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年金说有就有了,企业年金该来咋不来?
2015-01-03姚金海
◎姚金海
职业年金说有就有了,企业年金该来咋不来?
◎姚金海
职业年金说来就来了。2015年1月至4月初,继国发〔2015〕2号文件之后,国办发〔2015〕18号文件接踵而至。《机关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办法》的颁布,使得近4000万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吃下了职业年金这颗定心丸。如此一来,大致能保障机关事业单位员工退休后的待遇不降低,减少并轨阻力,使新老制度实现平稳过渡。然而,养老并轨能就此划上句号了吗?相信3.4亿参保城镇职工并不这样认为,他们最大的困惑其实是“职业年金说有就有了,企业年金该来咋不来?
按理说,大家都是职工,虽说分属不同系统,却也都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添砖加瓦。毛主席他老人家还曾教导过我们“革命工作只有分工的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呢。如此看来,养老方面也当享受平等待遇,然而现实中差距咋就这么大呢?
有人就要反驳了,机关事业单位有职业年金,企业也有企业年金啊。殊不知,自2004年企业年金试行以来,企业年金对于绝大部分普通企业职工而言仍然只是镜花水月。
据统计,当前我国已建立企业年金的企业数约6.8万个,参加的职工人数约2100万,人数占比仅约6%,且其中绝大部分还还是垄断国企职工。企业年金确实是让一小部分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障水平锦上添花了,并提前实现了与机关事业单位员工的待遇平衡甚至超越。
然而这种平衡却都是来自国家资产的支持。须知,在国家资产负债表里,财政资金也好,国有资产也罢,均是国家资产。
普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税费负担沉重已是不争的事实。财政部经建司的分析报告曾引述,当前中国企业税负高达40%,超过OECD国家平均水平,虽然后来删除了这一表述。国务院副总理马凯在回答委员询问时也曾表示,现在的养老保险缴费水平确实偏高,“五险一金”已经占到工资总额的40%到50%。难怪李克强总理多次提出要进一步减税降费,让相关企业轻装前进。
企业负担基本养老保险缴费已是捉襟见肘,岂有余力再造第二支柱?“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不要看到国外企业年金普照大众,就简单地将中国企业年金发展滞后归咎于企业主为富不仁,普通职工意识淡薄,这有失公允!
不难理解,补充养老如不能在为机关事业单位员工锦上添花的同时为普通企业员工雪中送炭的话,第二支柱带来的不公仍将固化两个群体之间的养老鸿沟。
可别再忽悠什么“养老并轨不是简单的拉平”了。诚然,养老并轨不应通过把相对较高的待遇大幅拉低来追求低水平的平衡。但也不应据此断定养老并轨不应追求待遇平衡。在笔者看来,养老并轨的关键恰恰在此。中国养老金双轨制改革主要源于养老金待遇不公,消弭养老金待遇差距自当成为首要目标,至于促进人力资源合理流动等虽然也是目标,却绝非主要矛盾,不能混淆主次,鸠占鹊巢。
“问题的实质在于如何引导企业年金更快地发展,使更多的企业职工能够不但有基本养老保险保障,而且有补充养老保险的补充保障,这样有利于社会公平”。应该说人社部副部长胡晓义也看到了问题的本质。一旦待遇差异问题得到解决,城镇职工养老金待遇提升到与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相当甚至更好的地步,试问他们还会关心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并不并轨的问题吗?届时机关事业单位因为艳羡城镇职工养老金待遇水平而主动要求并轨反倒更加可能。
问题的解决绝不会像部分专家学者说的那么简单。一方面,“职工对企业年金的期待,会给用工方以压力”,另一方面,“随着人才竞争日益激烈,企业为吸引人才,会在企业年金等方面给予职工更好的待遇”。
不妨到东方传统智慧中去寻求一点政策灵感。《货殖列传》有云:“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南怀瑾先生认为政治、经济政策的最高境界是因势利导,以水到渠成之势达成政策目标,最低的境界乃是与老百姓去争权夺利。
如何补齐中国企业年金这条短腿?靠政府和员工的压力来促成企业年金显非上策。通过提升投资能力保值增值,在降低第一支柱缴费负担基础上为企业年金腾出缴费空间。有了能力之后再辅之以税收优惠和宣传工具,或许能走出一条康庄大道。大禹治水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堵不如疏,因势利导,四两拨千斤,制胜之道矣!
所以,如果要区分政策工具组合运用轻重缓急的话,当前最重要而紧迫的事首推养老金市场化投资运营管理。保值增值的问题一旦解决,基本养老保险费率就可以降下来。企业年金缴费有了能力,第二支柱才真正具备发展空间。君不见?当前环境下要建立企业年金,作为主导方的企业即使有心却也无力。所以,养老金投资很重要,是养老金保值增值的核心。投资搞活了,一着棋活,全盘皆活。当然,这仅仅解决了企业年金缴费能力的问题,有能力者未必有缴纳企业年金的意识与自觉性。问题倒逼改革,政策工具之于现实问题,自然也当见招拆招、灵活运用。通过实施科学合理的企业年金税收优惠政策,企业和个人的年金缴费意愿也将得到最大限度地激发。既有能力又有意愿,企业年金何愁不能发展?
当然,任何时候关于养老基金投资的支持者和反对者都会同时存在。只不过,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养老金投资的反对者中,有人认为在某些经济不景气的年份,即使专业投资者如社保基金理事会的投资也是亏损的。也有人认为风险不大不等于没风险,不信你看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又是亚洲金融危机又是次贷危机,危机中的养老基金纷纷发生亏损。还有人拿美国的联邦社保基金(OASDI)直到今天都未投资股票为例来佐证中国养老基金不应该入市。但是单拿收益差的年份论证并非科学态度,偶尔一两年的亏损并不影响养老金中长期平均投资收益。他们不仅对全国社保基金自2001 年以来年均投资收益率达8.36%和企业年金自2007 年以来年均投资收益率达7.87%的事实视而不见,也完全对次贷风暴和欧债危机洗礼过后美国、瑞典养老金十五年平均实际收益率仍达6.9%和7.2%的事实视而不见。如此“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顾自妄言”不是“证实性偏好”的典型表征吗?再者,OASDI不投资股票本身就值得商榷,且在美国早已引发广泛讨论,小布什总统还曾一度试图改之而后快。其实,这部分基金在全部养老基金中也不占很大比例。即使要借鉴,也只能说中国基础养老金统筹部分不应该投资股票吧。更何况这本就是个伪命题,因为中国养老金统筹部分本就收不抵支,何来投资?但个人账户养老基金(第一支柱的个人部分+第二支柱)产权明确,按照制度设计的初衷是要发挥DC模式的效率的,若无市场化投资,何来效率?
政策制定者绝不能限于无休止的争
论而无法自拔,必须第一时间做出决断。2015年8月23日,国务院对外公布《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办法》。与6月29日开始的征求意见稿相比较,养老基金各类资产投资比例未变,其中投资股票、股票基金、混合基金、股票型养老金产品的比例,合计不得高于养老基金资产净值的30%。事实胜于雄辩,国内外养老金投资的历史让我们看到了成功的希望。不投资,在通货膨胀的侵蚀下绝对贬值;投资,短期可能会有一定风险,但长期更可能获取收益,战胜通货膨胀。中国资本市场尤其是股市在6、7月份经历了异常波动之后,有关方面采取措施稳定市场,防范住了系统性金融风险。下一步必将沿着市场化和法治化的方向继续推进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一个公开透明、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资本市场值得期待。此时,我们必须加速养老金入市步伐,强化长期机构投资者市场稳定作用。养老金入市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不容质疑。
至于有人动不动就拿养老金是保命钱不能承担任何风险为由反对养老金入市,实在不值一驳。首先,养老金不入市已经发生实实在在的贬值风险。其次,养老金入市未必就必然亏损,国外例子不用多说,难道作为储备型养老基金的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成立以来年均投资收益率8.36%的成功还不足以打消疑虑?最后,说目前股价暴跌不能入市更是缺乏常识,哪怕只要你相信中国的发展前景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那也意味着中国资本市场长期来看必然呈上升趋势,更何况从来就没有只跌不涨的股市,就像没有只涨不跌的股市一样。下跌时风险大不买,震荡时风险大不买,那按其逻辑,显然上涨尤其是大涨时风险才小,应该买入,殊不知此时才真正是风险巨大,极有可能面临亏损,最少是中短期亏损。因此,在市场大幅回调的背景下,养老基金的30%部分大约1万多亿应及早入市;如果不够,把比例调到60%的(企业年金同等放宽,OECD国家养老金入市比例均值60%早已是常态);如果还不够,从外储中拿出2万亿,做实个人账户后按比例入市;如果还不够,再从外储中划出2万亿做主权养老金入市,同时加大国企股权划拨、彩票公益金注入等充实社保基金理事会,加大其入市比例。只有加快补足投资这一短板,实现筹资和投资双轮驱动,才能实现养老金体系的公平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江西省委党校公共管理学教研部)