用鲜血和生命换取而形成的安全法规、规章制度在向人们诠释一个道理:安全管理,若藐视它的存在,它就藐视你的生命。究其原委一切事故的根源出现在我们的思想上,安全意识不足、现场管理不严,工作掉以轻心等等导致事故的发生。安全来自警惕,事故源于麻痹!
事故的发生,流血的事实让人们警觉;科学的分析让人们更趋向理性。木桶理论给我们这样的启示:安全管理就像一只木桶里的水,木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最长的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那块短木板就是管理系统工作中的最薄弱环节,也是最关键最易出问题的环节;劣势决定优势的成败,劣势决定着命运和生死。不能让流血的再流血,不能让发生过的事故再发生。有一幅安全标语是这样写的:安全管理能听骂声不听哭声。在落实安全规范标准中最困难的是基层,施工现场目前的操作人员层次主要是农民工,昨天还在田里劳动从事农耕,今天就进入了施工现场,环境变了,但其思想状态没变,安全意识没有提高,进场安全教育几乎流于形式;再加上有的安全防护不到位,安全管理人员思想认识如前所述,总之从几个环节,将安全管理所要求的纠正、改进扭曲了,变形了。致使安全管理体系中要求的纠正、持续改进成了人们口中的说辞。综上所述,就现在而言,安全管理是找出了症结所在,分析其原因并制定科学的制度并予以认真落实,才是发现问题后促使人们走出安全管理误区的首选。但还要讲的是,有了好的制度,不能挂在墙上、写在纸上,要落实到实际中,可喜是的,工程质量两年行动风暴,力度之大,势头之猛,对质量、安全生产中的违章管理及处罚和血的教训提醒人们,安全生产不能再麻痹了。
事实告诉人们:实施预防措施,落实安全管理制度;实施预防措施,从源头控制事故发生;在一个地方跌倒了,决不能再在此处跌倒。预防措施是为了防止发生,而采取纠正措施是为了防止再发生,让我们认真理解其含义,积极预防,及时纠正,持续改进,将国家的安全管理法规,将企业认证的职业健康安全标准落在实处,实现其支持和促进与社会经济需求相协调的良好职业健康安全实践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