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高校现行评聘制度的弊端

2015-01-03赵丽琴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5年13期
关键词:学术腐败弊端版面费

赵丽琴

(沈阳理工大学 科技处,沈阳 110159)

试论高校现行评聘制度的弊端

赵丽琴

(沈阳理工大学 科技处,沈阳 110159)

文章从3个方面论述现行聘任制度存在的弊端,指出此制度不仅浪费人力、物力,还助长了学术腐败和浮躁,同时阻碍了真知灼见的发表;一刀切的用人方式不利于发挥个人特长,应该早日摒弃。

评聘制度;高校;弊端;学术腐败

似乎很多年了,在高校实行每三年一聘岗,聘岗时要完成相应的指标才能通过,不然就得降级聘任,既从原来的等级降到下一级;降级意味着工资岗贴的减少、收入降低、经济下滑,同时也觉得脸面无光,为了能保住等级或在原来等级上再上升一级,老师们绞尽脑汁想尽了各种办法,也带来的种种弊端。

1 办法一借用科研经费

聘岗指标中重要的一项是科研到款额,每个老师都要求完成一定的科研任务,我们学校的教授科研到款额最少5万元/3年。这个额度对能拿到科研项目的人来说还不算难,但对那些拿不到科研项目的老师来说就很难了。有些老师为了凑上这个数目,不得不找有项目的人借用其科研经费。正所谓“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搞科研的,如同不是每个人都能讲好课一样。有人表达能力不行,但动手能力强,这样的人适合搞科研;有人动手能力弱,但表达能力好,这样的人适合教书。学校应该根据每个人的特长来安排科研和授课任务,而不是一刀切。还有的学科科研项目本来就少得可怜,如经管类、艺术类、理学、法学、思政、体育、外语等等,想借用别人的经费都没办法,最后只能自己掏腰包拿钱,拿自己的钱在单位财务走一圈,扣除学校管理费,然后再通过买一些物品拿来发票报销,这是明显的自欺欺人,毫无意义。为了争取项目,不得不拉关系,走后门,有些项目费尽周折拿到手了,却没有多少学术价值,实在浪费人力物力,浪费国家资源。老师们不申请项目是不可能的,因为现有学术管理体制有量化要求。再有就是追逐利益,项目都有钱,有些老师就是奔着钱去申请项目的。申请到一个大项目,经费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然后就可以随意支配这些经费了,买日用品甚至买车;结题时走过场,吃喝、游玩、送礼、拉关系、做交易,只要发表一篇或几篇论文就能过关!相关部门也知道存在这些情况,可还是要求完成一定的科研任务,这种从组织到个人的欺骗行为令很多老师反感,但对此无能为力,无可奈何。老师们认为,很多精力用在这些无谓的事情上,不如把课教好更有意义,让学生可以学到更多更有用的知识。这种应付于事的氛围于国于民都没有一点益处,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学术浮躁。

2 办法二挪用授课时数

每期聘岗都要求满足一定的授课时数,但按教学规定,有的学科课时少,有的学科课时多,课时少的不能完成聘岗任务。为此,一些人不得不向课时多的老师挪用,以弥补课时的不足。这样的制度意义何在?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吗?

3 办法三 找寻各种途径发表论文

每一个聘期都要求教职员工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还要发表在核心刊物或较高级别的刊物上,普通刊物不算。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北大搞了一个中国核心期刊的名单,这个名单每年都在变化。作为高校教师,不得不每年面对考核、进职称等现实问题,在核心期刊发表文章成了高校教师避不开的噩梦,每天生活在核心期刊的阴影里,因为它直接影响着每位教师的晋级和收入。核心期刊的数量有限,每年刊载的文章数量也有限,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需求;而且一本普通刊物一旦进入核心期刊名单,身价马上大涨,版面费动辄几千甚至上万,教师们不得不从有限的薪水里拿出不小的一块四处找关系,不得不做这种投机的事情,这样的老师在面对学生时还有多少底气要求学生正直?为人师表的尊严何在?我国每年差不多招收近5万名博士,每名博士生需要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两篇论文,这就是10万篇;同时教师也要发,领导也要发,这还只是教育界,还有卫生等其他领域的人要发文,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群体!因为市场太大,假期刊应运而生,个人7年非法创办20余种刊物,只上过中学的员工竟组成编委会“审核”论文来稿,约2万名投稿者交纳版面费超过1000万元,这是2011年海南省查处一起特大非法期刊案。这20余种非法报刊大多集中在卫生和教育领域。造假者坦陈:“因为这两个行业有发表论文评定职称的强烈要求。”由此可见现在学术腐败有多严重!假成果、假学问遍地都是,更有甚者,一些国人和某些外国人联合起来一起作假,巧立名目,召开各种国际会议,不管文章有没有学术价值一概收录,目的不过就是为了收取版面费。

平心而论,文章的价值与所发表的刊物关系不大,一些刊物为了保住其核心位置不被淘汰出局,只能四处约稿,约一些学界名人或院士或官员的稿,因为这些人代表着主流和导向,具备更高关注度,但究其学术价值几何,大家都懂的;同时还挤走了认真搞学问的学者的言论空间,使得一些重要发现,因为无版面而拖延发布时间,被无良者剽窃。当论文的发表不是以文章本身质量而论,而是以刊物是否核心、数量是否满足要求为准时,还有多少人会潜心问学?社会的良知、公平、正义又在哪里?难怪中国的论文数量在全球居首,质量上乘的却寥寥无几。

有些事情本身没有什么意义,制定出来就是专门折腾人的。中国学术界目前过分强调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是不明智的,中国社科院已经有了检索统计系统,文章的影响力如何,由读者的使用率便可见分晓。现在依然抱定核心刊物刁难老师,除了自我保护和为难制度内的人,几乎再没有什么意义。学术不正,不仅危害全社会,还会残害下一代甚至下几代人。现行评价机制存在重论文发表轻工作实绩、重论文数量轻研究质量的不良导向,已脱离实际违背人心。还由于许多单位对发表论文的数量、级别提出不切实际的“刚性要求”,导致合法刊物根本无法满足巨大需求,这为学术造假提供了制度运行空间。我们呼吁有关部门对现行的评价体制进行整改,还学术界一个干净公平的空间。

主要参考文献

[1]孙志平,王晖余.2万人花钱“发表”论文的背后[N].新华每日电讯,2011-04-01.

10.3969/j.issn.1673-0194.2015.13.061

F272;G463

A

1673-0194(2015)13-0099-02

2015-04-13

猜你喜欢

学术腐败弊端版面费
《猪业科学》版面费收取通知
跟踪导练(四)
为什么对学术不端容忍度较高
治理学术腐败需建立独立监督调查机构
学术腐败国内相关研究述评(1997~2016)
本刊声明:谨防不法人员冒充《协和医学杂志》骗取版面费
版面费调整通知
探讨微博在新闻传播中的弊端及改进方法
侦鉴一体的弊端与改造
勿让学术腐败混入高考重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